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性别研究分析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中的女性形象

2015-07-12吴海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克莱尔老妇女神

吴海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510000)

从性别研究分析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中的女性形象

吴海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510000)

本文通过分析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中的女主人公——亿万富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及性别研究的角度出发,考察主人公女性形象的构建和女性气质的刻画,揭示了在父权社会重重压迫下的克莱尔如何走向最终不可避免的异化。

性别研究;女性主义

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布莱希特去世后最重要的德语剧作家”,悲喜剧《老妇还乡》为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迪伦马特塑造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女主角——亿万富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作者本人在剧本的出版后记中如此评论道:“克莱尔·察哈纳西安既不是代表正义,也不是代表马歇尔计划,甚或上天的启示,她仅仅是……世界上一个最有钱的女人”。本文借助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词源分析法、互文性研究和文本内细读法,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气质是如何在象征着父权社会的小镇居伦中被构建、改造、异化并消解的。

一、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作为一种科学分析法,旨在探讨性别差异的形成、意义、历史及实践。运用其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女性或男性形象,或者两性的互动关系。

女性气质曾被视为普遍的,非历史的以及“自然形成的”,“女性”及“女性形象”被视作先天存在的,这种观点已在政治上被女性运动,科学上被女性研究所严厉批判。女性主义认为,它们其实都只是“一种社会的构建,一种文化角色的形式”。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并不与生理性别完全一致,反而受到社会规训的极大影响。英文词“gender”更多的与语法的性联系到一起,也就是在语言层面上,因此它描绘的是一种由社会文化实践构建的性别认同,这种认同既是多元的,也是可变的,而“sex”则一般用于指代固定不变的生理性别。因此“Sex”(生理性别)与“gender”(社会性别角色)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这一派观点的支持者是黛博拉·卡麦伦,对此她说过:“性别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们经年累月的行为造就的结果”。其他性别研究理论家如朱迪丝·巴特勒及特蕾莎·德·劳里提斯则更进一步,否定“sex”与“gender”的区别。巴特勒在其划时代的著作《性别麻烦》中提到,“sex”或生理性别与“gender”毫无区别,因为“sex”也是一种不断重复、互为前提、相互确认的话语进程的产物。因此两性差异的陈词滥调已成明日黄花,不存在性别的二元对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性别差异的多元化”。

由于性别认同与性别气质是一种社会构建,因此性别研究者完全可以从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文本中的女性与男性形象。

二、矛盾的性别气质——克莱尔女性形象的构建与消解

既然要探讨《老妇还乡》中女主人公克莱尔的女性形象,那她初登场时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居伦市的教师如此评价到:

那个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衫,下车时那副模样真叫人不寒而栗。她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那个执掌命运对的女神,她就像那个复仇女神。因此与其叫她克莱尔,不如叫她克罗托,就是那个编织生命之线的的克罗托。

这段话的德语原文中提到了两位希腊罗马神祇,即“Parze”与“Klotho”。前者是罗马神话中的命运女神之一,来自于拉丁语Parca,其地位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Moiren(希腊语Moira)。“Parca”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接生婆”或者“助产士”。此词暗示了命运女神的原型是掌管生育的女神。居伦镇的镇民们热切盼望着老妇衣锦还乡,主要是希望这位亿万富婆能用自己的财富让他们这个破败的小镇重拾往昔的繁华。因此,老妇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俨然是一位能给这个小镇及其居民带来新生的生育女神。与代表着母性形象的女神Parze相似,Klotho(希腊的命运女神,原意是“纺织工,编织者”——与接生婆一样也是古代典型的女性职业)这个形象中也蕴含着鲜明的女性气质。然而,居伦市民此时还没认清老妇的真面目和她还乡的真实目的,此时他们虽然感觉自己的命运在她手中,却以为对方是为他们带来新生的,如同为世人编织生命之线的,散发着母性光辉的Klotho与Parza。但我们不能忘了,命运女神除了是新生的同义词,也是死亡的代言人:另一位命运女神Atropos(希腊语,“注定的”),她负责切断生命之线,使人类的生命终结,并选择死者的死亡方式。她常被描述成一位拿着大剪刀的老妇人,这个形象明显更适合用来描绘克莱尔。就连她自己也在与旧情人伊尔在林中漫步谈话时暗示,自己是带来死亡而非重生的“命运女神”:“而我已经变成了地狱”。而“地狱”的德语词“Hölle”(与英语的hell同源)实际上与北欧神话的女死神希尔(Hel,古诺斯语,与古高地德语和古英语的同源词均有“被隐藏的”意思)同源。因此Hölle的最初形象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基督教所描述的惩罚罪人的场所,而是一位长相矛盾而可怖的女神形象:身上一半的皮肤是健康的红润色,另一半却发青甚至乌黑腐烂——也就是一半代表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另一半却象征着暮气沉沉的死亡。也有人把她描绘成一半少女另一半老妇的形象。由老妇自己承认的死亡女神(Hölle/Hel)形象与前文居伦市民描述的命运女神(Parze/Klotho)形象,构成了这位亿万富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最重要同时充满着矛盾与对立的神话隐喻:给予生命的母亲/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象征助产士的命运女神Parze,纺织生命之线,以少女形象示人的命运女神Klotho,生机勃勃的同时也有半副少女面孔的死亡女神Hel,以及成为了母亲的少女克莱里·韦舍尔),带来死亡的老妇(剪断生命之线,老妇形象的命运女神Atropos,象征着死亡与老年的死亡女神Hel,亿万富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这几个形象都集中体现在她身上。

