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冲天的航天装备
2015-07-11龚新
龚 新
一飞冲天的航天装备
龚新
提起航天装备,我们很快会想到“两弹一星”“长征”“北斗”等一个个让人倍感骄傲的名字。这些航天装备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航天工业赶超世界航天强国的“拳头产品”。
航天装备主要是指运载器、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等空间飞行器以及相关地面设备等。航天装备水平的高低,象征着国家航天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国家高科技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航天装备列入十大重点制造领域之一,明确提出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步,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航天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具备较为完善配套的航天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试验体系及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多类航天产品、发射服务及地面设施建设等服务的国家。
一是我国的运载火箭研制发射能力显著提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三个系列,总发射次数突破200次,基本实现型谱化、系列化发展和高密度发射,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进入空间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应用卫星逐步提供大规模业务化服务。高分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通信广播、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基本保障体系已建成,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区域组网并向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
三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取得里程碑式成果。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成功对接,我国已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探月工程二期圆满完成,嫦娥三号任务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着陆,为我国航天事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航天技术应用和转化效益凸显。卫星应用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升减灾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卫星应用产值规模已达2000亿元,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与此同时,航天优势技术转化及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结合,形成了众多民用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我国航天正处于试验应用向业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的转型发展关键期,按照《中国制造2025》指明的路径,未来10~15年,我国航天发展将以满足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适度开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形成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航天产业,逐步实现航天强国的发展目标。
一是发展先进运载工具。建设完善运载火箭系列,填补我国进入空间能力空白,满足未来发射需求。完成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无毒、无污染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并实现首飞。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提升我国更大更远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支撑深空探测工程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前后,形成新一代大、中、小型运载火箭型谱,运载能力达到国际同期服役火箭主体水平。
二是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按照天地一体化建设思路,开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发展固定通信广播卫星、移动通信广播卫星和数据中继卫星三个系列,逐步覆盖全球主要地区,并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继续发射组网,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和载荷,支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换代。遥感卫星重点突破长寿命、高稳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载量和强敏捷能力的卫星平台技术,以及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综合探测等有效载荷技术;通信广播卫星重点发展高功率、大容量、长寿命先进卫星平台技术,以及高功率、大天线、多波束、频率复用等先进有效载荷;导航卫星研制新型高精度载荷和自主定轨等技术,全面提升卫星性能,实现技术研发与业务应用的有效衔接。
三是推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继续推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根据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完成空间站建设,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完成第三步任务。根据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工程计划,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实现月球取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期任务。
实现航天装备发展的既定目标,推进航天装备制造业发展,建立与我国先进制造体系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基础雄厚的航天产业链,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面向数字化、智能化与产业化发展,推进航天产业转型升级。以变革研制生产组织模式为主导,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技术与模式应用,围绕核心业务和关键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异地协同的产业化能力布局,完善适应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先进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其次,掌握航天核心技术,提升航天基础产品自主可控能力。攻克一批制约我国航天发展的关键元器件、部组件、关键原材料的技术难题,并着力解决原材料工程化问题,大力提升航天元器件原材料、制造技术与工艺、质量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自主可控能力。再次,加速市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开放协同的航天产业链。根据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特点,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小核心、大协作”的运行模式,建立根植于国家工业基础、自主保障、开放协同的航天供应链与产业链,促进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最后,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推动航天科技工业高效健康发展。形成军民航天资源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建立航天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加快航天军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民用先进产品、技术和装备,支撑航天装备高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