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模型下基于身份第三方受约束匿名加密方案*
2015-07-10明洋,韩娟,张琳,周俊
明 洋,韩 娟,张 琳,周 俊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1 引言
基于身份加密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的概念由Shamir A[1]于1984年首次提出,减轻了用户对公钥证书的需要。2001年,Boneh D等[2]提出第一个实用的IBE方案,之后提出了大量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3~6]。
实际应用中IBE体制存在的内在问题是密钥托管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案来解决该问题:(1)多PKG(Private Key Generator)方案[2],用户的私钥由多个PKG共同生成,但多PKG的存在使得系统更复杂,通信代价大大增加;(2)无证书公钥密码CL-PKE(CertificateLess Public-Key Encryption)方案[7],用户的私钥分别由PKG和用户生成的两个部分组成,但是该方案仍然存在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来计算用户的部分私钥;(3)第三方权利受约束的IBE方案A-IBE(Accountable Authority IBE)方案。
2007年,Goyal V[8]提出A-IBE方案,通过修改用户私钥的生成方式减少用户对PKG的信任需求;2010年,徐鹏等人[9]在Goyal方案基础上,基于离散对数问题,提出一种标准模型下安全的通用A-IBE方案,该方案实现紧密安全归约,但增加了系统参数和通信量;2011年,曹丹等人[10]基于Diffie-Hellman假设,提出安全有效的A-IBE方案;2012年,张方国等人[11]基于TBDHE(Decision Truncated Bilinear Diffie-Hellman Exponent)假设,提出一个弱的黑盒A-IBE方案,在标准模型下说明该方案是CCA2安全的,且具有紧密归约。
应用中IBE体制常需要考虑匿名性问题,匿名性要求由密文不能得到接收者的身份。2006年Boyen X等人[12]提出一个标准模型下安全的匿名IBE方案;2010年,Liu L等人[13]对Boyen X等人[12]的方案进行改进,但没有进行安全性证明;2012年,任艳丽等人[14]基于DBDH(Decisional Bilinear Diffie-Hellman)假设,利用阶为合数的双线性群,提出新的匿名IBE方案,在标准模型下可证安全。
针对IBE中的匿名性和密钥托管问题,本文结合文献[9,14]的思想,提出一个第三方权力受约束的匿名IBE方案,并基于DBDH假设和DL(Discrete Logarithm)假设在标准模型中证明方案的安全性,所提方案不仅可以保护接收者的隐私,同时也解决了密钥托管问题。
2 预备知识
2.1 合数阶双线性群
设p、p′是两个大素数,n=pp′,G、GT是两个阶为n的循环群,g是G的生成元。如果e:G×G→GT是一个双线性映射,满足以下性质:
(1)双线性:e(ga,gb)=e(g,g)ab,对所有a,b∈Zn均成立。
(2)非退化性:∃P,Q∈G,满足e(P,Q)≠1。
(3)可计算性:存在有效算法计算e。
本文中,使用Gp、Gp′分别代表G中阶为p、p′的子群,GT,p、GT,p′代表GT中的阶为p、p′的子群,而且G=Gp×Gp′,GT=GT,p×GT,p′。如果g是G中的一个生成元,则gp′、gp分别是Gp、Gp′中的生成元,使用gp、gp′分别代表Gp、Gp′的生成元。
2.2 困难性问题
DBDH假设:如果t时间内没有敌手能够以至少ε优势解DBDH问题,则DBDH问题是(t,ε)困难的。
(2)离散对数问题(DL):令群Gp的阶为p,g为生成元,给定ga,a∈Zp,计算a。
DL假设:如果t时间内没有敌手能够以至少ε优势解DL问题,则DL问题是(t,ε)困难的。
2.3 通用A-IBE形式化定义
通用A-IBE方案由五个算法组成,定义如下:
