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等值视角下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
——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例

2015-07-12刘春阳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译者补偿

⊙刘春阳[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信息等值视角下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
——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例

⊙刘春阳[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促进文化交流,而译文读者也有权利通过阅读欣赏到他国文化并从中获益。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缺省补偿译例分析,提出翻译补偿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译者的补偿应该能让目标读者欣赏到异国作品特有的韵味及源语篇章的文化信息。

文化缺省信息等值文学作品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是翻译从业人员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理解与诠释异族文化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因此难以正确把握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文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无法达到社会语用功效。正如奈达所言,译者在精通两种语言的同时,更要对这两种文化,包括两种文化的民族心理、历史、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被缺省的成分是什么。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中,于是实际语言表达中因缺省而留下的语义真空就会由于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的参与而获得填充。因为文化差异,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共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可能天然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原文中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或为了达到修辞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如果译者不加以适当补偿,译文读者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意义真空或者无法理解的语义疑团;而补偿过量则会破坏源语篇章的含蓄性和简洁美。

比如儒林外史的目标读者群是和作者有着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因此书中大量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障碍。但是在将这部经典翻译成英语时,如果译者未能进行适当补偿,英语读者就很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更谈不上欣赏这部被鲁迅先生给予最高评价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同时也就违背了翻译这部小说的目的——对外介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风俗习惯、科举制度和宗教信仰三方面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对文化缺省英译的处理做一简单的探究。

一、从风俗习惯看待补偿性文化缺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因此有着不同历史、不同生活环境的英语读者对儒林外史中的风俗习惯势必充满好奇。这部作品中在风俗习惯方面有很多文化缺省。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到了厅事,先奠了雁,然后拜见鲁编修。

He entered the hall with lowered head,first presented a swan and then bowed to Mr.Lu.

例1是对中国古代婚礼的部分描述,我国古人把雁当作爱情专一的象征,因此当新郎到女家迎亲时,常用雁作为见面礼向新娘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贰。当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没有必要解释“奠雁”这一古代婚庆风俗之一,因为他的目标读者,也就是和作者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但是《儒林外史》的英译本The Scholars的目标读者群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迎亲为什么要送一只雁给新娘?对西方文化略有了解的人们都知道送玫瑰花给新娘才是真爱的浪漫表达,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在大喜的日子为什么要送给新娘一只雁。译者的补偿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杨氏夫妇对奠雁只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没有做任何补充。笔者认为对此可以用脚注的方式对此文化空白加以补偿。“To present a swan”was part of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 in the ancient time,which showed the bridegroom was constant in love.

例2: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My mother has died,”Fan Chin explained,“and I am in mourning.”

汤县令问范进为什么不去参加会试,范进做了上述解释。作者的目标读者群都能很容易地理解范进母亲的去世和他参加考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当书生遭遇父母之丧时,要守孝三年,期间不得参加会试。但范进的“先母见背,遵制丁忧”的回答对英语读者就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译者脚注“For three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either parent a man had to observe mourning.During this period an official must retire from office,and a scholar could not take examinations”也就显得非常合适,及时地填补了英语读者的文化缺省。

二、从科举制度看待补偿性文化缺省

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国家通过开科取士,为各级政府部门选取官吏。同时,科举制度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如诗词歌赋的产生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正是吴敬梓批判的焦点。译者的目标读者大都对中国的科举认知严重缺乏,为了将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考试制度介绍给英语读者,译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翻译补偿。

例3: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Candidates would be tested every three years,and required only to write paku essays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这是《儒林外史》中对科举考试的大体介绍,也是八股文第一次在原文和译文中出现。八股文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题目统一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这些对吴敬梓的目标读者群来说是烂熟于胸的,但是对于译文的读者来说,却是十分的陌生,因此译者对“八股”采用了音译并加注“the paku essay was the literary form in examinations for recrui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China from the 15th to the 19th century”来解释其相关文化隐含意义。通过加注,“八股文”的文化信息英语读者可以大概了解为中国自15世纪至19世纪的政府招募各级官吏的考卷答题形式,至于具体是哪八股,现在的很多国人也未必了解,译语读者也就没必要完全搞清楚了。

译者用“Confucian classics”来处理四书五经的翻译,因为很多英语读者,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西方读者,大都了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只要达到让他们了解到八股文考的是儒家经典著作相关内容就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译者没有必要再用四书五经具体书名去干扰读者的正常阅读。因此,“Confucian classics”尽管看似在意义表达上简单概略,却实现了帮助英语读者欣赏中国文化以及达到译文简洁流畅的目的。

例4:“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

“Anybody who buys the rank of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can go in for the examination.Since Mr.Chou is so learned,why not buy him a rank so that he can take the examination?”

