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人才核心技能的培养

2015-07-08何荣誉范生彪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核心技能

何荣誉 范生彪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试论地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人才核心技能的培养

何荣誉 范生彪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近年来,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出了一些问题。就地方师范院校自身而言,重视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中文专业应该强化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教学技能。这些技能是一个师范类中文专业学生的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其核心能力。就培养途径而言,大体有三: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有意识地培养专项技能;第二,在实施方法上,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第三,在主体精神层面,激发学生成才内动力,充分调动提升技能的积极性、自主性。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符合时代的要求。

地方师范院校 中文专业 核心技能 实践课程

近年来,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出了一些问题,这早已引起社会多方的关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中文专业人才过剩,尤其是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扩招迅猛。十余年的时间,早已是供过于求,而这过剩的毕业生又多来自于地方院校。二是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市场供大于求,自然会带来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专业的细化,中文应用学科挤占了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以前,新闻、文秘、编辑等均是中文专业毕业生传统的职业去向,但是对口专业人才已经逐步占据了这些职位。即便是师范类的学生,随着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出台,传统的阵地中小学教师岗位也面临着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激烈竞争。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地方师范院校,从整体而言,师资条件和生源质量相对部属和重点大学就处于弱势,加之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中文专业内部的竞争中又处于劣势。

虽如此,但这些外部因素不是地方高校本身能够控制的。就地方师范院校自身而言,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重视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那么,中文专业的核心技能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呢?这些核心技能又如何培养呢?

一、中文专业核心技能的内涵

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对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强调实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社会人士批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程鹤麟就发表过撤销中文系偏激言论,且有不少高校校长附和。我们无需辩解,社会不可能完全不计较教育成本与实际经济产出,但传统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对核心技能的轻视确是不争的事实,受到类似的质疑确有其理由。福建三明学院曾对党政机关、教育单位、企业就对中文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做过调查,结果显示会写、会公关、会办事的中文毕业生是为社会所欢迎的。

高校本就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思考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笔者认为,中文专业应该强化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教学技能。这些技能是一个师范类中文专业学生的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其核心能力。若高校中文专业不能培养具备这些技能的人才是有问题的。

写作能力无疑是中文专业学生最有竞争力的核心技能,是中文专业学生立足社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写作既包括文学写作,又包括应用公文写作。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应用型技能,而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写作素质[1]。写作能力不仅是为了适应将来日常工作,还有可能成为一种职业,服务于社会的文化产业。葛红兵就提出,中文专业应该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2]。写作人才的培养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教学同等对待,确实顺应了时代的浪潮,也体现出了未来教学的一种新趋向。

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中文专业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实现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或者漠视学生实际口头表达的训练,导致了相应能力培养的缺失。攀枝花学院曾对该校中文专业大二、大三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做过问卷调查,近乎有95%的学生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表示不满意,而这种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①。强化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所欲传达的信息通过最有效的语言让接受者理解、明了以最终实现预定目的的能力。在不同的条件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就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说什么、怎么说,有时确能左右事情的走向。口头表达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现代交际活动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说话、说好话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能。

书写的功能在电脑普及的当今已经被人们弱化,书写不美观、忘字、写错别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社会如此,大学生也是如此。2009年,武汉一高校对大一2100名本科生汉字书写测试结果显示,有320人书写不及格,约占15%。而及格的标准仅是抄写得像个大学生的字[3]。今年各大电视台多有汉字听写的节目,比赛中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表现不及高中生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虽没有人对中文专业学生书写能力进行测试,但从平时学生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形势亦不容乐观,字难看、难辨认、错别字多的不在少数。写得一手规范字、好字竟然成为时代的难题。书写能力的培养是中文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能力的欠缺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造成思维单一进而直接遏制想象力和创造力[4]。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最核心的竞争力。教学技能是以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为基础的,不具备这三种能力,就几乎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师范生。但是,教学技能有其特殊性,它还要求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组织及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及使用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思想情感教育能力等。教学是一项专门的技艺,同其他技艺一样,需要经过专门训练,达到规范要求,最终能践行教学工作。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格,为入职做好准备,同时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技能的培养方法

