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

2015-07-10王维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问题

王维婷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课题。本文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剖析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状况,从政策落实、社会互动、管理提升、深度合作、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C-0012-05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其作用是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江苏省作为职业教育的大省、强省,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全省13个大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平衡,甚至差距很大。苏南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引领性与支撑远远高于苏北。副省长曹卫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面对新常态,职业教育只有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才能长远发展。[1]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新课题。带着问题、思考与探索,本课题组、选取泰州、无锡分别代表苏中、苏南,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受到当地职业院校等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起探讨,相互切磋,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参考。

一、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仍然未改变、生源区域保护现象严重。以某市为例,中考总分700分,其中85%以上的学生选择读高中,也有相当多的总分在500—600分之间的学生及家长选择花钱读高中,折射出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轻视。技术工人的待遇、地位双低直接影响大家对从事技术工作、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最终导致企业缺少高素质的技术工。与此同时,市、县域间生源保护壁垒严重,职业院校有偿招生现象普遍存在,如:各市县域教育局的设卡、控制生源、造成职教人才不平衡发展,从根本上缺乏区域总体人才需求概念,对区域内人才类型的培养造成极为恶劣影响。此类现象,苏北比苏南严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真正的利益相关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不在于学校,学校是公益性的,企业是趋利性的,若要二者结合,必须有契合点。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摆正学校与企业、社会的位置,分清主次。谁主导,谁跟从,主次不分,只能本末倒置,辛苦不说,效果还不佳。职业院校不是主角,服务的性质确定自身的定位与定向。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的各类评价基点都是内部自我评价,缺乏第三方的认可与反馈。以产定销的时代早已过去,以顾客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个性化、专属性等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走向职业教育。如,苏北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处于纸上谈兵,未开放式的孤芳自赏,必将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缺位或脱节。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专业明明社会已经处于饱和,但学校招生仍然火爆,而有些专业社会急需人才,但专业报名冷清,进一步验证专业开办存在着问题。从企业角度看,直接录取学生,存在经验不足与二次再培训,增加培训成本,校企合作两张皮只是粘合,而不是融合。所以,走向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引导,各方有机互动衔接,引进社会第三方评鉴与考核,才会推动学校走向社会,关注企业、行业动向。与此同时,企业成为用人主体,政府给予各种政策等保障,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敏感度、参与面、合作力就会不断加大,校企才能真正深度融合发展。

(三)行业、部门准入原则不强导致职业教育出口滞缓。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隶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它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条例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来实施。社会行业准入制、职业院校学生资格证、专业技术标准、课程与岗位的对接等系列问题都存在着盲点、漏洞,相关部门有法不依、有令不止、执法不严等典型的不作为现象大有存在。这不是经费投入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制度的推动与部门执行的责任。目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整治在加大力度,取消211项职业资格证为行业“松绑”,但相关专业与专业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导性、规范性与标准性尚需加强。结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行业企业准入必需的证书的要求,应制定各类专业对应的职业证书标准,以便于各类职业院校参照,增强导向性与规范性,避免职业院校、教师的茫然无措。

(四)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效能存在差异。苏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准就业生,若有选择余地,相当一部分流向苏南,宁愿做简单劳动,而不愿留在本地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性工作。除因专业培养的技术粗糙不能满足本地企业的需要外,也有本地政府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有关。比如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3000多家企业,是某市的加工制造业核心区域。政府没有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对辖区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没有重视,最终虽有3000多企业的开发区人才储备出现空白,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真正留下来只占很少一部分,大多数毕业生流向长江三角经济区或者是珠江经济区,从事简单劳动,专业培养脱节或者偏离现象仍然存在。区域内职业学校不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没有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技术人才,也有学校的内在原因。如,专业调研纯属形式,调研难度大,且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的少,致使专业转型缓慢,技术技能滞后于企业;也有外在原因,由于行政隶属关系,政府部门对本地职业教育管辖很纠结,致使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相应资源,导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度低。调研中同样发现,泰州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与区域经济结合密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越来越受本地企业的欢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技术工人的专业水平与素养适应本地企业的要求,更加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转型升级。究其原因,当地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按照人才的需求比例来进行,提升了劳动力的结构,促进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区域职业教育结构的协调发展。苏南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更是高度融合,很多企业一线的技术与设备直接落户在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很多科研项目又来源于企业一线,“同频共振”现象已经显现,并且蔚然成风。一些项目、课题等科研成果是由学校的技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共同研发,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实现高度融合。真正的奥妙之处在于政府的重要推动。政府从人才的引进、安排、管理等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了保障服务,以共赢为目标,促使职业院校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主动转型,最终实现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二、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国际经验证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不仅是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职业教育旺盛发展时期。江苏省2005年人均GDP达到了3038美元,在全国率先突破3000美元大关。2006年2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苏省共有13个地级市,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实际状况,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我们通过数据定量分析,探究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性。[2]

