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本然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

2015-07-10王云姑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回归语文素养

王云姑

摘 要 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家长、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终南捷径,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更好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指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 本然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76-02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语文课改一直是近年来探讨极为激烈的话题,语文教学引来了太多的怀疑指责、太多的声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两种极端现象也一直困扰着语文届的许多同仁们。

一方面,一些老师带着“功利语文”的镣铐,孜孜于单方面的“口耳相传”,枯燥的说教,把上课的基本套路演绎得炉火纯青,对美感失去激情,美感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率。

另一方面,许多雄心勃勃的语文教师,企图把最有灵性、最有生机的场面带进课堂,于是,语文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语文学习成了食品中的肯德基、麦当劳,表面上看美味可口,实际上毫无营养,学生只是在喧哗中走过,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怎样才能站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交汇点的高度来进行语文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想说:尊重课标,回归本然。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应对措施

高中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进行审视和展望。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作出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进而运用工具去体悟其传承的文化,最终形成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须反求诸己,自我提升。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吗?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吗?想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从自己是如何爱上语文来反思教学之道。正如厨师要烹饪出鲜美的菜肴,先得练就出色的厨艺一样,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也须修炼好自己人格和气质魅力,并以之来感召学生,这是最有实效的途径,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就十分强调“以本色教人,也就是将自己学语文用语文的经验心得,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教给学生”。

其次,注重积累,锲而不舍。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来看,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义务教育到高中的新课标语文都强调了积累。正如烹饪要先准备食材一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也得让他们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素养不也是不断积累,熟读成诵形成的吗?积累的内容,也就是大家公认的识记字词,积累名句名篇、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与智者的对话中,接受优秀文化的滋养,增强文学修养,达成自我精神的提升,进而储存人生的养料。

再者,回归本然,重在感悟。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新课程背景下,在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同时,更注重人文性和文学性。教师要精心审计“真”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去触摸语文。语文教学是审美的韵律美,它不在遥远的天边,而在文本之中。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用心去发现,去感悟,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刘兰芝殉情背后的传统积淀与人性的悲情,透视刘备集团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传统文化中值得思考的一面;用心去感悟,感悟巴金深刻的忏悔,感悟归有光物在人亡的深沉感伤,感悟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黛玉和宝钗不公的评价际遇;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虚荣的玛蒂尔德在新时期的中国土壤滋长,出现了“宁愿在宝马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的女青年,唐僧师徒身上折射出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

最后,多方融合,全面指导。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岂能仅仅在有限的语文课堂里学习呢?所以我们要探索实践一条以培养习惯、掌握方法为主体的教学之路。叶圣陶老先生曾把锻炼语文习惯提高到生活技能的高度,可见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重视阅读的课前预习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预习基本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也没有多大收效。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开始接触文本,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总是很失望。这样的阅读课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对预习的忽视或者是低效的走过场的预习,是导致低效阅读教学的罪魁祸首。所以,要真正搞好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预习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老师首先得教会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向

从词、句、段、篇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学生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提问。如重要的句子表现了文中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当学生熟悉掌握了基本的预习程序,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能够基本完成预习任务之后,老师方可慢慢放手。

3.给学生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

老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是一个学习者,是学生的忠实听众,同时还是一个点石成金的“高人”,一位裁判是非曲直的“法官”。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有理,教师就得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表现自我,让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最终产生强大的整合。

4.营造一个充满声音动感的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范读、自读、齐读、分组读……各有特点,切切实实地训练诵读、熟读和记诵功夫,“声出口、笔在手”的杂然诵读,老师只要运乎其妙,学生一定受益匪浅。语文课堂应该声声入耳,这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这也是语文中“语”的体现。

当前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家长思想方面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求诸己,自我提升;回归本然,重在感悟;多方融合,全面指导,改善以往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可在有限的的课堂时间,只能训练些基本的学法,培养应有的习惯,而决胜的主战场只能在课外,语文的后方是课堂,课外才是前方,所以课外学生要注重积累、锲而不舍,这样语文素养方能逐步提高和显现出来。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回归语文素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