老妇克莱尔利用自己的财富策划并实现了整个小镇对伊尔的谋杀,她的冷漠、残酷以及不择手段赋予了她某种近乎于神的形象。老妇的“神性”,至少在居伦市民的眼中,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神性形象带来的结果,就是克莱尔身上几乎没有我们称之为“人性”的东西,比如她的外表,就给人非常“怪诞”(Groteske)的感觉,她的四肢已经被象牙制成的可拆卸的假肢所代替,甚至“身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因为她“在阿富汗……遭遇到一次飞机失事,……作为惟一的幸存者从飞机残骸中爬了出来,……是死不了的。”迪伦马特自己也在剧本的出版后记中写道:“然而,由于她在人类秩序之外生活,她已变成了某种不可改变的、僵化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发展了,她根本已经石化了,她本身已成了一尊石头的偶像。”她的“不死性”、她的僵化(或者说物质化)以及非人性的形象,都是她超脱了人类秩序,或者说达到了某种“神性”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无论从外形或者内在,克莱尔都已经丧失了鲜明的女性气质,她的性别形象甚至带有一点中性或无性别的印记。

如果说克莱尔的中性气质一部分来源于女神形象的隐喻,那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她身上的男性气质。结婚后,她那代表着无产阶级出身的女性的娘家姓“韦舍尔”(Wäscher,在德语中有“洗衣妇”的意思——与纺织工、接生婆一样,又是个典型的女性职业),就被改成了夫姓“察哈纳西安”,此姓是作者从三个现实中的亿万富翁的姓合成的。她从第一任丈夫,亚美尼亚石油大王那里不仅继承了代表着男性经济权力的姓氏,也继承了他的全部遗产和技能:“跟他的那场婚姻还真值。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和大舞蹈家,懂得所有的魔术,我从他那儿学会了所有的技法。”克莱尔“对待人与对待可买卖的商品一样无动于衷,她对自己一样默然”。根据霍多罗夫的理论,这种处世态度也带有较典型的男性气质印记:“根本上来说,女性的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而男性则独立于外部世界。”

最后,通过对这部剧的创作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将会认识到老妇身上的男性气质从何而来。迪伦马特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一部本来计划要完成的中篇小说《月食》,讲述的是一个复仇故事。这个故事被视作《老妇还乡》的原型,而当中的复仇者,Wauti Locher,——一个从美国回来的男人,显然正是克莱尔的原型。

三、结语

总结亿万富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的女性形象,最突出的莫过于她与古典神话中女神与女英雄的互文性隐喻。只不过这几个女神形象在她身上是以一种矛盾而复杂的形式体现的:少女、母亲与老妇,活力与死寂,女性气质与中性气质,这几组二元对立的特质都能在她身上找到。此外,她的神性形象也让这个人物显得疏远、僵化、缺少了人的特性,更压制了她的女性特质。老妇的女性气质更多体现在她的过去中——无论是少女时代的克莱里、还是失去孩子的母亲或是成为妓女后到处诱惑男人的克莱尔——但这些都只存在于剧中人物对往昔的描述中,它们与当下已被异化的老妇构成了遥远而微弱的呼应。老妇身上的男性气质也不容忽视,最重要的证据是克莱尔的原型本来就是一个男性角色。

[1] [德]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叶廷芳,韩瑞祥译. 《老妇还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德] 汉斯·班齐格.《弗里希与迪伦马特》.伯尔尼/慕尼黑.1967.

[3] [美] 朱迪斯·巴特勒,宋素凤译.《性别麻烦》.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美] 罗格·A·克罗克特.《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哥伦比亚,1998.

[5] [德] 赫尔曼·布里塔.《女性主义入门——性别研究》.见:海因茨·路德维希·阿诺德与海因里希·德特灵主编:《文学基础》.慕尼黑,1997.

[6] [德] 温弗里德·亨奈斯.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传.见:海因茨·路德维希·阿诺德主编:《文学与评论》第50/51期《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I》.慕尼黑:1976.

吴海涛,男,广东广州人,1987年出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系系主任,助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德语文学、德语语法。

猜你喜欢

克莱尔老妇女神
退赛的克莱尔
树洞里的皇冠
“女神”不易做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小熊过河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