(1)系统建立:输入安全参数k,选定IBE方案I={系统建立,私钥生成,加密,解密},随机生成系统公开参数PK={PK-I,PK-A}和私钥SK={SK-I,SK-A},其中PK-I和SK-I分别为方案I的系统公开参数和私钥。
(2)私钥生成协议:输入身份信息ID和系统公开参数PK,PKG和用户通过运行该协议,生成用户私钥dID={dI,dA}。
(3)加密:输入身份信息ID,系统公开参数PK和明文M,在明文空间中随机选取M1、M2,使得M=M1⊕M2,输出密文C={C1,C2},其中,C1是M1的密文,C2是M2的密文。
(4)解密:输入用户私钥dID={dI,dA},系统公开参数PK和密文C={C1,C2},输出明文M=M1⊕M2,其中,M1是C1的明文,M2是C2的明文。
(5)跟踪:取用户私钥dID作为输入,输出该私钥的特征信息。
2.4 通用A-IBE安全模型
定义1如果t时间内没有敌手能够以至少ε优势赢得以下三个游戏,则本文所提方案是安全的。
游戏1匿名性:通过挑战者C和敌手A之间的交互游戏进行,具体如下:
系统建立:C执行系统建立算法,并把系统公开参数PK发送给A。
阶段1 A适应性地进行下列询问:
(1)私钥询问:C对身份ID执行私钥询问,并把对应的私钥发送给敌手。
(2)解密询问:C首先对身份ID执行私钥询问,然后用生成的私钥解密密文C,并把明文M或出错信息发送给A。
挑战:A提交身份ID0、ID1和消息M0、M1给C,其中ID0、ID1均没有在询问阶段1中执行过私钥询问,C随机选择β,γ∈{0,1},计算密文C*=Encrypt(PK,IDβ,Mγ),并把C*发送给A。
阶段2A继续适应性地进行询问,但是不能对ID0、ID1进行私钥询问,对〈ID0,C*〉和〈ID1,C*〉进行解密询问。
猜测:A输出对β、γ的猜测β′、γ′∈{0,1},如果β′=β,γ′=γ,A赢得游戏。
称A为ANON-IND-ID-CCA2敌手,其优势定义为|Pr[β′=β∧γ′=γ]|-1/4。
在上述游戏中,如果敌手不能进行解密询问,则被称为ANON-IND-ID-CPA敌手。
定义2如果t时间内没有ANON-IND-ID-CPA敌手在经过q次私钥询问后,能够以至少ε优势赢得上述游戏,则所提方案是(t,q,ε)-ANON-IND-ID-CPA安全的。
游戏2TheFindKeygame:通过挑战者C和敌手A之间的交互游戏进行,具体如下:
系统建立:敌手A(即敌对的PKG)产生系统公开参数,并将系统公开参数及身份ID发送给挑战者C;挑战者C对系统公开参数进行有效性检测,若检测失败,游戏中止。
私钥生成:敌手A和挑战者C通过运行私钥生成协议,挑战者C生成身份ID的私钥dID并输出,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检测,若检测失败,游戏中止。
游戏3TheComputerNewKeygame:通过挑战者C和敌手A之间的交互游戏进行,具体如下:
系统建立:挑战者C运行系统建立算法,并将系统公开参数发送给敌手A。
私钥生成:敌手A适应性地查询任意用户的私钥,挑战者C将对应的私钥发送给A。
2.5 1/n不经意传输
不经意传输[15]是指允许接收者从发送者所给的n个秘密中选取一个,且发送者无法知道接收者选择了哪一个,同时接收者也无法知道其他的秘密。
3 第三方权力受约束的匿名IBE方案
系统建立:
PK=(gp′,G,G′,U,e(g1,g2),gy,PK-A)
私钥为:
SK=(g1,g2,u′,u,y,SK-A)
私钥生成协议:
(2)对任意i∈SID,当IDi=0时,PKG从矩阵SK-A中选取元素tx,i=th,i,计算并返回ri/th,i给用户;当IDi=1,PKG从矩阵SK-A中选取元素tx,i=t1,i,计算并返回ri/t1,i给用户。
(4)用户计算dA=({ri/tx,i}i∈SID,{ki,ri/tki,i}i∈Ssp),并检验:
若等式不成立,则用户退出。
(5)用户将dID=(dI,dA)作为私钥。
加密:
解密:
给定密文C=(CI,CA),
(2)对CA解密之前,首先进行密文有效性检验,即:
若等式成立,计算:
(3)输出M=M1·M2。
跟踪:
取私钥dID作为输入,该确定算法输出Trace(dID)=klID+1‖…‖kl,即私钥特征值为所有的ki串联。
4 方案的安全性证明
定理1(匿名性) 假定(t′,ε′,q)-DBDH在G,GT中成立,那么所提方案是(t,ε,q)-ANON-IND-ID-CPA安全的,其中:
t′=t+O(ε-2ln(ε-1)λ-1ln(λ-1))
