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寻山洽隐沦”

2015-07-09项念东

西部学刊 2015年6期

项念东

摘要:古典诗文的注释,若停留于表面的语词注解,或泛泛征引史实,往往对诗人的良苦用心及诗作艺术表达的巧妙失之眉睫。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寻山洽隐沦”一句,此前注释者的分歧,看似集中于“洽”字的解释上,但实关涉到诗中用典及颜延之诗艺术特点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颜延之;五君咏;隐沦;寻山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忤流议,寻山恰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颜延之《五君咏》之二《嵇中散》

《五君咏·嵇中散》乃颜延之传世名篇,常有征引选注者。“寻山洽隐沦”一句,一般均据《晋书·嵇康传》所载嵇康与孙登、王烈等隐士入山游戏采药事,释为“(入山)与隐遁之人在一起和洽相处”;或以“洽”作“亲近”解,认为“这句是说入山与隐士同游”。[1]16也有个别材料,引《诗·载芟》“以洽百礼”郑笺,将“洽”解作“会合”。[2]看似分歧主要在“洽”字的解释,但实关涉到诗中用典及颜延之诗艺术特点的认识问题,值得一说。

一、释“隐沦”

《文选》卷二一《五君咏·嵇中散》“寻山洽隐沦”句注:

(李善注)《神仙传》曰:“王烈年已二百三十八歳,康甚爱之,数与共入山游戏采药。”桓子《新论》曰:“天神人五,二曰隐沦。”

(刘良注)与王烈入山游戏,是则洽隐沦也。

据清世德堂重刊“龙威秘书”本葛洪《神仙传》卷六“王烈”、“孙登”条,嵇康曾入山与王烈、孙登游:

王烈,字长休,邯郸人也。常服黄精及鈆,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步如飞……中散大夫谯国嵇叔夜甚敬爱之,数数就学,共入山游戏采药……

孙登者,不知何许人也……嵇叔夜有迈世之志,曾谒登,登不与语。叔夜乃扣难之,而登弹琴自若。久之,叔夜退,登曰“少年才优而识寡,劣于保身,其能免乎?”俄尔叔夜竟陷大辟……

《晋书·嵇康传》所载嵇康与孙登、王烈交游事,大体与《神仙传》相合,但均已刊落其中事涉神异的文字。《晋书·隐逸传》未见王烈,却有孙登传,載及嵇、孙故实。而且,“唐修《晋书》,多本《世说》。”然嵇康与王烈入山采药事,不仅未见于《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亦未见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并刘、裴二注所引诸种晋宋史料。而嵇康采药汲郡山中见隐士孙登事,不仅见于《世说新语·栖隐》及刘注所引张骘《文士传》,且《神仙传》,《晋书·嵇康传》《孙登传》,《三国志》裴注引孙盛《魏氏春秋》《晋阳秋》等,多见引述,《晋书·孙登传》与《世说》刘注所引张骘《文士传》尤详。由此可见,嵇康采药汲郡山中见隐士孙登事,在颜延之之前已广泛流传,而嵇康与王烈之交或因事多神异、迹近虚妄而少见传录。因此,颜延之“寻山洽隐沦”一句之古典,应即嵇康采药汲郡山中见隐士孙登事。

当然,“文人赋咏,本非史家纪述”。[3]13然颜延之诗本有“喜用古事”、“经纶文雅”[4]270的特点,《五君咏》组诗亦有其特别的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之意,《嵇中散》“寻山洽隐沦”一句的深意,更是借嵇康与孙登古典中孙登的一语成谶——亦即嵇康终因刚烈正直、不与世俯仰,“劣于保身”而遭杀害,暗含颜延之对遭受现实政治迫害的强烈批判,其追咏嵇康本意在自明己志。因此,虽然“隐沦”一词可解作神人、神仙,亦可指隐士,或隐居、隐逸,但“寻山洽隐沦”之“隐沦”应作“隐士”解,有其特定典实。《文选》李善、刘良二注均采录更多神异色彩的嵇康与王烈事,而遗落嵇康与孙登之事,据桓谭《新论》释“隐沦”为神仙、仙人,显然忽略了此诗真正的古典之所在,不仅未能彰显颜延之写嵇康寻“隐沦”之用心,且使颜延之与刘宋时期政局之关联昧没不明。

二、释“洽隐沦”

按释“洽”为“合”,屡见于《诗经》毛传或郑笺。《玉篇·水部》:“洽,合也。”[5]347《广韵·洽韵》:“洽,和也;合也;霑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第三》考订曰:

洽,沾也……假借为敆。《诗·载芟》“以洽百礼”《笺》:合也。《礼记·仲尼燕居》“则无以祖洽于众也”《注》:合也……又为詥,《诗·正月》“洽比其邻”《传》:合也;《板》“民之洽矣”《传》:合也。

