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西传统乐舞“热美蹉”非遗传承之思考

2015-07-12张珏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674100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纳西族丽江民间艺术

张珏珺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674100)

赵沛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674100)

纳西族一支来自古羌族的后裔民族,几经迁徙定居丽江,形成了以丽江地区为中心,云、川、藏三省交界地区为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耕作,游牧狩猎,产生了本身特有的艺术文化,其中就有乐、诗、舞相结合的歌舞形式——热美蹉。热美蹉是纳西先民遗留下来的多声部混唱舞曲,具有无乐器伴奏、无规则音阶、音列的男女对唱,舞蹈动作质朴无华的特点。"热美蹉"是一种任何乐谱都难以记录只有靠世代口传心授传承的歌舞,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对于研究原始音乐舞蹈具有重要的价值。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美蹉”作为纳西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丽江大东、鸣音、大具、宝山等纳西族地区以及宁蒗金沙江畔纳西族村落的丧葬礼仪之中。因为宣科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的过的一篇《活的音乐化石——纳西族多声民歌“热美蹉”的原始状态》一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让大家更广泛的引起重视要从2008年“申遗”之后。可是就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口传文化形式,也没有真正的化为市场的产物融入到丽江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中。不经思考,民族艺术怎样才能从小众发展到大众,怎样才能转换保护状态,又怎样能够提高其本身的文化质量并形成科学的管理和产业体系等等。本文主要对热美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中的发展存在几点现象,对艺术资源的整合和艺术形式的开发提出几点思考。

一、 艺术资源整合

“热美蹉”作为纳西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形式单一,可观可舞性较差,并不是特别适应舞台化的一门表演,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它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往往比演艺价值高。也正以为如此,种种因素制约着它的观赏人群的数量和质量。我认为深入挖掘热美蹉的历史意蕴,加大开发它的文化价值,提高本身的艺术质量是首要任务。其次是丰富热美蹉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与热美蹉可以相互结合的丽江文化形式有很多,有宗教艺术,比如:东巴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还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又可以借鉴和融合本民族的与藏、彝、白、普米等等。还可以顺势与纳西族的其他民间艺术相结合,比如:纳西族的舞蹈勒巴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默达;民歌谷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纳西史诗《创世纪》《鲁班鲁绕》《黑白之战》等等艺术相结合。这样丰富了表演形式的同时,也为传播热美蹉的提供新思路,当然,艺术资源整合的前提是要尊重热美蹉自身的艺术本质,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适应市场,寻求发展。

二、 产业文化设想

丽江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城,民间艺术是旅游持续发展的后续力量,然而“热美蹉”是纳西族民间乐舞的一个独特代表。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保存在交通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怎样让世人接受并认识到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广告扩大影响力,为产业深度开发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形成产业链模式,带动文化艺术出版、演出、工艺品等的开发;最后定期的开展学术研讨、研习班、创承班等学术活动,以保护“热美蹉”为基础,形成良好的循环运作,不仅可以让更多到丽江旅游的游客看到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还能够看到纳西族传统的民间艺术。

丽江现有的大型旅游演出活动主要有宣科先生的《纳西古乐》、张艺谋的《印象丽江》、宋城《丽江千古情》《丽水金沙》等,小型演出就数不胜数了。作为目前演艺产业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杨丽萍老师的《云南印象》,可以为构造丽江的文化产业链提供借鉴。从地区性定点演出,到特色演艺活动(巡演),再到演艺衍生产品以及品牌效益等营运模式都是丽江的演艺文化产业可以借鉴思考的。

三、文化管理机制

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以来,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在进行。不管是从政府的工作立场还是从文化的效益立场来说,非遗保护是到了思考调整关系的时候了。目前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由政府机构(市、区∕县两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导的传承人、传习所、传习班的传习活动,这些都是依靠政府出资成立的非遗专项资金来维持运作的。针对“热美蹉”的保护,我认为传承机制和保护机制是分不开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就是依靠其本身的传承,它的发展规律必须是进化,文化靠传承而进化,又在进化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继承和保护,不像有形物质那样有依据有实体。比如“热美蹉”保护项目,它是一种口传文化,老一辈的人或许都有参加丧葬仪式时唱跳热美蹉的经历。到了年轻一代的村民,进城务工或者搬迁进城以后,这种经历就没有了,热美蹉面临着传承链中断的可能。传承的关键是习得,即通过传习而获得;现在在大东乡、大具乡都有热美蹉的传习所,甚至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表演队。这样的传承基础,才是对热美蹉这种艺术形式上的保护,在保证还有人在跳、还有人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才使保护和发展有意义。传承的第二个关键是发展,即创新或者发明,是在前任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其他事物或者新兴事物融入到原有的结构中,使传承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新的因素而与时俱进、有所益增。

在传承机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体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而热美蹉作为一种风俗礼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属于群体传承方式。群体(族群或社区)来说,由个别人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在群体(族群或社区)中得到传播和认同,并进入集体的“再创造”的过程,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所以传承人机制的制定和认同,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只要从事热美蹉艺术的从业人员的从业准则和资格认定都是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这个传承和保护体系,有利于科学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西“热美蹉”艺术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通过对纳西族这一传统乐舞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现状的假想之建议,是希望思考热美蹉的传承和保护之路的发展。既希望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传承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希望合理科学的发展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又不失去民族的本真风格。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形式,更要继承内容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使热美蹉能够代代相传,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文化效益。

猜你喜欢

纳西族丽江民间艺术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叫一声丽江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绽放的丽江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玉龙山下“育苗人”:记纳西族“老关工”和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