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研的目光期盼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重生
2015-07-09王超
王超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事件,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研员,我亲历了第一次课标带来的变化,也标志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独立学科进入高中学生的学习菜单。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人员多年来所盼望的。作为教研部门,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课标的通识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方法培训,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学习课标精神、领会课标意图,要求在教学中体现课标思想,从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到信息的集成和发布,全方位传递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课标精神。
课标对地区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以江苏为例,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颁发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第一次将高中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范畴,成为学测项目,通过考查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普通高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课标和教学要求成为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
自2003年以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直处于学科指导地位,完成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迅速的今天,2003版课标滞后性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信息技术学科迫切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标。
学科的期盼
信息技术学科对新课标的期盼由来已久。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教学。从早期的程序论思想,先后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等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受到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教育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从相对单纯的计算机教学扩展到海纳百川的信息技术教学,学科知识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学科的角度思考,我们认为国家对技术课程的政策定位,首先要有新意,不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下的时代是信息主导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今人类发展阶段的技术元素,应该得到充分的认同和重视。在中小学学科教育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落实。
2003版课标建立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正式成为一门排上课表的课程。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课时。学科期盼高中课标,更期盼新增义务阶段课标,也深切期盼新课标2.0版的内容更充实,更能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期望课程性更强、技术性更突出、更具时代感和社会性。相对于21世纪初期,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所处的“信息扫盲阶段”,当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伴随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和课程研究的深入,更应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具体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何在?新课标的研制和预产,满怀着学科的期盼,希望新课标从学科角度出发,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期盼新课标给学科教师以明确的方向指引。新课标2.0版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根基需要进一步夯实,教学样态还需要进一步多样化和有效化,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也需要进一步追寻。
教研的期盼
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对21世纪的“文盲”作了新的定义其中一类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交流的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普及和专业双重考量。从教研角度思考,一方面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是社会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专业性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更专业化、技术化,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特点。
人们期待着学校教育能培养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2003版课标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也是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遗憾的是虽然提倡信息素养,但现实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上。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本身弱小,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教研从课程、学科教师、课程实施到课程价值的显现、课程的影响力等,仍然道路坎坷、前程堪忧。信息技术课什么教师都能讲,专业性谈不上,没有课程的核心价值和学科特性。就教研而言,我们应该注重内涵及教学品质的建设,而不是让学生去赶时髦,玩信息产品。信息技术教研的核心在于培养的学生不能仅是单纯的数字产品消费者,更要转变为兼有数字产品制造者的双重身份与意识。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定位还是过于狭隘,没有跳出技术使用者的窠臼。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内在价值模糊化、内容简单化、方法形式化的不足。
在信息时代,信息与技术已深深植入学科教育中。各个学科在研制本学科课程标准时,都加强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体现独立的专业引领和课程特征?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学科能力?物联网、机器人、云技术、大数据、创客……这些是不是信息技术学科新内容?最新教育理念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冲击必须要深度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解答核心素养为何,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历史的审视以及现实状况的考虑,从而在全国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师生的期待
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价值最终是通过学校的日常教学得以实现的。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中如何“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没有解决技术思想方法还是流于形式的问题,也存在“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的学习假象。“搜索、管理、交往、合作、计算”等学科思想没有落实到教学中。
按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级课程层次理论,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从课标设计的信息技术理想课程蓝图到教师实施的课程再到学生领悟的课程之间,关键因素是师生的领会和践行。教学一线教师是课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的践行者,遗憾的是实际的课程实施,相较于课标推崇的理想课程,还存在很多差异和鸿沟。
从课标到教学,教师起到决定性桥梁的作用。以2003版课标为特征的第一轮课改,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这在客观上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较稳固的师资保障。新课标2.0的研制,要求课标研制者必须认清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状况,认清信息技术教师所理解和认识的课程。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标颁布以后,许多地方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范畴。有人认为,是课标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提升了信息技术学科地位。果真如此吗?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与重要性,不能以其在考试体系中的位置来决定。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只是评价方式的体现,是从人才选拔的角度证明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课程本身的内隐价值与核心思想,却无法在考试中体现。真正有价值体现、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科,无论是否在考试体系之内,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发展的空间。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转化与升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自我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悟,将蕴藏的价值、思想落实和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们理想的好课标是课程目标必然阐释得丰富准确,课程内容必然编排得厚实先进,富有学科特征。
从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0版的颁布,到当下新课标2.0版的研制,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过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是很短暂的,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业界,十年是很漫长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见证了无数信息技术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换代、重生。2003年的乔布斯还在思考如何为热爱艺术的人将音乐纳入他创造的科技产品iPod中,而今,我们还没有告别1.0课标,苹果公司已经要推出第7代苹果手机。新课标2.0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技术上的惊喜,让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