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资料探讨驻马店楚文化
2015-07-10董亚梅
董亚梅
[摘 要]楚文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楚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遗存。从商周之际楚人建国时算起,到公元前223年楚被秦灭亡为止,先后经历了800余年。“楚文化”一次很早就出现在历史研究中,但在考古学中真正对“楚文化”进行的研讨始于1980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第二次年会上。驻马店地处中原,位于黄淮平原的西南部,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盛,驻马店大国蔡国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成为楚国淮河流域北部的重要城邑,该地大部分地区一度纳入楚国版图。近几年来的考古工作,楚文化遗址和墓葬的调查、发掘成绩显著,楚文化繁荣一时。本文拟的发现及特点。
[关键词]驻马店;楚遗址;探讨;楚文化
一、楚故城址遗存
在考古发现的遗迹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就是城址。天中地区已知规模较大的楚故城址有5处:江、道、房、蔡、沈。
1、江国故城位于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东北,紧靠淮河北岸,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17500平方米。出土有铜鼎、剑、蚁鼻钱等。
2、道国故城位于驻马店驿城区古城村东北,城址平面近正方形。城墙长、宽均为300米,现存城墙残高3米,出土有陶豆、罐、板瓦等残片和铜镞。《确山旧志》记载为古道子国,楚成王时被楚所灭。
3、房国故城位于遂平县城关,城址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四垣周长约3.7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北墙尚存三段,残长550米,高3—7米,西墙残段仅有33米,高1—2米,系夯筑,夯层9—14厘米。出土有陶鼎、豆、罐及铜镞、布币等。史载这里为春秋时房子国,被楚成王所灭,后有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于此,所以又称吴房。
4、蔡国故城有上蔡、新蔡两处。上蔡故城位于上蔡县蔡都镇芦岗乡一带。始建于西周早期,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周长10.49公里,南面尚有城门遗址3处,城墙底宽60米,顶宽15米,高4—11米,用夯土逐层筑起,夯土层上的小圜底夯窝清晰可见。基层为小环底,直径2—3厘米,上层为平底,直径4—6厘米。宫殿区位于中部,出土有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及陶制的排水管道,还发现有铸铜和制骨遗址及墓葬区。城内外历年出土有铜编钟、鼎、壶、剑、车马器和蚁鼻钱等。史载这里为春秋蔡国故城,战国时为楚国的军事重镇。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新蔡故城位于新蔡县城关镇西北部。城址呈东西长方形,周长8615米,现在故城的二分之一被占用,唯东南角1415米保存尚好,已划为保护区。城墙现存基宽20—50米,高2—10米,夯土层厚14厘米,夯窝清晰。城内宫殿、作坊、居址等遗址多被破坏或叠压。历年出土器物很多,1983年北隅发掘一祭祀坑,出土有陶鼎、豆、壶、罐等;同年城南隅出土骨锥、石斧、三棱铜箭头;1985年城东南角出土一铜剑。同时还出土有金币“郢爰”、陶水管道、蚁鼻钱等贵重文物。据考证这里为蔡平侯元年(前530年)所迁之新蔡城,后被楚所灭。[2]
5、沈国故城位于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350米,面积2百万平方米,城垣夯土残迹尚存,最高处为西南城角,高出地面1.8米。东、西、南城门尚可辨。城内外出土有铜剑、鼎、戟、矛、镞、蚁鼻钱和陶鼎、豆、罐、瓮等。《后汉书?郡国志》言称平舆古城是春秋沈国国都。
二、楚铸币遗址
1、平舆沈国故城铸币遗址
位于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距今平舆县城20公里,在洪河北约4公里处的沈国故城遗址内。1984年12月省文物考古工作队进行了发掘,出土有铸币熔炉二座,管道和铸币用的盆、罐及大量的蚁鼻钱和钱范,蚁鼻钱大小相差悬殊,版别较繁,除常见的“贝”、“各六朱”外,尚有“行”、“君”以及合背蚁鼻钱等。多枚带有浇口,带有浇口的蚁鼻钱只有在铸币遗址中才可能出土。另外出土有大量的“大泉五十”陶范,可见该处不但是一处楚冶铜铸币遗址,还是新莽时的铸币遗址。其楚币铸造时间应从沈属楚时计起,也就是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年)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楚灭亡。
2、新蔡故城铸币遗址
位于新蔡故城东北侧,有铸造蚁鼻钱的冶炼场,现俗称分金炉。1982年出土楚金币“郢爰”一方,此币上窄底宽,呈长方形,面横排篆体“郢爰”二字,净重28克。该地还经常见到金粒、碎金块、蚁鼻钱等。20世纪70年代在遗址的南端曾出土过10多架子车蚁鼻钱。后又出土蚁鼻钱青铜范一方、铜渣、冶炼矿渣、坩埚碎片、炉壁残片等。蚁鼻钱的版别有“半”、“两”、“君”、“行”、“金”、“各六朱”及“贝”等,数量最多的为“贝”字币和“各六朱”,是一处金、铜两铸的遗址。其楚币铸造时间始于楚灭蔡国(前529年)春秋晚期,而停铸于秦末汉初,根据其出土蚁鼻钱的重量及形制判断,当属楚中晚期铸币。
