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立正长、尚同一义:墨子政治秩序观论析

2015-07-09刘学斌

西部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墨子

刘学斌

摘要:政治秩序的重建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墨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墨子对政治秩序问题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墨子设想了一个一人一义、各是其义并可能导致社会混乱无序、崩溃解体的自然状态,并以之作为政治秩序的起点。进而,由社会摆脱无序建立秩序的需求出发,论证了一个以天子为核心的庞大、复杂的国家体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后,设计了一条在国家主导和控制下,由下到上逐级尚同一义,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行动进而形成和维护政治秩序的路径。

关键词:墨子;政治秩序;政治秩序观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政治秩序指政治生活所呈现出的有序状态。“政治秩序指社会政治中的人们根据一定规范活动。使社会政治的内在结构和各方面关系处于相对均衡、相对和谐、相对稳定的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定政治社会的常态或静态的状况。”[[1]]272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同时,它也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政治秩序观是对政治秩序思考、研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政治秩序实际是思想家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外思想家莫不如此,王绍光指出:“理想政治秩序正是古往今来西方政治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2]]3但是目前从政治秩序角度入手对中国政治思想进行的研究依然较少,系统性也不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墨家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在当时有重要思想影响和社会政治影响。但是,人们对墨家的重视程度、研究深入程度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本文拟选择墨子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政治秩序观进行系统论述,希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政治秩序观及墨家研究有些许推进之功。

一、政治秩序重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核心主题

墨子的政治秩序观既是其个人理论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也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条件的制约,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对于墨子政治秩序观的探讨,必须先从时代着手切入,再聚焦于墨子,最后再回时代,以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墨子所生活的时代中,政治秩序重建应该是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核心主题。墨子置身于一个前后持续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之前是西周,之后则是秦朝。由西周到秦朝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周秦之变不是一次简单、普通的王朝更迭,无论从规模、剧烈程度、深刻程度,还是历史影响来看,都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分田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王朝更替是比较常见的政治现象。然而,惟有周秦之变的形式、内容、动因、性质、意义非同一般。”[[3]]98李若晖认为“秦以后的社会规范为‘法,周代的社会规范为‘礼,因此探索秦至清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结构的锁钥即是周秦之变。”[[4]]388  周秦之变实际是一次重大而全面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一转型的发生、展开、完成的时期。墨子恰好处于这次社会转型的关键点上。

周秦之变突出和集中反映在政治领域,主要有:王权转变为皇权,世卿世禄制转变为官僚制,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出现成文法颁布等。王利指出:“秦代大一统有别于周代大一统,最核心的差别在于两点。首先,由‘周天子变成‘秦皇帝;其次,由封建变成郡县。”[[5]]29变化的前后都是君主制,但组织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通过这一变化,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很大强化,国家的统一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机构、官员数量增多、分工更为细密,制度规定日益健全和复杂化。韩德民指出,“‘早期国家是以氏族血缘性的‘家结构为本位,来容纳吸附容隐某种程度的‘国家的功能,而经周秦之变,则是以行政性的‘国家为本位,来吸收容忍利用某种程度的‘家的因素来作为补充。”[[6]]61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旧的政治形态向新的形态转变的过程。旧的政治形态代表了旧的政治秩序,新的政治形态代表了新的政治秩序。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旧的政治秩序逐渐崩溃解体,另一方面,新的政治秩序逐步形成。政治秩序的重建正是这一时期政治实践的核心主题。

