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馆的创新服务

2015-07-12储文胜芮刘斌潜山县文化馆24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服务

储文胜 芮刘斌 (潜山县文化馆 246000)

浅谈文化馆的创新服务

储文胜 芮刘斌 (潜山县文化馆 246000)

第四次《文化馆评估标准》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具体体现,根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馆的新要求,在保持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延续性和评估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前提下,调整了评估的有关项目和指标的权重,明确了文化馆的发展方向,使评估成为推进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动力。

一、以评促建,推进馆舍提标升级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难点在农村,为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城乡群众同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我馆迎难而上,经认真调研和县政府批准,通过房屋置换方式,在我县天柱山镇设立分馆,面积达1500㎡,户外活动场地达2000㎡,突破了城区老馆馆舍面积不足的瓶颈制约。按照县政府规划,面积达6000㎡的城南新区文化馆新馆也已进入建设环节。总馆和分馆在运行模式上共同构成一个文化馆网络,县乡两级文化活动互动开展,此举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乡村群众也能均等便捷享受到与县城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非遗资源大县,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为此,我县投资百万元在天柱山镇分馆设立非遗展示馆,使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资源得到有效展示。我县历史上农耕文化特别丰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耕实物面临“变宝为废”的风险,农耕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现代文化创新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工作的客观需求,我馆与时间赛跑,抢救性收集水车、纺车、雕花床、梳妆台、花轿、鱼罩、竹匾、挑箕、稻箩、马灯、碓臼等具备区域特色和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农耕实物近千件。在该非遗展示馆,复建的“进士私塾”,历史上曾留下“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骄傲,老旧的书桌深深展现了古皖文化的印记,体现了非遗文化内涵,令人尊崇和敬畏,令参观者趋之若鹜,累计接待群众和学生达三万人次。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评估佐证支撑

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引发社会强烈共鸣,《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在第四次文化馆评估标准里,把“具备数字服务能力”作为文化馆必备条件之一,明确要求文化馆设立档案室,同时,文化馆网站要具备信息发布、艺术欣赏、咨询指导等三项基本功能,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文化部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积极作为,而“数字服务能力”离不开档案资料做支撑,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显现无疑。

完成第四次文化馆评估材料整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幸好,我馆有多年档案工作的积累,其中原始信息的数字转换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为我馆参加2015年度全国文化馆等级评估工作提供了便利和创造了条件。

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而文化档案则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更好地探寻群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是其它媒介无可替代的。改变传统的纸质化档案管理模式,档案资料数字化无疑是文化艺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档案数字文化是以内容为核心,技术为手段,实体加互联网全新的运作模式,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是文化馆服务提质升级的重要步骤,我馆高度重视档案对文化馆建设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建立了四级目录文件级数据库,其中,文字档案资料160万字,照片6500张,视频225小时,电子档案2T。扫描件采用≥300dpi分辨率JPEG、TIFF、PDF格式,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按不同的内容和种类进行组卷,对视频、图片等特殊载体进行单独编号保存,对已经存储的数字档案信息均进行保密等级分类和划控。作为归档的重点,我馆目前使用的是汉王 OCR光学识别技术,这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内涵的客观需要。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也保存对应的纸质档案,确保以真实性和原始性维护法律效力。建成后的数字化档案检索效果好,查全率、查准率高。

专门建立非遗档案,促进非遗保护品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种关键途径:一是“传承”,二是“记忆”。通过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媒体方式对传承人信息、手稿、技艺、代表作品、口述档案等进行记录、存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而“记忆”的直接成果就是非遗档案。潜山县文化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直将非遗档案工作当做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共编撰非遗、田野调查、县、乡(镇)、个人三级成果汇编64册,收集民间作品实物1550件,编制了本县非遗资源分布图,并不断补充、更新和进行数字化转换,使非遗档案保持旺盛生命力,让“土特产”变成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食”,为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档案的利用触网“互联网+”。 我馆将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做为业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反映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群文艺术档案、馆办刊物数字化进程,将档案资源共享当成文化馆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我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档案积累了真实、完整、齐全的原始材料,涵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通过开设的网上教学、远程辅导,将丰富的群文活动、馆藏美术精品和非遗项目展示等文字、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向社会发布,并具备向133家网络平台分享的功能,充分发挥档案编研成果更好地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质服务,为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使档案的价值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三、特色服务提质增效,促进服务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馆的整体优势,提高服务效能,细化免费开放服务方案,深化服务内容,打造一批新的服务品牌和活动项目,是我馆矢志不移的工作目标。