三、楚长城
楚国多次北上争霸,都是以豫南为根据地。从春秋早期起,楚国便在泌阳—方城—叶县—鲁山沿线筑起长城和要塞,退可守,进可攻,号曰“方城”(《汉书?地理志》)。驻马店地区的一段在泌阳县境内,属象河关遗址。其东端位于今付庄乡乡政府所在地,向北经象河关,到象河乡高庄村出县境,长约30公里,大部分为墙基宽12米,高4米的夯土加石质结构,夯层厚14—16厘米,夯窝直径6—8厘米。中间以圆形烽火台相连接,是楚北疆的重要关隘之一。
四、楚文化遗址
楚故城址内外分布着楚文化遗址,只是都没有经过正式发掘。在驻马店市驿城区东北部楚文化遗址发现较多,但文化层较浅,一般只有50厘米左右,为配合基建进行过抢救性发掘。现分述如下:
1、探矿二队遗址位于驿城区乐山路北段东侧。1989年12月,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基建用地内的两个灰坑进行了清理,出土有灰陶豆、纺轮、铜块等遗物。
2、市二院遗址位于驿城区乐山路北段东侧。1993年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3.5平方米。出土有陶豆、鬲、罐、盆、纺轮等春秋晚期陶器。
3、银校遗址位于驿城区乐山路北段东侧。1994年3月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出土陶器有豆、盆、鬲、瓮、圜底罐、甑、纺轮等,纹饰以绳纹为主。铜器有蚁鼻钱、铲币、镞、鱼钩。
五、墓葬
目前,驻马店地区已发掘的大型楚墓有正阳苏庄一号墓、新蔡平夜君成墓和葛陵一号、二号墓、上蔡郭庄楚墓等,其中尤以葛陵和郭庄楚墓影响巨大。
1、正阳苏庄一号墓
位于正阳县寒冻乡苏庄西,1986年2月省文物考古工作队进行了发掘。形制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斜坡式墓道,南北向。椁室、棺室、边箱、头箱均用方木构成,榫卯扣合严密。木棺的棺盖、左右棺板和底板各由一块巨大独木板制成,墓底铺有朱砂。该墓两次被盗,铜器已无存。出土有一批鼎、敦、壶、钫、 、豆和井等陶器,器表多饰有黑地,部分由朱绘图案,少量残留有银色金属物质痕迹;还出土有杯、豆、案、俎、勺、窝形器、大鼓、小鼓、鼓杖、羽、梳、瑟等漆木器;也出土有璧、璜、佩等玉器和木贝、残铁削、苇席等。鼓杖和木贝是豫南楚器的新发现,墓主人的身份推断为“士大夫”级。[3]
2、新蔡平夜君成墓
位于新蔡县李桥镇葛陵村东北,1994年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队进行发掘。为土圹竖穴木椁墓,平面呈“亚”字形,斜坡式墓道,填土经过夯打,墓室有两棺两椁组成,整个外椁底板平整完好,连接紧密,棺底未发现垫木。西室发现7具殉人骨架,随葬品除南室外大部分被盗掘一空。出土铜器有豆、簋、钮钟、戟、戈、剑、箭 、镞、车马器;玉器有璧、璜;铅锡器80件,图案有龙形、凤形、双凤璧形、玉璧形等,正面有一层金箔或银箔;漆木器有 、壶、豆、方盒、盘、勺、几、瑟等;另外还有竹简、骨、角、象牙器。竹简内容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墓主人推断为平夜君成,从墓葬规模、出土器物、竹简内容等材料显示他是一位地位十分显赫的楚国封君,与楚王有着密切的关系。入葬年代在战国中期。[4]
3、新蔡葛陵一号墓
位于新蔡县李桥镇葛陵村北,1994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为土圹竖穴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西侧有一个与墓道方向垂直的车马陪葬坑。墓室用夯土筑成,斜坡式墓道,填土亦为夯土,椁室上部有一层白膏泥。设7个台阶,5个室,南室底铺有铅、锡摆设的图案,金箔纸铺底。西室殉葬7人,人身下随葬有玉璧。出土文物3000多件,主要有竹简、青铜器、玉器、木漆器等。竹简出土600余片,内容多为记事、疾病、礼单等;青铜器有豆、车马器、戈、矛、戟、剑等多带铭文;玉器有璧、璜;木漆器有豆、案、耳杯、乐器等,另外还出土有象牙杯、水晶珠多枚。推断墓主人的地位仅次于楚国国君。[5]
4、新蔡葛陵二号墓
位于新蔡县李桥镇葛陵村北,1998年3月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进行了发掘。为土圹竖穴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斜坡式墓道,填土经夯筑。葬具有重椁、棺、头箱和边箱组成,底板多采用榫卯结牢。该墓曾被盗,出土随葬器物有60余件,以陶器、木漆器为主,有少量铜器。陶器有鼎、鬲、甗、罍、洗、豆、壶、罐等,木漆器有案、盘、耳杯、箕、豆、方盘等,铜器有环、凿、锛。墓主人的地位推断为“士大夫”,可能是平夜君成的家族墓之一。[6]
5、上蔡郭庄楚墓
位于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有两座墓址,位于南侧的主墓即1号墓是大型的积石积沙墓。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南北并列,均为东向“甲”字形大型土坑墓。墓室间距约27米,虽多次被盗,仍出土各种青铜器1000余件,玉器200余件,及少量陶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青铜器有升鼎、加盖鼎、大型圆鼎、四龙耳铜鉴、龙耳虎座大方壶、提梁 、鬲、敦、簋、钫、豆、 、浴缶、甬钟等,还有一些剑、削、戈、矛、镞、马衔嚼等青铜杂器;汉白玉质的大型编磬13件;玉器有玉琮、玉扳指、璜、 、壁、龙形佩、环、牌、玉贝、玛瑙珠等;其他还有一定数量的包金铜片、海贝、骨质仿贝等,其中编钟和大鼎考古价值极高。该墓时代为战国早期,墓主人可能是楚国分封在蔡国的高级贵族。2号墓墓主人可能是1号墓主的妻妾。
