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对胫骨前肌的即时效应研究*

2015-07-11杨恩华张红运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肌电电针肌力

杨恩华,张红运,刘 苑

(1.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 孝感432000;2 重庆儿童医院,重庆400014)

针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也是西方医学研究最多的中医康复方法之一。其中电针疗法因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疗效等优点,广泛用于脑部疾病的康复治疗中[1]。在儿童康复方面,有大量国内文献报道,针刺有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包括肌张力、肌力等。目前电针广泛应用于改善脑性瘫痪及其它中枢神经损伤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谭红香等[2]研究表明,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GMFM 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能训练。但是有关电针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众说纷纭,其科学基础至今仍不明确,制约了电针临床疗效的提高。因此笔者以正常人下肢胫骨前肌作为靶肌肉,通过表面肌电仪测定胫骨前肌的肌电参数变化及测定肌力改变,以此探讨电针对靶肌肉的即时效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加此次试验人员均为成人志愿者,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共16 名,其中男7 名,女9 名,年龄23 ~43 岁,平均年龄(30.81 ±6.99)岁。纳入标准:①经踝关节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②受试前短期内均无双下肢疲劳史;③既往无双下肢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疾病史;④施针部位无破溃或其他皮肤疾病;⑤无凝血功能异常;⑥对本试验过程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由于针刺及本试验设计的特殊性无法采用盲法。所有试验志愿者先后分别进行空白组空白试验和电针组针刺试验,均在试验前后接受表面肌电测试和肌力测定,两次试验间隔1 周。

空白试验:所有试验志愿者先行表面肌电测定及肌力测定,测试前后不做任何干预仅平卧休息,休息30 min 后再行表面肌电测定及肌力测定。

针刺试验:患者平卧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位,先在没有任何处理下进行表面肌电和肌力测定,测定完成后取0.30 mm×25 mm 的一次性毫针[天协牌针灸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04 第2270202 号],局部严格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后于同侧足三里、上巨虚加电针(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G6805- IB 型治疗仪,鲁食药监械生产许20050063 号),采用2 ~5 Hz 连续疏波,强度以试验人员耐受为度,大约在1 ~2 档之间,留针30 min。取针后休息2 min 后再进行表面肌电和肌力测定。

1.3 评估指标

1.3.1 表面肌电测评 采用BioGraph Infiniti Software表面肌电评估系统对双下肢胫骨前肌的表面肌肉肌电信号进行测评,主要记录iEMG(肌电积分值)。该测评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表面肌电图室的专业电生理人员测评。测定在防电磁干扰肌电图室内进行,室温22℃~25℃。测试时,受试者下肢局部皮肤经剃除毛发、75%酒精脱脂等处理。表面电极置于所测肌肉的肌腹部位最隆起处且两电极连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受试者取卧位,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上臂自然放于向躯干两侧,受试者用力收缩胫肌前肌,使足背屈角最大时测定表面肌电信号;肌力测定同时也测定表面肌电信号。所得胫骨前肌iEMG 数值,取双侧平均值用于统计分析。

1.3.2 肌力测定 测定方法:试验者保持踝背屈0°,由同一评估师将弹簧秤的一端通过5 cm 宽的尼龙带套在跖趾关节处,评估师通过弹簧秤另一端施加拉力于足背上,至受试者不能维持踝背屈0°为止时,读出弹簧称标示的数值,并换算成力学单位,所得数值,取双侧平均值用于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 检验。以P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双侧胫骨前肌未施加拉力时iEMG 值如表1。由表中可见电针前后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组与电针组间iEMG 值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前后双侧胫骨前肌施加拉力时iEMG 值如表2。由表中可见电针前后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组与电针组间iEMG 值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侧胫骨前肌最大肌力值如表3。由表中可见电针前后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iEMG 值比较 (um/s,±s)

表1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iEMG 值比较 (um/s,±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 >0.05;与空白组比较,b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空白组16 209.03 ±83.00 219.31 ±103.47电针组 16 204.688 ±67.59 233.38 ±113.44ab

表2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施加最大拉力时iEMG 值比较(um/s,±s)

