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5-07-09毛汪兴田乐乐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毛汪兴,田乐乐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主要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与日俱增,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尤其是那些把自身迅猛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不但加剧了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各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市事件、米糠油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应运而生,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临人类严峻的生态问题时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试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生态思想而提出的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发生改变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的综合危机,以本·阿格尔等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问题,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为基础作为利润来源的,而这种过度生产必然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为解除生态危机找到根本出路。“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产也就是破坏,……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过度积累的危机被再生产危机加剧,再生产危机最终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因此,菜斯、阿格尔等提出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危机。正是无产阶级对奢侈品的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代替。

(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经济理性的危害一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二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使劳动者失去人性。这样必然会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最大化的消费与需求刺激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从而导致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和对生态的过度破坏。而生态理性是与生态保护相一致的,其社会生产目的不是以利润为动机,而是提倡一种适可而止的需求方式,尽量少用劳动、资本和能源,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适用价值的东西。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实施生态理性,必须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3]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符合生态现代化,同时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模式,适度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主张在满足人类发展进步需求的基础之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以使用价值取代交换价值

学者倪瑞华曾这样说:“生态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创建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因为,每种社会类型和文明形态都有相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使用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要使使用价值从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必须使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只有克服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用价值才能够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够从资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劳动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潜能。要使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其使用价值,就必须消灭交换价值、推翻资本,从而使劳动得到解放,最终通过联合劳动实现其使用价值,在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全新的财产关系。因而,生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推翻资本的统治,克服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

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与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只有废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真正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由此可见,生态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内在地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核心主题。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人,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5]生态文明建设既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存在物并且人的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也反对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生态至上”和物种绝对平等的思想,忽视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两个极端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和自然的长远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绿色社会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自身的发展取决于他们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的界限,自然界就要不堪重负甚至对人类进行报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它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所以能够提供一个以生态可接受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框架,生产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获利。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一致性。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追求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社会是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它倡导建立民主稳定的社会体系来保证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反对生态殖民主义,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领域的价值追求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曾明确指出: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传下来,厚厚地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正在于改变人们原有的控制自然的观念[6]。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必须积极转变伦理价值观,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就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的环保责任感,要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不能无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肆意掠夺,可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无机身体”,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的。具体来讲,应该将生态保护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完善环保的相关法律政策,培养每一名公民的环保责任感,改变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理念,改变为求短期发展而破坏生态的做法,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深化环保意识。

(二)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异化消费”促进了人们狂热消费的欲望,大大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发展的需求,又要维护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需求,健康合理消费观的树立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它不反对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量消费中的挥霍和浪费。”[7]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当下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有极大提高,但人们仍然应该避免盲目追求物质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树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诸方面利害关系的适度合理消费观,形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消费,培养人们形成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生产生活理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短期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资源的消耗。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既要合理生产物资资料,又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和保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适度经济发展的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之中,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原先的发展水平,又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地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甚至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危害。只有做到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避免因利用科技而导致的道德伦理问题和环境资源问题,既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要使之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缺陷和不足,但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充分了解其理论思想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更加有效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服务。

[1]李惠斌.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3][美]卡普拉,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3.

[4]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6]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30.

[7]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4-26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