“监生”在清朝指的是未入府、州、县学或未经正途科举而打算应乡试、仕官者,必须以捐献银钱取得入国子监资格的生员。监生出国子监之后,有任官的资格。很显然,捐献银钱获取生员资格是一部分富商和特权阶层子女获取富贵和社会优待的捷径。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原文自然不难理解。为了向读者传递强调获取生员资格的途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花钱购买,译者采用定语从句“who buys the rank of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处理监生的翻译。

三、从宗教信仰看待补偿性文化缺省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不同的文化有着不一样的宗教信仰,因此文学翻译中这一方面的文化缺省也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儒林外史》中也提及到大量的中国传统神话形象,杨氏夫妇在处理这方面文化缺省时大多采用了归化,但笔者认为出于文化宣传的考量,宗教信仰的缺省应当尽可能在英译时加以补偿。

例5:匡超人上前作了揖,如此这般:“被了回禄。”

he stepped forward to bow to him and described how their house had caught fire.

“回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后来人们把火灾称之为回禄之灾。“被了回禄”在此处是对匡超人家房子着火的一种委婉表达,译者在翻译时采用归化,译为“their house had caught fire”,此种译法虽然简洁,但却错失了向译语读者介绍我们宗教文化的机会,笔者以为可以译作“we were visited by Huilu.”(Huilu,ancient Chinese God of Fire),很显然直译并辅以小括号加注就足以填补英语读者的文化空白。

例6: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夫子眉毛。

He had a rather sallow complexion and ebrows which rose obliquely,like a portrait of the God of War.

众所周知,“关夫子”又称“关公”,被中国古人敬为战神,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依然敬拜关羽。关羽的尊号在历史上被层层加码,但都没有离开保家卫国的意思,人们看重关帝的是他辟邪驱恶,诛罚不轨,护佑平安。所以有人称孔夫子为“文圣人”,关夫子为“武圣人”。中国人信仰自己的战神关公,西方人也崇拜他们自己的战神——马尔斯(Mars)。因此当译语读者遇到“the God of the War”他们也就会明白中国古人也有自己的战神,当然这战神不是他们的马尔斯。因此我们译者有必要把我们的战神之名介绍给目标读者,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翻译:He had a rather sallow complexion and ebrows which rose obliquely,like a portrait of Guan Yu,the God of War.为the God of the War.加上同位语就足以传递缺省的文化信息。

例7:他这戏行里,淮清桥是三个总寓,一个老朗庵;水西门是一个总寓,一个老朗庵。

There were three guild centers for actors at Huaiching Bridge and one temple to the god of drama; and at West Water Gate was another guild center and another temple.

“老郎庵”是戏剧行业的同行组织,对演员有统辖控制之权。人们普遍认为是唐明皇倡导并引领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并创立“梨园”培养戏剧人才。此译例中“老郎庵”被译为“one temple to the god of drama.”然而中国的戏剧艺术之神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之神缪斯。既然我们翻译文学经典的意图是要向西方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因此有必要告诉英语读者我们的戏剧祖师爷是谁。笔者认为可以译为“one temple to the god of drama,Li Longji”.

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促进文化交流,而译文读者也有权利通过阅读欣赏到他国文化并从中有所收益。翻译补偿对于有效传递文化缺省信息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认可。文化缺省信息的补偿有助于译语读者建立篇章的连贯性,准确地理解篇章内容及其传递的文化内涵信息。然而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认知结构的差异影使得他们对同样事物会有不太一样的看法。在翻译缺省的补偿过程中,译者的补偿也受到各种语言文化规范的限制。再者,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观及翻译观都会影响到对于缺省文化信息的补偿。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翻译补偿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能够让译语读者在最大限度上享受到异域文化。从文化交流的层面来看,译者的补偿应该能让目标读者欣赏到异国作品特有的韵味及源语篇章的文化信息。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吴敬梓.儒林外史[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5]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6]徐增.功能语法用于《儒林外史》汉英语篇的研究:情景语境观[J].现代外语,2003(4).

作者:刘春阳,硕士,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讲师。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译者补偿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单宝塔诗
解读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