詥,谐也,从言,合声,凡和、协字,经传皆以合、以洽为之。

敆,合会也,从攴,合声。《尔雅·释诂》:敆,合也。[6]108

即,“洽”可分别与“詥”(谐也)、“敆”(合会也)通假,均可释为“合”,但意思不同:

通“詥”(谐也)者,可解作融洽、契合。如上引《诗·小雅·正月》、《诗·大雅·板》,以及《诗·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陶潜《答庞参军》“欢心孔洽,栋宇惟邻”等。

通“敆”(合会也)者,则可解作会合、相会。如上引《诗·周颂·载芟》、《礼记·仲尼燕居》等。

两种解释,施之“寻山洽隐沦”一句均可通。然颜延之此诗既题为咏嵇康,故何种更贴切,应注意史籍有关嵇康入山寻隐的记载。

《世说新语·栖逸》載:“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刘孝标注:

《文士传》曰:“嘉平中,汲县民共入山中,见一人……自云‘孙姓,登名,字公和。康闻,乃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荅……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康不能用。及遭吕安事,在狱为诗自责云:‘昔惭下惠,今愧孙登!”

王隐《晋书》曰:“孙登即阮籍所见者也。嵇康执弟子礼而师焉。”[7]650

《晋书·嵇康传》亦提到:

康尝采药游山泽……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论者或据上引材料中“遂与之游”、“乃从游三年”等字眼,释“洽”为融洽相处。但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载“时又有谯郡嵇康……好言老、庄”裴松之注:

《魏氏春秋》曰:初,康采药于汲郡共北山中,见隐者孙登。康欲与之言,登默然不对。逾时将去,康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及遭吕安事,为诗自责曰:“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赧良朋。”

又《晋阳秋》云:康见孙登,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康辞还,曰:“先生竟无言乎?”登曰:“惜哉!”[8]606

显然,嵇康见孙登,是“遂与之游”、“从游三年”甚或“执弟子礼而师焉”,还是“逾时將去”、“逾时不言”, 《世说新语》刘注与《三国志》裴注所引史料相互有矛盾处。按余嘉锡所考,《世说》刘注所引多有失实附会,“康、登相见,不过一炊许时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引材料都提到孙登与嵇康临别之际一如谶语般的由衷提醒,裴注所引孙盛二书与刘注所引张骘《文士传》,尤提及嵇康最终因未听从孙登之建议而见戮的结局。由此可见,孙登对嵇康刚正不移的品格个性是深有了解的,其劝诫嵇康保身免祸更有对后者心性志向的欣赏与爱惜。这种缘于性行相投基础上的心灵契合——亦即一种一见相钦式的投契,并不局限于交游时间之短长,亦非通常所谓“融洽相处”一语可尽道。缘此,“洽”应通“詥”(谐也),作“投契”解,则“寻隐沦”不仅与上句“忤流议”构成了语言结构上严密的对仗关系,更指明嵇康乃是从品格性行的深层与外在的世俗世界格格不入,从而为全诗末二句“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的反诘蓄积了充分的力量。而且,倘联系“寻山”一词的含义,以及诗中上下句之间的艺术表达结构,则释“洽”为“投契”,亦更合乎颜延之诗的艺术特点及此诗诗意。

三、释“寻山洽隐沦”

“寻山洽隐沦”之“寻山”一词,一般均理解为“入山”(见文首所引)。

按陆机《招隐》之二:“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9]41又宗测《答鱼复侯子响》:“少有狂疾,寻山采药”(《全齐文》卷二二),[10]2915“寻山”可作“入山”解。但更多类似用例皆有“寻隐”、“寻逸”之意。如:

1.(南朝陈)江总《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

纵棹怜回曲,寻山静见闻。每从芳杜性,须与俗人分。贝塔涵流动,花台偏领芬。蒙茏出檐桂,散漫绕窗云。情幽岂狥物,志远易惊群。何由狎鱼鸟,不愿屈玄纁。[11]2582

2.《全梁文》卷四六陶弘景《寻山志》:

倦世情之易挠,乃杖策而寻山。……至赤城兮一憩,遇王子而宿之。仰彭狷兮弗远,必长年兮可期。……曰果尔以寻山之志,馆尔以招仙之台。[10]3216

3.《全后魏文》卷二七源子恭《奏访梁亡人许周》:

若言不好荣宦,志愿嵩岭者,初届之日,即应杖策寻山,负帙沿水,而乃广寻知己,遍造执事,希荣之心已见,逃宦之志安在?[10]3649

4.《全后魏文》卷四一郦道元《水经注序》:

