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识得“凌云木”
——浅谈通过作者发掘选题的方法

2015-07-08

科技传播 2015年9期
关键词:博学选题科普

米 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 100022

如何识得“凌云木”
——浅谈通过作者发掘选题的方法

米 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 100022

期刊编辑发掘选题有多种方法,其中,与作者的交流是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待不同类型的作者,编辑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之交流,事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发掘出好的选题。

科普期刊;少年儿童;发掘选题

唐代杜荀鹤的《小松》一诗中有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说: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些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直到它们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们高。这句话告诉人们应该具有慧眼。

其实,每一位科普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不识凌云木”的情况——没有把握住一个优秀的选题,直到看见其他刊物做了这个选题,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自己才后悔莫及。那么,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作为合格的期刊编辑,通常会有一批稳定的优秀作者。期刊编辑发掘选题也有多种方法,其中,与作者的交流是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从作者那里找到我们想要的“凌云木”,是个重要的课题。就这个方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些心得体会。

1 作者的分类、特点及对待方法

科普期刊的内容涉及很多领域,所以作者也是形形色色。我们的作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博学型作者和专家型作者,他们各有不同的特点。

博学型作者对许多不同的领域都很关注,他们的特点可以用“博”来概括。他们写过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稿件。编辑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通常每次交流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比较频繁。对待这类作者,我采取的办法是“以小见大”。

专家型作者大都是在某个领域很有建树的人,他们的特点可以用“专”来概括。编辑一般是通过别人介绍、听讲座或是参加笔会与他们结识,与他们交流通常采取这样的形式——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对他们进行采访或进行集中的交流。对待这类作者,我采取的办法是“以大见小”。

博学型作者和专家型作者有时是不能严格区分开的。有些博学型作者本身也是某领域的专家,而有些专家型作者在与编辑不断的交流和磨合中会逐步转变成博学型作者。

2 编辑要做好四门“功课”

既然与作者的交流是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重要途径,那么实际的工作也对编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编辑在交流工作开展之前做好四门“功课”。

第一,作为科普期刊编辑,应该长期地、持续地保持对各领域最新动态的关注,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杂家,借此积累与作者的谈资,从而激发新选题的诞生。

第二,在与作者交谈和采访前,编辑应该了解到对方真正的兴趣点。

第三,编辑应该事先确定好与作者交流的中心话题,可以适当发散,但不要偏离中心。

第四,在与作者交流和采访前,编辑可以准备好适当的问题和对方回答问题后你的进一步应对,但是不能“照本宣科”,应该随时改变策略。

3 与博学型作者交流的“以小见大”

博学型作者通常善于聊天,话题涉及天南海北的事物,相对比较发散,不用担心他们的稿子不生动。如果编辑能做好第一门“功课”,成为一个杂家,有了丰富的谈资,就能与博学型作者双向互动,互相启发。与他们交流时,编辑应该注意抓住自己需要的关键点,不要被他们发散的话题带跑,更应该敏锐地发现许多散的、小的闪光点,得到意外收获,发现原本没有预计的、新的选题。把这些散的、小的闪光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我们所需要的选题,这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

以我的一位长期合作的作者举例。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航天航空领域的专家。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我原本的设想是请他写一篇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航天方面的稿件,内容是当时的热点——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但无意中,我发现他的柜子里摆放着自己用一些废旧物品制作的航天器模型。在与他深入交流后,最终我把稿件设计成了一个系列专题,首先是一篇“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航天器模型”的手工类稿件,接下来是一篇模拟交会对接的实验类稿件,相关的航天知识被巧妙地融入到两篇稿件中。这个专题区别于多数媒体对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常规性介绍和报道,非常生动,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博学型作者虽然博学,但也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不过他们对于自己主攻方向的兴趣有时会逐渐减弱。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及时发现他们兴趣点的转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因为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所以他们最近、最新研究的东西通常会是很好的选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选题有时可能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把关,因为毕竟作者本人不是此领域的专家。

依然以那位清华大学的教授为例。他的稿件经常在航天、物理中包含了生物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可以看出他涉猎的范围很广。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发现他近期在研究密码学,这虽然不是他个人的主攻方向,但是他也已经发现和总结出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后来我找他做了题为《破译终极密码》的三期选题,涉及到了历史、文学、影视、数学等多个领域。由于是博学型作者,所以他写的有关密码学的稿件,比专业研究密码学的专家的稿件内容丰富、也有趣得多,读者反映非常好。

4 与专家型作者交流的“以大见小”

专家型作者通常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造诣,与博学型作者有明显的区别。博学型作者的稿件体现的是“广度”,而专家型作者的稿件体现的是“深度”。但是少儿科普期刊的稿件,一定要照顾到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所以专家型作者的“深度”反而有时需要适当做浅。

