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传承及其他
2015-07-09李其军
摘 要:在北部湾经济区大力发展之际,我们应着力于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以强势文化力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须知地区文化传承实属地区文化建设之关键所在,为此当团结区域内外社会各界力量,以诚相待,相互扶持,同舟共济,做好文化传承相关工作,助推文化事业顺利发展。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传承
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所应担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五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以“中” 、“和” 为核心理念,以“大一统”、“革新”为出发点的思想精髓,主导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生存生活、民族精神延续等方面发挥着重大而强有力的作用。如今,当应时代要求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统筹整理,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思想观念。
北部湾地区文化在历史岁月的洗礼中,体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它在众多方面呈现出包容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然而在新时期的今天,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克服困难,做好文化传承与交流。因为北部湾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地方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难免会在交互交流中发生矛盾、冲突如思想意识相异、文化层次差别、地方性民俗不同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战略、规划,要突出开发、利用,要注重承传、发扬,要加强引导、管理和疏通。
一、引领北部湾经济区文化,走主流方向
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也由此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社会的政治、风尚、法制等已然与古代迥然不同,文化传承的状况也出现了相当差异。这种巨大转变,使得当前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切实需要把握前进方向,注重改革与创新,以适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北部湾经济区文化是北部湾先人从事生产活动、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生动记载,包括贝丘、大石铲、青铜、崖壁画、建筑、工艺、节庆、风俗等衣食住行用诸多文化景象。这其中体现广西人民代代相传的“天人和谐”的理念,正是今天我们在建设新时代文化中要发掘与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以继承、培育和弘扬的。
我们在作北部湾经济区文化规划的时候,要注重策划地区文化的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设置,在项目方面讲究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结合,设计真正能体现长远眼光而又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施行方案,分清主次矛盾,抓住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进整体,形成良好局面。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推出一些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活动,切实推进的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北部湾经济区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需要各方联动,形成合力。我区的文化工作者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努力培育和开发北部湾文化新景象,推动和繁荣我区的文化创作,丰富北部湾文化的内涵,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二、创新北部湾地区教育,助推文化传承
学校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它在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始终自觉地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担。在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学校总是积极响应,群策群力,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这就给地区的教育系统以及各级学校提供了工作动力和条件支持,使得全体教育工作者再次明确了教育教学的思路,强化了教育的意识和信心。领悟文化传承在学校办学中的意义,学校领导应更为重视人文教育和学生文化素质的增强。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人协调调整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增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文化与生活等,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增多开展关联性活动,强化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师资是学校办学的重要部分,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有着主体性的功能。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成效的好坏。所以,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的师资引进、培养、提高的政策和措施,以求巩固和建设教师队伍,并使之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引导教师提升学历,增加技能,突出学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以便逐渐地成为能师、高师、名师;另一方面,加强组织管理,形成老中青年龄层、高中初职称等阶梯式人才结构,老带新,先进扶初学,强化师资规模。如此,既能为日常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教育主体,也能在传统文化传承事业中培养和锻炼接班人,实现交替和承传。另一方面,教育突出实践性也是重中之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着重于以 “改革,创新” 思想为指导,重在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赋予文化教育教学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强化理论、突出践行。通过在学校文化课程教学中逐渐增加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身体力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在实际学习中获得积累。文化践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参加文化类操作比赛、举办学雷锋做好事、组织清明节扫墓、到福利院帮扶等等,由小到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开始,“不以善小而不为”,长期坚持以至能够养成“善行”良好习惯。
三、强化北部湾地区家庭教育,文化传承从小抓起
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文化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存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甚至理想追求,无不集中地体现在生活文化层面上。而家庭教育则是生活文化非常重要的方面。简单的说,家庭教育即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亲人(主要是长辈)的教育,这其中包括有意识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授、生活能力培养等等。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之道源于“孝”,是“孝”的引申用义。这体现了在家庭这一社会最小单位中,首显的是人与子关系,人父(母)需通过悉心教导,引导人子向善(德育)。而人父(母)则又是人之子,亦承担着人子之“事”,体现为回环情形。所以说,这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作为真正教师的第一人,父母亲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这样的问题会给家长以十分震撼的思考的。毕竟,这最初的最深的教育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为这个教育将会是思想观念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成因之一。这是家长们务必重视的。
北部湾族群文化是有着非常明显特色的。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区域,北部湾地区背靠十万大山,这使得北部湾地区的人们带有山民的淳朴和厚实;而北部湾还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在海上延续的生存环境,且又属多民族地区,它给予那里的人们以团结协助、开拓的进取性。这样北部湾人们的生活文化就具有了鲜明的包容性和普适性。其子孙在繁衍发展中始终保有为人平和而进取得特性。众多华人移居东南亚地区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形成了跨界民族。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与北部湾地区的人们大多有着共同的文化、经济生活等,并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至今。这些地方的人们,民族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似,成为了北部湾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主体。
四、培育和开发北部湾地方特色文化,繁荣文化传承
培养和开发北部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强化文化育人作用。是以对培育与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文化品位有着相当的作用。北部湾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众多如邕宁县的顶狮山遗址、浦北县的越州古城址、上林县的智城遗址、宁明县的花山壁画、钦州市的刘冯故居、灵山县的大芦村建筑群等;山水景观如上思县的十万大山、北海的银滩、东兴的金滩、钦州的三娘湾等;民俗文化如三月三民歌、桂南采茶戏、宾阳炮龙节、钦州的“跳岭头”、坭兴陶工艺、壮锦等。诸多历史、海洋、农耕、民俗等文化景象别具一格,又形成区域文化体系,开发和保护文化资源,能够彰显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前中原先进文化的传入与发展,近代成为中西方文明沟通的前沿阵地之一,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北部湾文化具有悠久性和开放性。而此间产生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如刘永福、冯子材等,更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刘冯二人当属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典范,在国家危难之际,带领着人民子弟兵奋力抵抗外侵,通过艰难险阻英勇地夺取了最终的胜利,大大地振奋了国人心田,自此也留下了清史美名。了解和学习北部湾地区文化可以强化人民自豪感和信心,激发奋力建设新社会的潜力与动力。
依托地利,蓄势以发,弘扬传统文化,是北部湾文化传承的重要措施。北部湾地区,地接东南亚,拥有1500公里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拥有我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拥有西南大通道的重要路段,属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大枢纽。沿边、沿海的地理优势使得北部湾地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国际(特别是东南亚)交流合作的区域。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北部湾地区可通过图书、影视、音像、网络、娱乐、艺术等方式途径,宣传和推广中华文化,在服务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北部湾经济区得到国家政府政策扶持,应利用自身拥有的地缘、语缘、亲缘上的“三缘”优势,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两会一节”为契机,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为平台,加强北部湾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形成合力,促成多地甚至是多国文化产业长期、良好合作。地区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和企业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紧密合作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不仅给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是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奋进的动力。时下,北部湾经济区适逢开发建设的大好形势,地区的全体人民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借助区域各种优势,搞好与其他地区的携手合作,加强与东盟多国的文化交流,整合地区内外的文化资源,促成文化产业大发展。而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传承的重点,应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融入北部湾地方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从而构建全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余益中, 刘士林, 廖明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 [M]. 南宁市: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 廖俊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创新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
[3] 吕余生.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其军(1981–),男,汉族,广西浦北县人,大学讲师,现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管理;蔡旭(1988–),女,汉族,广西浦北县人,大学助教,现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黎群芳(1975–),女,汉族,广西浦北县人,大学讲师,现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