此外在驻马店地区还发现有中小型楚墓数十座。代表性的有涧沟王墓群,位于上蔡县大路乡涧沟王村,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米,现在地面尚存3座高大土冢,高均3米左右。1987年县所曾清理一座,墓室平面呈“甲”字形,土坑墓,封冢和墓内填土经夯打,出土有陶鼎、豆、壶等。1993年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新蔡故城外东南150米处,清理一座楚墓,土坑竖穴,东南西北向,长2.2、宽1.5米,底铺有朱砂,出土有青铜剑、戈、镞、马环一副;陶器有鼎、高柄杯、罐、带盖豆、盂、杯等;骨贝数枚。
总的来说,驻马店楚墓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埋葬方向以南北居多,发掘的大型楚墓平面呈“甲”字形、“亚”字形,有棺有椁,随葬品丰富,出土有竹简、铜礼器、木漆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是楚国贵族的墓葬。中小型楚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般有棺无椁,随葬品陶礼器较多。葬式基本上都是仰身直肢,时代大多为东周时期。
六、驻马店楚文化的特点
综合分析驻马店楚文化的遗存及遗物,驻马店楚文化有以下两个特点:
1、驻马店楚文化的形成时间较晚
通过对驻马店地区楚文化考古资料的分析,并与两湖楚文化资料对照发现,驻马店地区楚文化在时间上要晚。春秋初年,楚国势力开始伸向驻马店地区,蔡、道、房和柏等国依附于楚,开始每年向其纳贡,驻马店境内发现最早的楚文化遗存也在春秋晚期。而湖北楚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所谓湖北龙山文化时代,历史悠远。那么,可以说驻马店地区楚文化不是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被楚国征服后实行“楚化”统治的结果。因此,驻马店地区楚文化的形成,不会早于春秋晚期。
此外,楚文化在驻马店一带的繁荣期相对来说也很短暂,从楚攻占上蔡至楚亡,只有270年的历史,楚亡后,楚文化的色彩迅速消失,在这一带秦汉墓中没有发现楚文化影响的迹象,就是例证。而在湖北,像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大墓的随葬器物仍带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说明楚文化的影响久远。
2、驻马店楚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
这一点集中反映在楚墓资料上,驻马店楚墓形制和两湖楚墓相差无几,但随葬器物的组合特征差异较大,驻马店楚墓陶器组合为鼎、豆、壶、敦,与中原周墓组合一致,带有浓重的中原文化特征,而出土的木漆器造型精巧,图案绚丽多彩,光亮如新,又显示了浓郁的楚风。两湖楚墓的陶器组合为长颈瓶、钵、盆,出土的大部分陶器,尤其是精美的木漆器是楚墓中的典型器物。从故城址的考古发现看,这些故城原为西周至春秋列国的都邑所在地,形制为长方形或近于正方形,是中原文化的传统模式,随着楚国的强大和向北扩张而为楚所灭,从而接受楚文化的因素和影响,因此出土物中不少是典型的楚器和楚币。
综上所述,驻马店地区不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中心,而是楚国势力扩张的领域;其发展不是当地原有文化自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楚国统治者在占领中原地区后,强力推行楚文化所造成的,所以说,中原文化的传统根基一直存在。而中原文化从远古到春秋战国,其发展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从总体意义上说,驻马店楚文化是两种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楚文化源远流长和极其璀璨,对于驻马店地区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把以县建制带到中原。经济上为了军事扩张,发展被占领地的农业、手工业,利于居民生产、生活,并把先进的文化也带到其征服地。特别是楚国的金银币、蚁鼻钱在天中的广大地区流行,亦可证明这一地区楚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楚文化对驻马店地区的影响程度,毕竟它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不能否认,中原文化仍在驻马店古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尚景熙《蔡国故城调查记》,《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2期
[2]河南省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3]驻马店地区文化局《河南正阳苏庄楚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2期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局、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文物》2002年8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6]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葛陵二号楚墓发掘报告》,《文物》200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