意识到中文核心技能培养的诸多不足后,探寻解决之道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何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从事高校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就培养途径而言,大体有三: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有意识地培养专项技能;第二,在实施方法上,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第三,在主体精神层面,激发学生成才内动力,充分调动提升技能的积极性、自主性,让被动训练变成主动要求、主动创造。

一谈课程设置。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依托,没有课程,教学就不能有序开展,也更谈不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中文师范而言,开设应用性、师范类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各项核心技能的具体途径和保证;开设相应实践性课程,是学生训练掌握技能的保证。这里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开设什么课?什么时候开?怎么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如何?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关系如何?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占多少比例较合适?如何检验、考核技能培养的成果?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课程开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笔者服务的单位为例,我们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共开设实践类课程24门。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必修实践课《文案策划》、《文化活动策划》等,为适应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又开设了必修实践课《中小学范文写作训练》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结合师范技能教学,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必修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大三下开设必修实践课《口语表达综合训练》(包括朗诵、主持、演讲与口语交际)。为培养学生实际教学技能,我们开设了教师教育类课程共24门,其中必修6门,选修7门,实践类课程11门,近乎一半。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已占18.2%。这个比例是否合适,还值得讨论。当然,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从道与器的角度来说,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基础,实践课程是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实际运用。也只有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实践技能才可能深入有效。至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与检验,除了课程实践考核外,我们还规定学生必须修满8个创新能力学分,而这些学分的取得需要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或者职业资格考试、文章的发表等获得。这就与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途径联系了起来。

二谈实施方法。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课堂的教学必须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效,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高各项能力。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班级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有效的手段。社团活动不应仅仅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体,还应该在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承担重要的责任。几乎每个高校的中文系或文学院,都有文学创作、演讲与口才、书法等相关的社团,有的还办有文学刊物、报纸等,也经常举办相关的活动,着实培养了一批人才。除社团活动外,各级别、各类别的学科竞赛也为优秀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的参与者为少数积极分子,多数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或者是没有突出的技能而不愿参加。但是教学是面向所有同学的,如何给他们创造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积极性,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强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学分,这是一种手段。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全体或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参与的专业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有些学校开展手抄报比赛,要求报纸上所有内容均为自己创作的作品;有的开展课前5分钟,让每个同学都有上讲台演讲的机会;有的开展周末讲台的活动,请专业老师指导,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措施,可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主题班会。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实行了班主任管理制度,且班主任多由专业老师担任。这为开展技能培养的主题班会提供了便利。班级活动可以是读书会,可以是主题演讲、辩论赛,或者是访谈。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起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功能。当然,这需要班主任投入更多的精力。不管何种实施方法都不过是工具,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过硬的技能。

三谈在主体精神层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其自主成才的动力。课程的设置再严谨科学、实施方法再合理可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是徒劳。技能的学习要经历长期训练,还可能枯燥乏味,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学习的动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教学,如微格教室、语音室等。同时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者竞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学生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明白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要求。学生还需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能够感受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能严格要求自己,将职业理想和现实的学习有机结合,进而自主探索。

强调中文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或者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并非只关注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中文专业不同于其他应用学科,不可以有用与否衡量其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应完全以就业情况评价其人才培养之是非。中文专业不同于一般应用性专业,它着重培养的是“人”,关注的是人文性,这道底线不可突破。在新形势下,核心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得益彰、相互支撑。中文专业的学生既要人格完善、情趣高尚、有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意识,又要善于沟通和表达、举止得体大方、写作能力出众,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是为了突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尴尬,以符合时代的要求。

注释:

①详见曹利华 《提高中文专业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第6期)一文。该院中文专业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堪忧。针对情景问题:“假如一单位领导来校选聘人才,提供他单位的基本信息,请你写一篇宣传报道,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无从下笔的占30%,能搭框架但语言无华的占50%,而没有人认为会表现完美。认为第一次面试可能会磕巴的占85%,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满意的达到95%。而这样的状态在地方高校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1]刘汉光.回归大文学传统,重铸中文专业学科理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1).

[2]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J].山花,2010,(11).

[3]http://news.sohu.com/20090612/n264482332.shtml.

[4]徐艳平.拇指时代大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画唇技能轻松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