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015-07-09陈小龙
陈小龙
【考情分析】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也是历年各地中考都关注的永恒的热点专题。纵观历年各地中考试卷,对中国近代化的考查主要涉及:对洋务运动的分析;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内容与影响的归纳;把中国近代化和西方近代化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这些领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
【知识建构】
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其主要内容包含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
1.洋务运动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经济:创办一批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军事: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含外文学堂、科技学堂、军事学堂),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
(5)评价: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次改革运动,其主观目的不是把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2.戊戌变法
(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
(2)1898年,戊戌变法。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3)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4)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5)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都是改革,但阶级属性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革清朝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变法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表明学习西方已从学习技术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
3.辛亥革命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3)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政治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上)。
(4)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5)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但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主要属于政治层面的近代化。
4.新文化运动
(1)新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戊戌变法时,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提出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的主张。
(2)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口号:“民主”与“科学”。
(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属于思想层面的近代化。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张謇为首的一批民族资本家创办了一系列企业。
(3)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6.教育近代化
(1)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后又开办了军事学堂和科技学堂。
(2)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3)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废除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
【真题链接】
1.(2014·内蒙古呼和浩特)下列对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背景因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人民反抗的威胁
B.列强侵略的逼迫
C.清朝统治的危机
D.资产阶级的斗争
2.(2014·江苏无锡)一位历史知名人士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横线处所说的应该是()endprint
A.维新变法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3.(2014·广东佛山)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批判继承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完全否定
4.(2014·四川绵阳)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陈洋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绘制了下列表格,你认为此表格的主题是()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1898年光绪帝《定国是诏》
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
A.军事工业的兴起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民主思想的传播
D.近代化道路探索
5.(2014·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选修4)》
(1)材料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创新演练】
1.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这些企业均创办于清朝末期。清政府创办它们的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维护清朝统治
C.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D.抵御日本的侵略
2.在以“洋务运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王鹏同学收集如下资料:①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聘用洋匠;②湖北织布局的机器全部购于英国,使用官款;③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④清政府试办邮政,设立邮局,但邮政大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清政府“师夷长技”
B.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C.改革是由统治者发动的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3.赵刚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制作了含有如下文字的卡片: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请你判断,他这是在学习()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
4.诗歌“蛇山当年炮声隆,倾倒清廷首义功。荡尽寇氛民作主,江山永照红楼红”反映的历史事件没有()
A.结束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近代化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下列事件中,与孙中山有关的是()
①成立同盟会②领导维新变法运动③成立中华民国④与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7.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A.都生活于清朝末期,被清政府重用
B.都反对清朝的统治
C.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它设有英文、法文、俄文等班,后添设天文算学馆。江南制造总局也成立了翻译片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上)教材
材料二明治政府特别重视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延聘外国专家学者。
——中华书局版历史(九上)教材
(1)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发展近代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回答,明治政府发展教育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日本教育改革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回答,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真题链接】
1.D【解析】洋务运动背景有三:其一“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其二“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入侵;其三,清朝统治面临危机。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帝制遭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传统主义”“全面攻击”可知,这是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4.D【解析】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是找出材料的共性,看不同的材料所体现的中心主张。表格中内容依次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都是近代化中重要一步。
5.【答案】(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意思相近即可)原因:辛亥革命。(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或: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创新演练】
1.B【解析】题目中的企业均是军事企业,由洋务派创办,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D【解析】本题材料中的企业均是政府官办企业,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不能体现。
3.B【解析】紧扣材料中关键词:“世纪末”“紫禁城”“读书人”“变”,再联系课本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百日维新运动。
4.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本材料反映的事件是辛亥革命,A、B、D三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意义,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
5.C【解析】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一生参与了许多革命活动,但没有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
7.C【解析】孙中山没有被清政府重用,故A项排除。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但不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不反对清朝的统治,故B、D两项均要排除。
8.【答案】(1)特点:学校以学习外文和西方科技知识为主,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作用: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2)成就: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政治前提:推翻了幕府统治,由明治天皇政府掌权。(3)两国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创办了新式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