在政治思想界,政治秩序的重建也是核心主题。政治思想家进行理论研究的动力之一是政治实践的需要和触动。在政治家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就政治秩序重建进行探索和努力的时候,政治思想家也从理论上进行了回应,就如何重建政治秩序,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如果说先秦诸子都在因应‘礼崩乐坏的局面,那么他们所思所想的集中命题就是,当周代大一统秩序坍塌了之后,霸道横出,列强纷争,如何建立新的礼乐秩序,既能容纳新力量,又能维持旧道德。”[5]29当时,道、儒、墨、法等主要思想派别都积极探讨政治秩序的重建。其共同点主要有二:一是,都对当时社会政治紊乱无序的局面不满,都要求建立新的稳定秩序。以注重礼为特色的儒家对于周朝的衰微非常遗憾,对于相伴随的礼崩乐坏,即原有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解体痛心疾首,他们希望通过复礼来重建政治秩序。道家认为当时的政治违背人性、违背道,只能是混乱不堪,痛苦异常,要求复归于道,按照道的原则来改造社会政治,使之和谐、有序。法家偏好国家控制下严整、集中的秩序,要求消除任何试图脱离或威胁该秩序的因素。二是,要求建立的都是君主制秩序。各派思想家虽然立场、视角、侧重不同,但都认可君主及君主制对政治有序化、政治秩序重建的重要性,即政治秩序的变革是君主制下的变革。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则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即政治有两种状态:有道和无道。有道是政治有序状态,无道是政治无序状态。两种的关键区别是谁掌握权力,君主掌握权力、发号施令就是有道,反之就是无道。《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的回答则是“定于一”。这个记录表明,统治者(梁襄王)和思想家(孟子)都希望定,即政治有序、稳定,对于如何实现政治有序、稳定,孟子给出的办法是一,即统一天下,建立王业。韩非子则明确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榷》)即一个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政治秩序。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也积极探讨了政治秩序重建问题。

二、墨子对政治秩序重建的理论思考

墨家是一个非常独特思想流派,其思想内容也非常庞杂,通常墨家的思想被概括为十论或十纲,即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等。其中,对政治秩序重建的思考具有重要地位。墨子在政治秩序重建方面主要阐明了政治有序的必要性,政治秩序建立和维系的主体,政治秩序的建立方式和流程等。

(一)政治秩序的起点:一人一义、各是其义

对于政治秩序,墨子并不认为是从来就有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一个没有政治,自然也没有政治秩序的时期。《墨子·尚同上》(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说:“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尚同下》说:“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即当时没有政治制度,也不存在政治秩序。《尚同上》认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人异义”,“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并且都认为自己的主张对,别人的主张不对。所以,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斗争,而且,人数越多,矛盾、斗争越多、越复杂。墨子认为,人们之间矛盾斗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破裂、社会极度混乱,甚至人类社会完全崩溃解体,文明荡然无存,人类退化为动物,《尚同上》说:“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馀力,不能以相劳。腐馀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这种状态实际就是一种政治无序的状态,它无疑会极大损害社会成员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对政治无序状态的厌恶、恐惧、不满正是人类走出无序状态,建立社会、政治秩序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在建立政治秩序后维系政治秩序、避免政治混乱的主要推动力。可以说,政治无序状态是政治秩序的逻辑起点。当然,墨子这里所描述的原始的无序状态本质上是他的一种理论推理和概括,是为了推导出政治秩序,并不是对人类早期状态的科学研究,所以,不必以科学性来苛求他。

(二)政治秩序的建立者:以天子为首的正长系统

墨子对无序状态的描述表明了人类社会建立社会、政治秩序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建立政治秩序,又由谁来建立呢?《尚同上》说:“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尚同中》说:“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即认为天下混乱、政治无序的根源是没有正长即国家来解决一人一义、各是其义所引发的矛盾、纷争,而解决混乱、实现社会、政治有序的办法则是建立正长即国家,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处理、平息人们之间的纷争。由此看来,墨子认为人们之间产生的矛盾、斗争不能通过人们之前的自发协商、协调来处理,而需要有一个具有权威和权势的、居于社会之上的、以强制力为后盾的第三方来处理。这个第三方就是国家。当然国家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有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的过程。《尚同上》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认为国家建立的过程是先从人们之中选择一个最贤能的人作为天子。但是,仅有天子还不足以完成建立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任务,所以,又要再从人们中选择一些贤能的人出任“三公”,让他们辅佐天子完成任务。基于同样的道理、按照同样的方式,更低层级的管理者也渐次被选拔出来。最终形成一个以天子为首,从上到下,组织严密的管理体系。墨子在不同的篇章中对国家的管理层级的论述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篇章说三级,有的篇章说四级,一些职位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分为多层,由上到下逐级建立的原则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墨子说到要从人们中选出一个最贤能的为天子,但并没有说明由谁来选,如何选。从墨子整体的思想来推测,不可能是人们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选出天子,而可能是由天来选出天子。杨善民指出:“霍氏认为,为了结束这种自然的混乱状态,人民自愿交出自己的权利,缔结契约,组成政府。而墨子则认为是上帝鬼神为了结束动乱,在人间设立管理者。”[[7]]107