证明假定敌手A存在,构建算法B解决DBDH问题,即给定ga、gb、gc∈Gp,判断Z=e(g,g)abc是否成立。
系统建立:
算法B计算m=4q,并随机选择k∈{0,1,…,lID},x′∈{0,1,…,m-1},一个lID比特向量x=(xi),其中xi∈{0,1,…,m-1},B随机选择y′∈Zn及一个lID比特向量y=(yi),其中yi∈Zn。
PK=(G,G′,U,e(g1,g2),gy,PK-A)
其中:
私钥为:
SK=(g1,g2,u′,u,y,SK-A)
其中:
阶段1
敌手适应性地对任意身份信息ID进行私钥询问,算法B运行I的私钥生成算法,如果K(ID)=0,B放弃并随机选择ω′,否则,随机选择r∈Zn,计算
挑战:
A提交身份ID0、ID1和消息m0、m1给B,且ID0、ID1均未在阶段1中进行私钥询问。
令t*=c,如果Z=e(g,g)abc,则
阶段2
A继续进行适应性的私钥询问,但不能对身份ID0、ID1进行私钥询问。
猜测:
A输出对β、γ∈{0,1}的猜测β′、γ′∈{0,1},如果β=β′,γ=γ′,则敌手赢得游戏。
□
系统建立:
敌手A(即敌对的PKG)产生系统公开参数为:
PK=(G,G′,U,e(g1,g2),gy,PK-A)
并将PK及身份ID发送给B,算法B对PK进行有效性检测,若检测失败,算法B中止。
私钥生成:
算法B与敌手A共同运行私钥生成协议,算法B生成身份ID的私钥dID并输出,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检测,若检测失败,算法B中止。
私钥寻找:
□
定理3假设DL假设成立,则在安全性ComputerNewKeygame定义下,敌手攻破A-IBE方案的优势可忽略。
系统建立:
算法B运行方案的系统建立算法,生成系统公开参数为:
PK=(G,G′,U,e(g1,g2),gy,PK-A)
私钥为:
SK=(g1,g2,u′,u,y,SK-A)
其中,
并将PK发送给敌手A。
私钥询问:
该阶段敌手A通过与算法B运行私钥生成协议,询问到任意用户的私钥。对于敌手A询问的任意身份信息ID,算法B的处理过程如下:
(2)对任意i∈SID,当IDi=0时,算法B计算并返回ri/th,i给A;当IDi=1,算法B计算并返回ri/t1,i给A。
(4)敌手A得到:
dA=({ri/tx,i}i∈SID,{ki,ri/tki,i}i∈Ssp-{l},
{kl,rl/tkl,l:kl≠h},{kl,rl:kl=h})
并进行检验,如果kl≠h,则dA总能通过检测;如果kl=h,则仅在a=1时可通过检测,而由于a=1的概率可忽略,因此此时dA几乎不能通过检测。
(5)若dA未能通过私钥有效性检测,则算法B中止,否则敌手A得到身份ID的私钥dID={dI,dA}。
新私钥生成:
□
5 性能分析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本文方案和文献[9,14]比较,在标准模型下的Adaptive-ID模型中可证安全;在运算次数方面,和文献[9]相比,次数相同,而且具有匿名性。因此,所提方案不仅实现了匿名性,同时解决了密钥托管问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效率。
6 结束语
鉴于IBE方案中存在的匿名性和密钥托管问题,本文基于DBDH假设和DL假设,使用阶为合数的双线性群,提出一个第三方权力受约束的匿名IBE方案,实现了IBE中接收者的匿名性,且解决了密钥托管问题。
近几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实现弱的黑盒A-IBE方案或完全有效的黑盒型A-IBE方案[16~20],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紧密的规约性,并实现了公开的追踪,从而找到不诚实的PKG或用户。所以,后续工作是对文中方案进行改进,实现黑盒型的匿名A-IBE方案,并在标准模型下可证安全。
Table 1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schemes
注*,l是关于k的安全多项式
[1] Shamir A.Identity-based cryptosystems and signature scheme[C]∥Proc of Cryptology-CRYPTO’84,1984:47-53.
