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优先的应用型院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5-07-10李伟东杨华云陈龙然

卷宗 2015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李伟东?杨华云?陈龙然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基于能力优先的应用型院校,在环境监测课程方面的改革,以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为研究基点,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最后论述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出能力更加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238),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第五批优秀课程建设项目(QJKC0505)

应用型院校开展以能力优先的教育,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能够满足现代产业所需的相关技能,成为应用型的社会人才。在环境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环境监测课程是其非常主要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非常丰富,需要以学生基本能力以及社会实际要求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学生能力为基础,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1~4]。

1 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以现代专业的特色基础,还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所以,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是非常多元化的。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是其中非常主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应该将欧美等发达国家优秀的教育理论吸收并利用,如现代教育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念等[1~2、5]。在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其大体上的方向应以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实际为基础,充分并科学的结合国内外优秀教育方法与教育理论,依托地方社会发展所需,综合性的进行全面的完善与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型等相关特点,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基础,加强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建设,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力求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实用型人才。

2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2.1 理论教学方面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建构主义理论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流行起来,逐渐成为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理论是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作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并充分认可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发一些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在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

以能力优先为教育基础的应用型院校需要对环境类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将情境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体系中,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的桎梏。对教学与考试大纲进行重新制定,将课程教学的重点突出出来,深化关键的知识点,并将重复的知识剔除、交叉的知识梳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2、4、6]。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确环境监测从本质上将属于维护公众权益的行为,是专业技能的延续和拓展,不能忽略其前续课程。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室内环境监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在教学内容上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加大了相关的知识比例。

2.2 实践教学方面改革

环境监测课程中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教学,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点方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讲,学生是知识的最主要的建构者,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加实用的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重新建构并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现代课程改革过程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进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时,也应该充分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是减少验证性实验,提升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要求,构建起新的实验培养计划。另外,环境监测不仅要对实践监测分析测定进行有效分析,在数据分析、布点以及质量等方面的保证也不能忽视[3、6]。随着课程实践教学综合性的提高,教学内容中如果实验无法全面客观的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运用精品网课的方式,进行仿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多媒体手段。通过多技术的综合使用,不仅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以来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说到底,其核心内容还是“因材施教”。应用型三本院校的学生有其独有的特点,思维活跃,喜欢创新与挑战,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很难让他们真正接受知识。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分割,需要师生双方配合。

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提问,使学生能够以问题为基点,在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运用对话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建构起社会知识体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采用讲授、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例如: 在讲解“大气中苯系化合物测定”时,让学生首先自行分组讨论,不同的苯系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的温度下其挥发性不同,气相色谱测定不同物种的原理是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际问题与仪器分析中的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最终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有效加强。

4 结 论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教学要求。在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应以能力优先为教育基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运行现代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方,宋万召,朱泉雯等.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15):218-219

[2]王鉴,荆国林,刘淑芝等.环境监测课程“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4,9(27):184-185

[3]庞玮,潘旭东,张凤华等.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8):169-170

[4]胡夏夏,秦春节,叶海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3-305

[5]夏静芬,杨国靖,胡长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5):83-85

[6]郭文显,陈妹琼.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环境监测教学中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3,40(22):171-172

作者简介

李伟东(1978-),男,浙江建德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视野下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探究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