“馆长接待日”制度常态化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服务效能,了解群众对文化馆日常工作的意见和需求,自免费开放以来,潜山县文化馆就开始设立“馆长接待日”制度,而且将此做为头等大事,该制度执行至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沟通交流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对文化馆的工作表示满意,同时,群众对免费开放和网上教学具体服务项目也提出了一些中肯、合理的意见。

每月“馆长接待日”的具体时间通过文化馆网站提前公布,在潜山县文化馆网站上醒目位置展示着这样一段话:“和您有个约会,您的声音,我们倾听!”除了常规沟通机制外,文化馆还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形式不定期与群众交流,此举措将文化馆的服务向前延伸了一步,提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在服务形式,更多的是文化馆的服务质量,为今年的潜山县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增分加彩,获市专家评审组和兄弟馆站的肯定和赞誉。

聚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1+1大于2的作用。三年来,辅导和支持企业、非营利组织、文化类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文化活动,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方式,累计投入60多万元用于添置灯光、音响、控制台、流动舞台等设备,“天柱山申世迎检”“美在潜山·梦翔我心大型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他们的团结协作。天柱山音乐家协会的综合文艺、民间文艺家协会龙灯狮舞、柔力球、太极表演等文化活动活跃在我县城乡,观众累计达十万人次,快乐舞者培训基地辅导对象屡获省市大奖,大园文化活动中心的折子戏、黄梅戏展演、东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体活动得开展,有效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播撒文化种子不留死角,为文化建设均衡做出可贵的努力。积极推动文化活动群众共建、文化成果百姓共享,重点关注外来务工群体和未成年人,与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将文化资源和活动向基层延伸。“文艺送进红色五庙”“敬老院慰问演出”“非遗进校园”“书画展进校园”“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战征文”等活动的开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基层文化不能只依靠送文化下乡来解决,既要输血治标,也要造血治本,群众在哪里,文化服务就在哪里。从初升的阳光到璀璨的星光,不论严寒酷暑,总能看到姚小兰、郑群等文化辅导员忙碌的身影,奔波在乡村和社区,为群众提供“菜单式”辅导培训服务,带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品牌文化活动连续开展。从2009年以来,我馆持续举办“广场文艺天天演”“皖城杯歌舞大赛”“龙灯狮舞进城”等系列大型品牌文化活动在我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参与人数累计达20万人次,这些城乡文化双向交流、联动发展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创新思路的指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这些品牌文化活动已在潜山大地上开花结果,并已成为引领潜山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经推荐,正在排演的黄梅戏《戏迷夫妻》将在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现精彩。

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我馆专门成立了文化志愿者管理团队,从招募培训、岗位设置、服务方式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制度规范,确保志愿者队伍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志愿者服务体系经过三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包括城区、乡(镇)、村共900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传播着艺术和爱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喜获安徽省文化厅表彰。每一名志愿者就是一粒火种,残疾军人曹新建就是其中的一位,用他的话说,他把每次的志愿演出活动都当成爱心奉献,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乐趣和习惯,在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开朗自信的笑容,让人倍感温馨,一把椅子,一把吉它(提琴),手指上下翻飞,音如玉珠纷落,令人刮目相看,每次都能够感染现场观众,他的精神不仅感动着每一个身边的人,同时也为社会传递着爱和快乐。

为更好地担当起新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将第四次文化馆评估作为我馆内涵提升和改革创新的过程,并做为推动我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继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为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勇敢追梦;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免费开放为重点,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馆群众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