APP下载

品读舞剧《桃花坞》中的江苏地域文化表达

2015-07-12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10013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阿玲桃花坞木版

许 薇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210013)

康文静 (中国药科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210009)

品读舞剧《桃花坞》中的江苏地域文化表达

许 薇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210013)

康文静 (中国药科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210009)

本文主要是针对江苏舞剧创作中的一个舞剧进行个案分析。苏州歌舞团的原创舞剧《桃花坞》充分利用苏州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条件,将其打造成具有浓郁的苏州韵味、姑苏文化内涵的舞剧,不仅诠释出苏州桃花坞的人文精神,也彰显出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舞剧《桃花坞》的创作背景、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探究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在舞剧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对于舞剧创作的意义。

桃花坞;地域文化;民俗民风

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舞剧创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SC008;201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舞剧创作现状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760009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伴随着清冽透彻的潺潺流水、漫天飞舞的灼灼桃花,明代江南才子唐寅创作的《桃花庵歌》在幕布上缓缓地呈现。在纱幕之间,一个风流倜傥的唐伯虎与木版年画技艺传人阿桃展开了相隔五百多年的心灵对话,也徐徐拉开了舞剧《桃花坞》的帷幕。

苏州歌舞团创作的大型原创舞剧《桃花坞》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出发,用舞剧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桃花坞这一特定地域文化意境中,讲述了古今两对恋人情感的历练变化和人生境遇的跌宕起伏,诠释了不同时空中人物情感的相互碰撞和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全剧共分四幕,分别为《花落》《半醉》《半醒》《花开》,整部舞剧围绕“寻觅”和“坚守”两大主题,叙述了在桃花坞中一位年轻的木刻版年画画师阿桃为了追寻城市的繁华与诱惑,离开自己求艺多年的师傅与爱恋的姑娘阿玲,在城市里阿桃迷茫后悔,仿佛看到了唐伯虎与沈九娘面对悲欢人生时的相依相偎,也正是这样忠贞的爱情照亮了阿桃和阿玲的内心。编导用舞蹈这一艺术载体在人的内心世界描绘出穿越时空的唯美爱情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舞剧《桃花坞》的创作背景根植于苏州文化的丰厚沃土上,整部舞剧将苏州元素贯穿始终,不仅诠释出苏州桃花坞的人文精神,也展现出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一独特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一、深厚的吴地文化底蕴下衍生的舞剧创作灵感

苏州的桃花坞地区在历史上多有兴废。“明弘治年间,著名画家‘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以卖画所得的积蓄,购得桃花坞别墅,将其取名为‘桃花庵’。唐寅在桃花庵四周种桃树数亩,亦自号‘桃花庵主’。”1桃花坞也因唐寅笔下的《桃花庵歌》而闻名,它犹如世外桃源、远离尘世,成为苏州文化的代表。“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它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 ”2

舞剧《桃花坞》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下产生了舞剧创作灵感,编导巧妙地将桃花坞和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两个苏州文化的代表符号贯穿于舞剧的始终。桃花坞为整部舞剧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情感的变化奠定了一个深厚的文化意境。桃花坞木版年画在舞剧中不仅成功交代了木版年画技艺传人阿桃和阿玲的身份,也成为连接阿桃、阿玲和老画师三人之间情感变化发展的纽带。在舞剧第一幕《花落》中,阿桃和阿玲在老画师的谆谆教诲下学习木版年画技艺,而当阿桃禁不住外界的诱惑,摔碎画板离开桃花坞时,阿玲没有放弃古老的手艺,她把自己的坚守和希望一点点地刻入画板中,画板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象征,此时它承载着阿玲对阿桃深深的思念和等待。舞剧第四幕《花开》中,当阿桃带着半块画板重回桃花坞时,老画师握起阿桃和阿玲两人的手再次共同刻画,也将舞剧的人物情感升华到极致。一块木版年画不仅印证了真爱的传递,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

二、独特的民俗民风文化和江南水乡风貌下衍生的舞蹈语汇

舞剧《桃花坞》的编导深入挖掘舞蹈动作语汇的创新,力图创造出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动作语言。如舞剧

第一幕唐伯虎与沈九娘初次相逢时,编导就将场景设定在轧神仙庙会上初遇,极力突显苏州地区独特的民间习俗文化。轧神仙庙会起源于南宋的民间宗教活动,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大庙会。在“轧神仙”舞段中,伴随着道教音乐,人们手持燃灯争相去往神仙庙祭拜,在拥挤的庙会上,有娇小玲珑的卖花姑娘,有技艺精湛的甩面师傅,还有一对神气灵活的兄弟 具有浓郁的苏州庙会风情。舞蹈动作借鉴了古典的戏曲程式,多以走圆场的方式展现庙会上“轧来轧去”的热闹景象。唐伯虎与沈九娘穿梭在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们四目相望,两情相悦,互不接触的动作体态更加传达出两人一见钟情的羞涩情感,不禁耐人寻味。在群舞和双人舞的交织中突显出苏州民间习俗文化的艺术特色,使得苏州韵味更加浓郁。

除了“轧神仙”舞段之后,群舞“江南柳”也极具江南地域文化特色。“江南柳”群舞音乐运用了苏州船歌的形式,缠绵抒情、亲切动听。舞者用曼妙婀娜的舞姿,三道弯的体态勾勒出在春意盎然的江南地区,翠绿垂柳迎风飘荡的优美景致,突显了姑苏水乡文化的独特意境。

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相互融合下突显的姑苏文化内涵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戏剧形式,是舞蹈艺术与多种其他艺术的融合。舞剧《桃花坞》通过舞美设计、灯光变换、空间转换、多媒体技术等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着力打造出凸显苏州特色、极具苏州韵味的原创舞剧。

在舞蹈舞美设计方面,编导着意体现苏州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舞台背景的呈现上突显姑苏水乡风韵。如第三幕《半醒》中,木版年画画师阿桃在历经挫折后提着行囊重回桃花坞,此时,起伏的山林间桃林犹如一朵朵红云绽放在天空中,远处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和曲折小巷,景致美不胜收。此外,舞剧《桃花坞》还通过舞台上灯光的变换以及舞美空间的转换,将舞剧的时空切割成古今交错穿插的形式,让现实时空中的阿桃和阿玲得以与唐伯虎和沈九娘得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映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凸显出舞剧《桃花坞》的姑苏文化意蕴。在序幕中将《桃花庵歌》通过桃花掩映的朦胧纱幕呈现在舞台上,开启了人们对于桃花坞的认识。尾声中木版年画的显现更加突显出苏州地区的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重新诠释了姑苏文化的精神内涵,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具有浓郁的姑苏人文风情的《桃花坞》。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任何艺术创作都根植于一方水土中。苏州歌舞团创作的原创舞剧《桃花坞》充分利用江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其打造成具有浓郁的姑苏韵味、江苏文化内涵的舞剧,用舞剧的表现形式与地域文化特色相互结合,扩大了舞剧的创作空间、丰富了舞剧的题材选择、深化了舞剧的主题内涵,也更加彰显出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注释:

1.王劲.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7:14.

2.李淑锦.年画——灿烂的中国文明.美术大观[J],2009(10):22.

[1]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

[2]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3]王劲.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7.

[4]李淑锦.年画——灿烂的中国文明.美术大观[J],2009(10).

猜你喜欢

阿玲桃花坞木版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侯琪版画作品选
南瓜马车的午夜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一件情侣衫
真正的高手
没有距离的友情难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