墨子不仅论述了国家在逻辑上是如何建立的,还论证了国家的职责或者说国家存在的理由。《尚同中》说:“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又说:“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认为设立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而设立三公及其他政治职位的目的则是“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即天子和官员的职责是“一同天下之义”,其间的区别只是天子为主,官员为辅。《尚同下》说:“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更明确地表明之所以要设立天子是为了能够“同一天下之义”。可见,墨子认为国家的使命或存在的理由就是“一同天下之义”。而“一同天下之义”实际就是建立和维护社会、政治秩序。

(三)统一政治秩序的形成:尚同一义

墨子还论述了统一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形成过程。与国家由上而下逐步建立不同,秩序的形成是一个由下而上逐级尚同一义的过程。《尚同中》说:“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即里长先把他管辖范围中人们的五花八门的义统一起来,再率其民向上统一于乡长。同理,乡长也先统一其管辖范围内的义再统一于上级,层次如此,以至于统一于天子。在乡这一级,人们“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尚同中》)其他层级也同样。即人们都不能结成朋党,而是将自己的意见统一于上级长官,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最终,天下都尚同于天子,即都统一到天子的义上来。不过,这并不是尚同的最终环节。因为在天子之上还有天存在。所以,最后天子要率天下人尚同于天志。《尚同下》说:“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尚同于天志是尚同的最后和最终环节,天志则是尚同的最后和最高归宿。

墨子认为一人一义、各是其义会引发矛盾纷争,进而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解体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恶果的发生,就需要统一社会的义,而人们又无法自发、自主的实现义的统一,所以需要有权威的第三方即国家来完成统一义的工作。当国家完成义的统一的时候,矛盾纷争就可以避免,秩序就可以形成,人们的生活和人类的整体利益也可以得到保障。所以,在墨子看来,政治秩序的形成是一个义的统一的过程,当全社会的义都统一后,政治秩序也就形成了。

墨子所设想的这一政治秩序的形成过程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国家为主体,由国家完全控制。即政治秩序不是由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地行动的结果,而是国家行动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其中只是在国家的管理、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行动而已。二是,其过程是由下而上,层层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义统一的范围变大、层级提高、统一的程度也变高。三是,基本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下级统一于上级。其中,并没有分辨和讨论谁的义,哪一种义更合理、正确,而仅是要求服从上级。四是,也是一个思想统一的过程。义的统一依照的原则是下统一于上,亦即在下的人取消自己的义,而认同在上的人的义。所以,这也是一个由下到上,逐步统一思想的过程。高度组织化。五是,以消弭纷争为基础。墨子设计的这一政治秩序的形成过程,是对社会有序要求的回应,也体现了对无序状态的厌恶,但是,它并非立足于对人们利益的合理划分和对人们纷争的恰当处理。而是立足于消除人们之间的歧义,进行消除纷争、无序。六、与高度集权的体制相伴生。墨子从消除无序、建立秩序的需要论证了国家的必要性,并由此建立一套高度集权的体制,依靠这种体制完成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在其中,高度集权体制和高度统一的秩序是互相支持、相辅相成的。张再林就指出:“墨子于此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宝塔型的等级森严的极权社会,天子既为政治领袖又为思想导师而君师合一地处于这一宝塔的峰巅。”[[8]]318

需要注意的是墨子所设想的这一政治秩序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仅在人类社会由自然状态下的无序而产生秩序时发生的一次性的过程。而是在之后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存在的,只是这时不是用来形成社会、政治秩序而是为了维系已有的社会、政治秩序。所以,尚同一义也是维护政治秩序的方法。而且,由于尚同一义有形成、维系政治秩序的作用,所以,它还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管理国家社会的基本方法。