表2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施加最大拉力时iEMG 值比较(um/s,±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 >0.05;与空白组比较,b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空白组16 329.06 ±86.49 362.11 ±99.35电针组 16 356.11 ±64.49 388.83 ±112.93ab

表3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施加拉力时最大肌力值(n,±s)

表3 16 例志愿者电针前后施加拉力时最大肌力值(n,±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 >0.05;与空白组比较,b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空白组16 531.65 ±122.89 541.45 ±135.44电针组 16 538.39 ±110.84 546.65 ±114.76ab

3 讨论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一直都是康复医学中的治疗难点,电针作为一种有效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运用。有大量医学文献报道,电针后患儿的运动发育评估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如邓柳玉等[3]观察到针灸能明显改善小儿的运动功能,治疗前后GMFM 评分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针刺可以促进患儿肌力改善。但是临床上同样的疾病,针刺后的效果不一样,或者起效的时间不一样。因此电针对机体的影响具体是哪些方面,具体的作用细节,临床尚无定论。阮怀珍等[4]研究发现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 层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有利于神经功能改善。尹岭等[5]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以引起脑内植物神经中枢(视丘下部)局部血流和葡萄糖代谢增加。还可以引起脑内额叶和颞叶代谢增加,从而改善机体运动功能。而电针对穴位局部肌肉肌力的即时效应研究的文献尚少,因此设计本试验,研究电针后局部肌肉的表面肌电参数及肌力变化情况,探讨电针对局部肌肉的即时效果。

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肌腱向下经伸肌上、下支持带的深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 跖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胫骨前肌位置相对表浅,位于足三里及上巨虚穴位下方,可以方便进行表面肌电检测及最大肌力测定。表面肌电电极从肌肉表面采集神经肌肉生物电信号,并将其记录,放大,传导和反馈,从而进行肌肉功能的量化评定。它可以对所检查的肌肉进行工作状况、工作效率的量化,指导患者进行神经、肌肉功能训练。如许晶莉等[6]研究表明sEMG 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具体地从神经肌肉组织的角度反映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iEMG 是表面肌电中常用的时域分析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肌肉中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的放电总量,即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其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参加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多少和每个运动单位的放电大小。而采用同一位评估师进行最大拉力测定,可以保持数据的连续性。留针时间的选择上,根据文献所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针刺的最佳诱导期(即最佳留针时间)主要取决于所观察的指标和选取的穴位,在选取的穴位与观察指标密切相关的情况下,最佳诱导期多在10 ~60 min之间。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平滑肌系统的穴位,最佳诱导期较短,其针刺作用的半衰期也相对较短[7]。因此笔者选择留针30 min,后休息2 min 再进行表面肌电测定与最大拉力测定。

本次试验所得肌电积分值数据,用统计方法处理分析后,电针组前后比较、与空白组比较,结果都无明显差异(P >0.05),表明单次电针后肌肉运动单位的数量和运动单位的放电没有明显的提高。最大肌力数值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电针组前后、与空白组比较,结果也没有显著差异(P >0.05),表明单次电针后短时间后肌肉最大肌力也没有明显改变。单次电针的客观效果没有体现在肌力的即时变化方面。

综上所述,单次电针治疗后肌肉肌力没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表面肌电分析上也没有明显差异。考虑可能是试验次数过少,无法影响肌肉生理结构,也有可能电针效果是改善机体整体功能后达到提高患者肌肉力量,还有可能与治疗中加用电针治疗仪有关。因此以后可在本试验基础上,增加试验次数或换用低中频治疗仪直接刺激肌肉,再测定表面肌电值,以探讨电针对穴位局部肌肉的作用。

[1] Xie K,Liu M.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c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9,7:140-142

[2] 谭红香,于礼建.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0):908-909

[3] 邓柳玉,熊小翠.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6):28-30

[4] 阮怀珍,李希成,蔡文琴.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对P 物质及慢痛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 针刺研究,1996,21(3):27-31

[5] 尹玲,金香兰.针刺足三里穴PET 和fMRI 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9):523-524

[6] 许晶莉,范艳萍,代早荣.表面肌电图在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2013,28(1):29-32

[7] 陈少宝.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的临床意义[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1-3

猜你喜欢

肌电电针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