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琵琶音乐
2015-07-10陈曦
陈曦
摘要: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琵琶演奏的音乐运用到影视作品中。本文对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由江南小调《无锡景》改编的琵琶音乐《秦淮景》进行介绍、分析,以及如何用音乐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做简要地陈述。希望大家通过影视作品更好地领略琵琶音乐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电影《金陵十三钗》 琵琶 《秦淮景》 人物形象
现如今的电影作品当中,很多都运用到了我国传统音乐,这不仅将我国的传统音乐通过电影特有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琵琶,由于其音域宽广,能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呈现出所要表现的气势和氛围,因此很多电影导演都选择琵琶为其作电影配乐。
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了逃难到天主教堂的秦淮河畔女子为保护教会学校的女学生最后牺牲了自己的故事。整部电影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在人们封建的传统观念当中,对风尘女子持有偏见态度,然而《金陵十三钗》却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诠释了人们心目中妓女的形象。
由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战争时期所发生的故事不同,所以使电影音乐中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音乐大师陈其刚经过考察和素材的搜集,最后决定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江苏民歌《无锡景》改编成电影配乐《秦淮景》,使之贯穿于整部电影当中。
陈其刚对《无锡景》进行二度创作而改编来的《秦淮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是基于对当时南京城混乱不堪的场景以及秦淮河女的形象做为依据,把一系列由视觉角度触发的感情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我们评价一部影片的配乐时,往往最为关注的是它们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音画关系,且与之完美的相融合。也就是说音乐与画面、人物、故事之间相互衬托的关系。观众不是从音响中直接可以感觉到的,而是要由音响产生想象或联想来获取,然而这种音乐的内容就带有很多的主观色彩,它主要是通过听觉来想象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江苏小调《无锡景》的音乐为宫调式,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旋律优美舒缓: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细细呀到来唱拨拉诸公听呀,秦淮暖暖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深呀,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呀。这段插曲总共出现过六次。
《秦淮景》的第一次出现,是由琵琶清脆的音色独奏一分钟。琵琶本身就是女人的象征,更是江南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再配上用评弹咬字方式的歌词,这烟雨江南的感觉就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出来了。这段音乐是影片“金陵十三钗”进入教堂大门时使用的背景音乐,她们放肆的笑声,扭动着身躯,眼角流露出对这个社会的蔑视,乐曲中的歌词也正是她们生活的写照,她们在这座灰蒙蒙的城市中,显得格外耀眼,《秦淮景》为这个场景配乐似乎成为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
第二次出现是豆蔻用仅剩一根琴弦的琵琶为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中国小兵浦生所演奏的。同样是琵琶的一段独奏,此时的音乐没有任何修饰音,而是直接进入主题。作曲家用独弦琵琶演奏,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暗示出战乱的年代中,生命是何等的可贵,很多像浦生这样为了保卫祖国的年轻人,还没有绽放就已经凋谢。音乐本身就只是一种感情的象征,实际上它是通过音响来渲染一种情绪氛围,而这种情绪氛围表现出秦淮河女子的善良,同时也是为接下来豆蔻被残害的情节做铺垫。
第三次出现是豆蔻为了去翠禧楼拿琵琶弦而惨遭日本人的杀害,当神父约翰从血泊中拿起被豆蔻鲜血染透的琴弦时,那滴滴鲜血应该也滴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音乐艺术本身就有渲染情绪气氛的功能,此时的《秦淮景》节奏相比之前略为缓慢,音色也显得更加凄惨悲凉,作曲家想要观众在情绪气氛和视觉形象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只能依靠听众的感受去完成。这一弦一音,顿顿挫挫的旋律,撕扯着人们的内心,这是触动观众内心的一段场景,日本人残忍邪恶的一面在此得到印证,同时也突出了剧中人物悲惨的命运。
第四次出现在秦淮女赴日军“庆功宴”的前夜,她们完整的将其演绎。乐曲的第一段是琵琶独奏,由秦淮女齐唱,节奏较为轻快,这首民歌小调仿佛成了秦淮女子的特殊文化符号,她们的歌声温柔到骨子里;第二段是从女学生书娟的视角来写的,当她们身着艳丽旗袍,集体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时,此时的音乐是将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相融合,不再是之前轻松的弹词,而变得深重、压抑,此处的音响选择和运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暗示秦淮女在即将赴死前的景象,它为听众打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我们眼前仿佛能看见她们抱着琵琶在秦淮河畔唱着小曲,但此时她们却要赴死,这不仅凸显出金陵十三钗的绝代风华,更显示出她们勇于牺牲的伟大气概。
紧接着是《秦淮景》的第五次出现,此次不再由琵琶演奏,而是以深沉的二胡独奏,烘托出悲戚的感情,随后融入细腻的女高音演唱,用来作为神父约翰把墨玉化妆成女学生场景的配乐,最后又加入具有人声特性的小提琴演奏。此时这段悲苦凄凉的音乐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感人,同时也突出了低贱的妓女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精神,让人们心中那些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形象被她们的正义感所压倒。中西合璧的音乐渲染出她们在生死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音乐将她们勇于牺牲的形象逐步放大,也放大了观众内心中对那段历史的痛恨。
最后一次出现插曲《秦淮景》的旋律,是从神父约翰把教堂女学生开车带出城的剧情开始,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束,最后的画面定格在秦淮女出场的镜头。音乐本来就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它既不能像语言艺术一样给人们提供某种观念或是叙述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也不能像绘画艺术一样,描绘出各种事物,因此作曲家用弦乐极弱的颤音引导出小提琴痛苦凄凉的旋律,但是转而音乐又回到了她们齐唱《秦淮景》的音响,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表现的内容既然是内心生活本身,即主题和情感的内在意义,而它所有的声音又是在艺术中最不便于造成空间形象的,在感情存在中是随生随灭的,所以音乐凭声音的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书娟在教堂的大窗户里张望,她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恩人的不舍和愧疚之情。伴随着这最后的惆怅之情,《秦淮景》勾起了人们内心的无限忧思,使人们陷入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影视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画面和视觉的形象,都不是观众直接从音响中感受到的,它们是通过对画面的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完成的。在音乐的音响中,一方面是通过象征性的表现给听众提供了对于某些画面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情绪气氛的渲染触发听众对某些视觉形象的联想。影视中的音乐画面恰恰是一种摆脱了物质性的心灵状态,它存在于听众的内心想象中。也正因为如此,影视音乐作品中的画面和视觉形象并不是音乐本身固有的,而是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给观众带去最深切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梁瑞琪.电影金陵十三钗配乐创作特色——以江苏民歌《无锡景》的再创作为例[J].视听解读,2013,(09).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