三、结论与讨论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到,政治秩序是墨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墨子系统论述了政治秩序的必要性,国家存在的必要性,国家的职能,国家产生的逻辑过程,政治秩序产生和维系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其思想完整、严密,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墨家出身于社会下层,致力于发出小生产者的声音,但他们所设想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体制却和法家的类似,也是高度集权的。其间的区别只是,墨子的天志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肖萐父、李锦全评论说:“即是说,以‘天志作为‘尚同的总标准。既然‘天志是反映小生产者的意志,那么尚同也就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标准。”[[9]]101所以,墨家实际是希望通过一个强有力的、集权的国家来实现能保证自己正常生产、生活的政治秩序。“在中国历史上,像墨家这样有体系地反映劳动人民政治诉求的思想派别是十分少有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10]]9只是,它虽然美好,在实践中却缺乏实现的可能性。

同时,还可以看到,政治秩序是人们共同的、基本的要求,也是国家应该提供的基本产品。无论是国家管理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希望政治的和谐、有序,尽管他们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对于掌握权力和资源的国家管理者而言,政治有序便于其长期安享利益,对弱势而分散的普通民众而言,政治有序意味着其生产、生活受到意外干扰的可能性要小,也有助于维持、增进其利益。当然,两者对政治有序性的具体要求并不相同,还存在博弈。此外,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国家管理者,但政治保持合理有序性的关键也给予国家管理者以必要限制。政治有序并不一定意味着良序,如果不能对在秩序建立和维系上有优势地位的国家管理者以必要限制,那么国家管理者就有可能、有空间从一己私利来建立、维护秩序。墨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好的办法,而只好寄希望于天的权威,所以,他从小生产者角度涉及的政治秩序,最终未必符合小生产者的愿望。

总之,墨子的政治秩序观是时代与自身状况相结合的产物,与当时其他思想流派的政治秩序观不同,主要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其对政治秩序的问题的思考除反映时代和自身特色的地方外,也有反映一般规律的地方,值得继续研究探讨。

注释:

①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中政治秩序观念、思想的研究主

要集中于儒家思想,代表性的成果有:郑维东的《政治秩序的构建:儒家政治

文化与政治稳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认为儒家政治文化是“德治”

秩序,西方政治文化是“理性”秩序,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杨阳的《文化秩

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认为中国传统秩序观、秩序模式是一元主义的;胡锐军的《儒家政治设计思想

研究:以政治秩序为分析框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主要从政治秩

序的角度研究了儒家的政治设计思想。应该说,由于儒家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

史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儒家关于政治秩序的思想、观念是绝对必要的,但是,

对其他思想流派如法家、墨家、道家的政治秩序观念、思想也应予以足够地重

视。

②李若晖提出该观点的论文是《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

的社会性质》(文史哲,2011,01:5-18.)

③关于墨子所说的义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存在争论。许多人将义解读为观点、主

张、道理等,也有人认为义的含义是利。如徐大同认为将义解释为“意义、道

理”“并不符合墨子原意。墨子曾说:‘义,利也。(《墨子·经上》)从前引文

的文意看,正是这种人们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才是‘天下之乱的根

源……”(徐大同. 墨翟兼爱互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社会政治观[J]. 政治

思想史,2014,01:1-9+197.)

参考文献:

[1]黄百炼,徐勇著.政治稳定与发展的社会分析 政治社会学导论[M].武汉:武汉出

版社.1993.

[2]王绍光.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12.

[3]张分田著.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郭震旦.<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1951-2011[M].商务印书馆,2011.

[5]王利.中华文明的现代处境[C]//许纪霖主编.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6]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齐鲁书社,2001.

[7]杨善民著.中国社会学说史先秦部分[M].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8]张再林著.中西哲学比较论[M].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9]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1.

[10]徐大同. 墨翟兼爱互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社会政治观[J].政治思想史,

2014(01).

猜你喜欢

墨子
Less Speech, More Essence多言何益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墨子”飞天 中国领跑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