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2015-07-10陈玉峰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士人

陈玉峰

[摘 要]东汉的士人多出于私学,东汉私学的兴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士人,士人阶层的发展壮大保证了朝廷人才的供应,促进了东汉王朝的发展繁荣。私学不仅促进了士人数量的增加,而且维持了士人集团的稳定,另外私学也促进了士人政治影响的扩大。同时士人队伍的壮大,又推动了私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士人不仅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师资力量、以自己的精神和学识影响着私学,而且也为东汉私学的兴盛提供了经济支持。两者互相影响,形成了东汉时期私学和士人的独特关系。

[关键词]东汉;私学;士人

一、东汉的私学和士人

(一)东汉时期的私学

东汉的私学极为繁荣,其特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私学数量多,规模大。史载“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门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其二,私学讲学范围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今文经学,同时涉及古文经学、天文和历法等。其三,私学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很多经师在家中教授学生,如张霸“诸生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也有经师不受地点限制开展教学,如桓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其四,东汉私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招生体制。“私学招收学生不受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地域的限制,也不受学生年龄和辈分的限制”,因而参加私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东汉时期出身于私学或者兴办私学的名士很多,东汉私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到极盛。

(二)东汉时期的士人

士人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称呼。西汉中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的理念为汉武帝接受,“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成的文官制度”确立起“士——官僚”政治系统,成为专制皇权的支柱。

东汉王朝自光武始便极力推崇儒学,照顾士人,有“轻爵重赏,与士共之”之说。史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永平二年,飨射礼毕后,其亲自讲经,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东汉统治者尊儒崇经,赢得士人的拥护,通经致仕的士大夫官僚成为专制统治的组织基础,士人阶层迅速发展壮大。东汉晚期因外戚和宦官专权垄断政治,很多士人不能入仕。但是,无论士人入仕还是隐居,他们对社会和政治都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士人积极与宦官斗争,开展清议,品评人物,议论朝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政治的发展,给东汉一朝烙上独特的时代印记。

二、私学的繁盛壮大了士人阶层

东汉私学的繁荣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发展和壮大。私学数量的增多,师资力量的雄厚,招收生源的广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士人,壮大了士人集团。

(一)私学促进了士人数量的增加

东汉选官,有选举和辟召两条途径。《通考?选举考》载:“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可见通经致仕是在东汉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的选官方法。然而官学数量很少,且时办时停,许多群学没有真正设立。再加上太学开办情况很差,“太学博士选举多不以实,且博士倚席不讲,以致安帝时太学一片衰败景象”。所以私学凭借其规模大数量多,办学方式灵活,招生范围广等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求学者,私学得以承担育人的重任,弥补了官学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也满足了国家对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张兴“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牟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各地的儒学经师,不论是居官讲学,还是隐居教授,注籍的学生,常有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人之多”。私学的兴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士人,促进了士人队伍的发展壮大。

(二)私学维持了士人集团的稳定

东汉私学招收的学生有两种,一为受业生,一为著录生。受业生“直接到私学中拜师受业”,他们大多出身贫寒。而著录生只需登录名籍,他们大多出身名望之家。无论是哪类学生,都有机会在师长的推荐和庇护下步入仕途,建功立业。在东汉,私学中受业的学生要更改名籍十分困难。“这种名籍已成为确定学生所属师长的依据,而且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学生一旦著录名籍,就没有办法同师长脱离关系。并且,因为这种约束关系的存在,学生不仅要依附于师长,而且形成了强烈的忠于师长的意识。对著录生人来说,忠于师长尚且如此,那么那些天天跟从师长学习的受业生也会毫无疑问地忠于并维护自己的师长。《泰山都尉孔宙碑》上: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开门受徒著录有盈万人,署名者门生四十二人,门童一人,弟子十人,故吏八人。可见私学学生在老师逝世后为其树碑颂德。不忘恩师,传诵恩师所体现的忠于师长的意识,促进了士人集团的结成,并使之发展成一个个以师长为中心的,非常稳定的士人集团。

(三)私学促进了士人政治影响的扩大

东汉自和帝始走向衰落,但也维持百余年,士大夫阶层的作用不言而喻。吕思勉先生对东汉士人的政治影响做出评论:“东汉以后,志士仁人,欲辅翼其世,跻世运于隆平,畀斯民以乐利者甚多,其用思不可谓不深,策划不可谓不密”。

