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研究
2015-07-09高育奇
高育奇
[摘 要] 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直接联系,并且直接关系到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让高职专业设置同区域产业发展相契合,相互辅佐,既开拓了专业创新,又优化了产业结构。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4-0054-02
一、研究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的
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国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需要对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要大力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帮助,基于这个目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就更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补充、更替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举动无疑具有很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毕业后能够有用武之地、一展所长,实现了学有所用,针对性更强;其次,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高校针对企业需要具体化的职位对专业进行对口式的调整和设置,满足了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教育质量;最后,有利于当地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学校和企业实现供给关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高等院校、社会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局面,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缓解了高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二、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学问的人才,而众多学子一步一步往更深奥的领域学习就是为了自己能被企业单位所需要来展现他们的实力和价值,这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要使经济发展能更好更强,就必须与地方产业的发展相吻合,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高职院校加强专业针对性、加速专业调整和调研力度,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脚步中能更有效地发挥高职教育人才的中心作用。使专业设置同区域产业的结构有机结合,一方促进另一方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高职专业设置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目前区域产业布局和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
问题
(一)高职专业设置随意性大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各大院校之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专业类别,专业结构趋同,没有创新性,学生学习知识的利用性很低,毕业后学习的理论在企业中无用武之地,导致学生就业非常困难。
(二)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相关度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高新领域的研发上更是人才贫瘠,然而高职专业设置上都是面向社会普遍广泛的专业领域,并且还是从过去沿袭到现在,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状况。比如在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观光农业等冷门专业上和区域产业发展不适应,当地的经济来源不在这一领域,而当地需求量大的专业也许在新能源、新医药、海洋生物等领域上,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设置,因此造成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空白,学校的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脱钩,密切度很低。
(三)传统专业上的调整改造进展缓慢
对于一个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会有自己相对强势、比较有特色的专业。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发展的升级调整,现有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水平有点对市场需要角度应接不暇,这种两者不适应的状况日益显现。并且,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不同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大体相同,虽然专业名称不同,但学习知识的实质都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很大差别,不同专业之间交叉重复的情形比较严重。这样长期下去,高职院校的教学就很滞后于产业发展,而高职学校对专业的调整和改造上的力度不够,只改了一些课程然而都不对症下药,不是本专业的专业知识都能拿来教学,任务
式的完成教务进度使改造进展非常缓慢,没有很大成效。
(四)新增专业的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教务经验
对报考拥护度高、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会盲目地增添这些专业,无视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等,只是一味地为了增加生源而争相开设热门专业。然而在新增专业的情况下,学校本身缺乏专业教学经验,在教师资源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这样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过于分散,更重要的是对完成教务目标上来说难以保障,导致学生就业时,产生了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不满意,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两不相符,学生“就业”而不“乐业”的情况。
(五)专业设置的标准模糊,专业内涵模糊
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或新增专业时,没有
一个权威的专业设置标准,导致在设置时“见仁见智”的情况常有发生,也使得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不搭边,在其体制上明显的严重错乱。
四、高职专业设置如何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和政策走向
高职院校在进行已有专业改进时,要重点关注当地区域企业所在的行业领域是什么,并且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既要清楚现有产业生产的产品在哪一阶段,也要清楚的调研未来发展走向,关注政府的扶持政策走向,并且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布局,做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来完成对人才的培养。还应重点关注更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加大力度分析应如何应对产业的发展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二)应注重提高教师素养,进而培养综合型素质的技术人才
在面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高等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加大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课程上讲解和专业设置水平一致,进而重点培养理论上的理解、技术上的应用,使得学生掌握熟练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上也有一定经验。这样,用人单位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上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促进企业更有效率的生产,不仅对企业发展有利,也有利于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
(三)采取灵活性高、针对性强的专业设置方式
随着在区域产业中高科技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壮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应该加强灵活性,实现“宽基础,活模块”,拓宽知识覆盖面积,更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产业的独立性抓住中心点。如果是当地区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在专业设置上增多关于生产、机械、数控等理科专业;如果是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增多新能源、新材料、软件技术等专业。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高效性起到重要作用的一步,专业设置的对口度强、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密合度高,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双赢的结果。在现代市场不断变化的同时,高职院校更应该对专业设置方面谨慎,要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摸清产业发展走向,才能使专业设置产生“齿轮效应”,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需要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永宏,王武林,黄兴海.高职专业设置与苏中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5):14-17.
[2]王炎斌.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86-87.
[3]张海峰.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4(3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