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术”而“教”
——浅析“学术”角度下的中小学教育问题
2015-07-12杨阳
杨阳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由“学术”而“教”
——浅析“学术”角度下的中小学教育问题
杨阳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们作了《以学术为业》的演讲。韦伯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那么新奇,但是他“以学术为志业”的观点自提出便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饱聚生命力,尤其对教育而言。以韦伯的“学术”角度看待现在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客观而严峻,这也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转型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术;教育;教育问题;教育转型
1919年,马克思·韦伯在向慕尼黑大学学生发表《以学术为业》的演说中提出:“信仰与理性统一的时代早已成为往事,信仰的世界已被理性‘除魅’”。一个有志于献身于学术研究并以之为职业的年轻人,不能把自己所追逐的教育事业当做一项表演事业,同样,也不要妄想成为新时代的先知。一位以学术为志业的“学术人”所能做的仅仅只是保持“头脑的清明”并努力传播这种清明。教育即是“学术人”传播“清明”的过程。然而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
一、中小学教育现状
(一)“教材观”甚嚣尘上
杜威说,“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景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教材本应不限于书面材料,而是有目的的在教与学活动中作为探究或思考对象的事实与价值观念。然而,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教材”已被提升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仅限于教材本身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并非知识的堆积,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真善美的理想的追求。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主,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教育方法以传授、灌输为主,教师的角色就是“教书匠”;在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过分重视教材知识的学习,也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很容易陷入满腹数理化知识却缺乏勇于探索学术的态度的状况。“教材观”的甚嚣尘上,只能让学生受到知识的“训练”,而非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二)“德育实效”浅尝辄止
“我国所谓‘德育’,并非‘道德教育’的简称,其中还包括‘政治教育’和所谓‘思想教育’。”我国或许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视“德育“,而今更关注“德育实效”问题,然而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于“德育实效”问题的关注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与重视。中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阶段,更是培养优良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阶段。学校本应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学校这个德育大环境中熏陶,主动去学习和接受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并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去实践道德行为。而中小学的教育却把“应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中小学生已经被太多的考试、测验所禁锢,他们渐渐变成了“应试教育”下的傀儡,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没有德育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二、由“学术”而“教”--中小学教育微转型
(一)“教材观”转向“教学观”
马克思·韦伯在其《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提到“教师不应是领袖,在讲台上,教师只是处在教师的位置而已。”教师不应成为学生的“知识领袖”,不要妄图用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至高无上的引领。虽然教科书仍是普遍通行的教材,但由于这种单以语言符号表述学科知识体系并作为教育行政调解、控制手段的教材本身有局限性,所以在课程改革的现阶段,“教材观”需逐渐淡化。
“教学观”强调“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所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教材观”的重大突破。
(二)“德育施效”转向“德育实效”
《中小学德育工作章程》称:“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不是一个基于普遍的事实按照“属加种差”定义规则下的科学定义,而是一个关于“德育”的“纲领性定义”,是关于应然的德育的界定。因此,在中小学“德育施效”过程中,如何达到“德育实效”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德育实效”与“德育目标”紧密相关,具体到如何提高“德育实效”问题,首先要加强德育的基础,将传承基本道德规范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最终实现德育的整体性,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学德育网络,真正提高德育在学生中间的作用和效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总结
“以学术为志业”是马克思·韦伯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它影响了几代人,并作为一种信仰的发源将此后更多的人集中在学术理想的旗帜下。然而,以这种“学术”的角度来看待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会发现诸多问题--“教材观”甚嚣尘上,“德育实效”浅尝辄止,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解决,“教材观”向“教学观”的转型,加强对“德育实效”的重视,这些都应尽快提上日程。因为真正的教育是把受教育者教育成人,教育要对受教育者负责。
[1]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三联书店,2005:3,第2版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4]严元章.中国学术思想的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26.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329.
[6]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10-15
[7]石中英.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J],教育研究,2013-04-15
[8]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J],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9]朱晓宏.儿童学校生活情感体验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9
[10]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