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超能陆战队》的启示

2015-07-09谢作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天才少年陆战队造物

在高铁上翻看杂志,一篇关于近段时间热播的动画片《超能陆战队》的评论集锦,引起了我的注意。

电影里有个很大的Bug:面具里的控制器明明是主角发明的,为什么非要抢一个,自己再做一个就是了。还有,工业发明只有聪明肯定是不够的,一个连机床都没有的孩子在家就能做的东西,能难到哪儿去。教授既然发明了磁化伺服轴承,绝不可能做不出小机器人。否则唯一的解释就是——教授不会编程。

能说出这段话的人肯定不简单。的确,这位叫“兔二”的网友,身份上写着“航空工程师”。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自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团队,他们会用各种所谓头脑风暴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奇思妙想”,然后把这些创意写出来、画出来,去申报国家专利。现在“创客”一词热了,就摇身一变,说这就是创客教育,能培养未来的创客。但是,没有动手操作、没有“造物”,仅靠“胡思乱想”能说是创客教育吗?

还记得《超能陆战队》刚播出时,我的一位北师大研究生发微信来说,带越越去看这部电影吧,这是一个关于校园创客空间的故事。她在学校的创客空间待过半年,对创客空间价值的体会自然比普通人来得深刻。没有工具,拿什么去动手造物;没有创客空间,没有创客空间中的种种工具,天才少年小宏再聪明也造不出微型磁力机器人。真正的发明,依靠的是无数次失败的基础,而不是刹那间的灵机一动。

四月份,在江南,我以机器人教育为话题采访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他说,“关于创新问题,当前社会炒得很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严重的误区”。他尤其强调:“我们的创新,要靠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持续的实践去追求,而不是期望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而得到某个新奇的点子。特别对基础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树立以爱迪生为标杆的创新典范,而不是某老太太突发奇想在铅笔上绑个橡皮头这样的创新。后者这类创新,有可能会成功,但几率非常小,缺少普遍意义,且这种想法对基础教育而言,更是有害的,很容易诱发机会主义。”

凌晨两点,夜很静。我推开窗,江南水乡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

(本期对话嘉宾 谢作如)

猜你喜欢

天才少年陆战队造物
分数就是王道:一个天才少年如此陨落
陆战队踏上“风火轮”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
超能陆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