(一)区域经济发展总量与区域职业教育规模状况

据统计,区域间GDP比苏南、苏中、苏北由2010年的60:19:21调整为2014的58:19:23,人均GDP比由2010年的51:30:19调整为2014年的48:32:21,苏中、苏北人均GDP的比重略有增加,江苏南北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的扭转。区域GDP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苏北,其次是苏中、苏南。如表1所示,苏南、苏中、苏北职业学校总数分别增加8.2%、26.3%,3.6%,苏北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下滑较大,达32.8%。除生源减少外,可能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中等以上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增幅最大是苏中,增长29.03%。苏北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尚未能显现。

(二)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度对区域职业教育的影响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据统计,从区域间产业结构比看,苏南、苏中、苏北由2010年的60.18:18.50:21.32调整为2014的58.28:19.04:22.68。苏中、苏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苏北第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增幅最大。从区域间就业结构比看,苏南、苏中、苏北由2010年的40.2:21.7:38.1调整为2014年的42.2:21.3:36.5。苏南就业比重增加高于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从业人数增加主要在于第二、三产业。为此,我们进一步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见下表2。苏南产业的GDP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状态最好。苏中的GDP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变化中,第二产业调整幅度趋良,第三产业存在隐形失业。而苏北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吻合度最低,且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不明显。第一产业排斥就业现象未能消除,第二、三产业的隐性失业现象仍然未能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劳动力结构变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整合与调整,链条式的连锁反应,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苏北职业教育发展新的机遇已经到来。

总之,从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看,苏北职业教育处于偏弱状态,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完全融合。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与经费支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间接推进经济增长。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苏南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强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苏中职业教育迎头赶上,也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苏北未来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还要加大力度,且要从形式走向实质,才能给职业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从外围走向中心,形成上下贯通、左右沟通、灵活多样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和关键路径。

三、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职业教育是将劳动力配置到不同产业的重要手段,与这种功能相适应,职业教育的结构及发展必然受到产业间的均衡关系和演变规律制约。针对问题,笔者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增强政策的执行度

抓好职业教育是维持社会稳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近年来,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党中央、国务院早已把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政策层面;但地方各级政府在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别。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政府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也对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出要求;2015年9月教育部针对近年来相继颁发的30多个相关法规、制度或标准落实不到位、欠缺执行力,再次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强化政策落实,避免政策停在纸上的一次实际行动。目前国家在强化监督意识时,建议省级政府强化政策执行力的监管。各地市政府部门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层管理者,更有责任嫁接平台,借助支持、监督、协调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统筹服务,并通过接收区域其他主体反馈的信息,调整政策策略,形成与其他主体间的统筹服务关系,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人才支撑提供蓄水池。

(二)走向社会,良性互动,促使评鉴的科学化

各国和国际组织在所关注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中,十分重视第三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国迈向工业4.0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职业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企业培养职业化实用型人才。企业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决定着职业教育和培训价值实现程度的是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认可率。201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标志着教育教学评估进入“管办评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其直接目标是在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规范化的同时,提高评估结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的评鉴体系成为互动的导向标。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建立职业教育数据库,在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要指标的同时,职业教育评鉴由内部评价转向全方位综合评价必将成为必然。[3]我们要逐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只有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满足国家、企业、百姓等三方面的需求,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才能体现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职业教育问题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