首先,出身私学,通经致仕的士人品评朝政,激浊扬清,和外戚宦官激烈斗争。“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耻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直之风,于斯行矣。”以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尚书令王畅、名士郭泰为代表的“‘三君、‘八俊等人,属于私学名师者六人,出于私学者四人。”

其次,出身于私学却没有入仕的士人,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和开办私学教书育人来影响政治。如杜抚“后归乡里教授。弟子千余人。”赵晔“州召补从事,不就。晔著《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这些士人开办私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当多的入仕为官,在政坛上颇有影响,如马融的弟子卢植,“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比中郎将”。可见未入仕的士人,他们通过兴办私学,培养学生入仕与政,并且和朝臣呼应共同打击外戚宦官,也扩大了对政治的影响。

三、士人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私学的兴盛

东汉士人队伍在私学积极影响下得以发展壮大,而士人队伍的壮大也为私学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必备条件。私学在东汉时期发展达到顶峰。

(一)士人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师资力量

东汉时期,大致有三种人具备兴办私学或充当私学老师的条件,他们赋闲在家,学富五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包括未能入仕的士人、在朝的士大夫和罢官归家的士人。士人成为私学机构得以存在的基础。

未能入仕的士人是私学的主要承担者。他们虽饱读诗书,但不能出仕做官,开办私学成了他们谋生的手段。如洼丹“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郑玄“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宋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步入仕途的士人,成为士大夫。他们中的一部分兴办私学,传经授道,培养学生。如丁恭“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十一年,迁少府。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罢官归家的士大夫,凭借官场的声誉,开办私学教授学生,大批学生慕名而来。如李膺“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社会地位大为不同的士人们纷纷投身私学教育,这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讲学场所和充足的师资力量,使东汉的私学变得更为繁盛。

(二)士人以其精神和学识影响私学

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广大士人虽入仕无门,但他们通过清议和外戚宦官斗争。在政治斗争的同时,研究学术和文章著作使东汉中后期的士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如何休“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休善历 ,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坐《公羊墨守》、《左氏膏肓》、《 梁废疾》”。又如郑玄“受党锢之祸,居家杜门不出,潜修学术,终成一代名家。当时莫不仰望,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这一时期大量入仕无门的士人加入私学的队伍,他们敢于同强权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中被学生们所继承。他们著说立说,为私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丰富了私学的教学内容,活跃了社会文化。私学在这种条件下也就自然获得了巨大进步。

(三)士人为私学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东汉士人兴办私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社会政治影响,利用门生故吏结成政治集团。当然也有一部分士人纯粹为了著书立说,钻研学术,传承经学,他们利用其财富开办私学或者加入私学成为老师。他们的出资和支持给私学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如马融“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马融的生活较为奢侈,说明其经济情况非常好,他开办私学教授学生,传承经学的贡献可见一斑。桓荣“徒众尤盛”,“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桓荣弟子常数百之多,招收的学生范围很广,不论贫富均可入学,使得一些贫困人家的子弟也能进入官僚系统。当然,马融和桓荣的例子不是特例,士人为私学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这种情况广泛存在,私学也因为士人的经济支持更加顺利地发展。

东汉的私学和士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使那一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东汉王朝的实力。研究东汉私学和士人,绝对不能忽视两者的内在联系,搞清它们的关系,对于两者的研究都大有裨益。同时,研究东汉私学和士人的关系,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广贤.东汉盛行的私学[J].中州今古,1994(4).

[2]张鹤泉.东汉时代的私学[J].史学集刊,1993(1).

[3]张保同.东汉时代的私学与党人[J].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2).

[4]孔令广.际遇与走向:东汉末年士人的政治分流[D].广西师范大学,2010.

[5]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吕思勉.秦汉史·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洪适.隶释卷七.泰山都尉孔宙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03重印).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士人
“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自觉”
从调笑戏谑到抒愤寄恨
《儒林外史》中士人道德探析
儒而文者:蔡邕的人生旨趣与追求
古史体例编纂与士人国家观念探源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壁画资料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