[2] Boneh D,Franklin M.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from the weil pairing[C]∥Cryptology-CRYPTO’01,2001:213-229.
[3] Boneh D,Boyen X.Efficient selective-ID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without random oracles[C]∥Proc of Cryptology-EUROCRYPT’04,2004:223-238.
[4] Boneh D,Boyen X.Secure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without random oracles[C]∥Proc of Cryptology-CRYPTO’04,2004:443- 459.
[5] Waters B.Efficient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without random oracles[C]∥Proc of Cryptology-EUROCRYPT’05,2005:114-127.
[6] Gentry C.Practical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without random oracles[C]∥Proc of Cryptology-EUROCRYPT’05,2005:445-464.
[7] Al-Riyami S,Paterson K.Certificateless public key Cryptography[C]∥Proc of Cryptology-ASIACRYPT’03,2003:452-473.
[8] Goyal V.Reducing trust in the PKG in identity-based cryptosystems[C]∥Proc of Cryptology-CRYPTO’07,2007:430-447.
[9] Xu Peng,Cui Guo-hua,Fu Cai,et al. A more efficient reducing trust in the PKG IBE scheme under DL assumption[J].Journal of 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2010,40(2):285-297.(in Chinese)
[10] Cao Dan,Wang Xiao-feng,Wang Fei. A secure and accountable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scheme[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33(12):2922-2928.(in Chinese)
[11] Zhao Xing-wen,Zhang Fang-guo.Fully CCA2 secure identity-based broadcast encryption with black-box accountable authority[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2012,85(3):708-716.
[12] Boyen X,Waters B.Anonymous hierarchical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without random oracles[C]∥Proc of Cryptology -CRYPTO’06,2006:290-307.
[13] Liu L,Cao Z.Improvements of one anonymous ID-based encryption[C]∥Proc of ICETC’2010,2010:256-260.
[14] Ren Yan-li,Gu Da-wu,Wang Shuo-zhong, et al.Anonymous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sheme without random oracle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12,42(4):296-301.(in Chinese)
[15] Tzeng W G.Efficient 1-out-of-noblivious transfer with universally usable parame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04,53(2):232-240.
[16] Goyal V,Steve L,Sahai A,et al.Black-box accountable authority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C]∥ Proc of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2008:427-436 .
[17] Libert B,Vergnaud D.Towards black-box accountable authority IBE with short ciphertexts and private keys[C]∥Proc of PKC’09,2009:235-255.
[18] Libert B,Vergnaud D.Towards practical black-box accountable authority IBE:Weak black-box traceability with short ciphertexts and private key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1,57(10):7189-7204.
[19] Sahai A,Seyalioglu H.Fully secure accountable-authority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C]∥Proc of PKC 2011,2011:296-316.
[20] Lai Jun-zuo,Deng R,Zhao Yun-lei,et al. Accountable authority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with public traceability[C]∥Proc of Cryptology-CRYPTO’13,2013:326-342.
附中文参考文献:
[9] 徐鹏,崔国华,付才,等.DL假设下一种更高效的第三方权力受约束的IBE方案[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40(2):285-297.
[10] 曹丹,王小峰,王飞.一种安全可追责的基于身份加密方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12):2922-2928.
[14] 任艳丽,谷大武,王朔中,等.标准模型中基于身份的匿名加密方案[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2,42(4):29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