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10]3721

最典型者莫如陶弘景“寻山之志”与郦道元“寻山之趣”二语,近乎“箕山之志”,显然难以解作“入山”。而且,陶氏所言“寻山之志”不仅与“倦世情”相对为言,且与“招仙之台”相联系;江总诗亦以“寻山静见闻”、“须与俗人分”二句互相照应,而源子恭同样以“寻山”与“逃宦之志”兩相连属。亦即是说,“寻山”实即“寻隐”“寻逸”,往往与“倦世”、“逃宦”或“悖俗”相对成文。

再从“寻山/洽/隐沦”一句句式结构看,其字面应出自陆机《招隐》之二“寻山/求/逸民”。若因此将之释为“入山”,意思直截但较单薄,不太合乎钟嵘《诗品》所说颜延之诗“体裁绮密”、“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喜用古事”、“经纶文雅”[4]270等特点。而释“寻山”为“入山寻隐”,即综括陆机“寻山求逸民”之意而为言,则不仅与上句“立俗忤流议”对仗工整,且意蕴更显丰厚。

且看“立俗/忤/流议,寻山/恰/隐沦”二句的对仗。

流议,即流俗之议论,是一个完整的成词,颜延之《庭诰文》就有“务前公税,以远吏让,无急傍费,以息流议”,与“隐沦”相对。

立,立身、立足之意。《易·恒》:“君子以立易方。”孔颖达疏:“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犹道也。”“立俗”即立身世俗,与“寻山”之“入山寻隐”相对。

忤,即触犯。《尔雅》曰:“迕,逆犯也。”与之相对,“洽”应取“敆(合)”解,即“投契”之意。

合而言之,上句是说“立身世俗(不免)触犯俗世之议论”,下句接以“入山寻隐(则可)投契山中之逸民”,不仅对仗工整,且可照应全诗首二句“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彰显嵇康雅好老庄,笃守箕山之志,志在素朴,葆育任逸之情的生命特质。

清人陈祚明尝批评《五君咏》“填缀求工”,[12]130而张玉毂《古诗赏析》则认为颜延之此五诗“铸局炼句,已开五律之源”,其评析《嵇中散》曰:“前二,以不偶世餐霞人双提。三四,顶餐霞人说。五六,顶不偶世说。后二,则就不偶世中收足餐霞人。此前二用散,后六皆整格。”[13]351如上所述,张玉毂不吾欺也!

四、结语

讲论中国诗者,往往多会注意到古来诗人遣词用字的精审以及赋意抒怀的蕴藉,倘再牵及“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的微言与用典的写作传统,则诠释注解古人诗文就不能不是一件大可注意的重要工作。致力于此者,若停留于表面的语词注解,或泛泛征引史实,则往往对诗人的良苦用心及诗作艺术表达的巧妙会失之眉睫。本文所述,一例而已。

注释: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

346页。另如曹道衡、俞绍初注评《魏晋南北朝诗选评》释为“和隐遁之人融

洽相亲”,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吴小如等主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释为“居于山中能与隐者融洽相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724页。

②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卷二一《五君咏》,中华书局,1987年,第396页。

③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清世德堂重刊“龙威秘书”第一集第五册,第5-6、8页,

此本较四库全书本文字为详。参见胡守为《神仙传校释》(以四库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2010年,第232页。

④此余嘉锡转录李慈铭之言,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

733页。

⑤《宋书·颜延之传》曰:“延之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

任,意有不平,常云……辞甚激扬,每犯权要……出为永嘉太守。”据繆钺、杨晓斌

等先生考訂,永嘉十一年,颜延之终因不满彭城王刘义康及其党羽刘湛等的擅权

跋扈及不臣之心,被贬官永嘉太守,乃作《五君咏》以抒发其怨愤。参见繆钺:《读

史存稿》,三联书店,1963年,第142-143页;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第

二章,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2005届博士论文。

⑥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542页;另见周祖

谟《广韵校本》上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544页。

⑦余氏指出:“王隐以为即嵇康所师事之孙登,与嵇、阮本集皆不合,显出附会。刘

孝标引以为注,失于考核矣……魏、晋两《春秋》皆孙盛所撰,其叙康之见登,一

则曰逾时将去;再则曰逾时不言。然则康、登相见,不过一炊许时耳,而张骘《文

士传》谓康从游三年。久暂不同,显然乖异。盛与骘虽不知孰先孰后,然裴松之

尝讥骘虚伪妄作,不可胜纪,则其书疑未可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651、

652页。

⑧《蔡宽夫诗话》所载王安石语,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人民文

学出版社,1962年,第179页。

参考文献:

[1]陈建根选注.咏史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李佳.<颜延之集>校注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M].三联书店,2001.

[4](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中国书店,1983.

[6](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1983.

[8]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

[9]金涛声點校.陆机集(卷五)[M].中华书局,1982.

[10]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中华书局,1958.

[1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12]陈祚明.续修四库全书(第1591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张玉毂.古诗赏析(卷十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