与专家型作者交流时,话题不能太大,不需要面面俱到,话题小而精,反而能抓到有趣的内容。稿件的立意可以很高很大,但是我们只需窥见冰山一角,点到即止,这就是所谓的“以大见小”。

与专家型作者交流之前,应该对他们研究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谈话时才显得比较有诚意。专家会觉得“原来这位编辑也挺懂行的”,这样会比较容易敞开心扉,便于编辑发掘到好选题。

专家型作者中有一部分人不太爱接受采访,或者是由于接受采访太多,对内容雷同的采访感到麻木。这就更需要编辑事前做足准备工作,不但要了解这个专家的一般履历(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和事迹等),还要了解他们不太为人知的一面,恰恰是这些大多数人不关注的一面,才有可能包含着他们真正关注和感兴趣的点。以这些点作为交流的话题,容易拉近编辑和专家的距离。

以我的一次采访经历为例。有一次,我旁听一位媒体朋友采访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绝大多数采访谷老师的记者都是问她如何培养了刘欢、那英、毛阿敏这些著名歌手,她本人对于这类采访话题感到非常麻木,甚至反感。我的这位朋友经过事先调查,发现谷老师是我国音乐著作权维权的倡导者,而且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工作。他从这个点切入,来发掘新闻素材。谷老师对于这个话题,果然非常有兴致,侃侃而谈。在旁听过程中,我得知谷老师目前正在进行新型童谣儿歌的创作,这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素材。于是,我也与谷老师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她对这个话题也非常感兴趣。最终,我和我的朋友都得到了我们需要的选题素材。当时从这两个方面对谷老师进行报道的媒体为数不多,我们的选题就显得别出心裁。

专家型作者通常专业性很强,如何保证我们广大的普通读者对他们的专业感兴趣,这是科普期刊编辑很重要的课题。在与专家型作者交流的过程中,在保证深度的同时,编辑还要注意帮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的东西为我所用。

我曾经采访过冰川学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崔之久老师。冰川学本身是个很专业的学科,大多数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很难对这个领域有兴趣。崔老师在讲座中讲的一些内容,诸如冰川的分类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枯燥,但是他讲到他如何从一次雪崩中逃生的亲身经历却非常生动,而且常人难以想象。恰巧孩子比较喜欢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中讲到了雪崩逃生的知识,于是我在讲座后就此向崔老师提了几个问题,他也认为这个话题很有趣,少年儿童会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我在讲座过程中发现,崔老师对于近年来很极端的气候变化(冬天极冷、夏天极热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冰川的关系,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本人对此也非常有兴趣。但讲座时间有限,他并没有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气候变化是大众近年来很关注的话题,所以我在之后的采访中,重点与他就这方面进行了交流。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我请他撰写了一篇原本很难被少年儿童理解的关于冰川学的稿件。

有一部分专家型作者,他们每天研究自己这个领域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守着宝贝不当宝”。但是这些东西通常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很新奇的事物。在与他们交流,就要求编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逐步引导他们讲述这样的素材。

有一次,我采访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和动物学家,采访话题是有关大熊猫带双崽一事。大多数媒体都是对“大熊猫生双胞胎”一事进行了常规性的报道,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在交流过程中,我得知大熊猫双胞胎能够成活是非常少见的,进而问到原因。专家解释其原因是,雌性大熊猫会遗弃掉双胞胎中的一个。我追问为什么这次会成功。经过详细了解,我发现了一个大多数媒体没有注意到的、非常有趣的故事。原来,这次动物园的饲养员和动物学家对大熊猫采取了特殊的措施,采取一定的办法将两只幼崽反复“掉包”,保持一直有一只幼崽被母亲抚养,一段时间后同时把两只幼崽交给雌性大熊猫,才使它有了抚养双胞胎的本领。这个事例涉及了动物的特殊习性以及行为学训练等许多有趣的知识点。我请专家以这个故事为基础,撰写了一篇题为《熊猫兄弟“掉包”记》的稿件,并且授意专家拍摄了相关的珍贵照片。文章刊发后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北京动物园的一位动物专家成了与我长期合作的作者。2012年,塞舌尔共和国总统访华,赠送给北京动物园一对该国的国宝象龟。动物园为了了解象龟自然条件下的生活情况,派出专家团访问塞舌尔。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塞舌尔是一个热带小岛国,有着非常丰富且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动物国宝象龟和植物国宝海椰子为这个国家独有。我以这次出访为契机,和我的这位作者一起策划了一期有关塞舌尔的系列选题,其中包括一篇以动物(象龟)为主的稿件,一篇以植物(海椰子)为主的稿件,一篇人文旅游类的稿件。由于作者有了第一手的素材,这个选题显得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非常新颖,很“立体”地介绍了这个美丽又神秘的国家。作者本人因为带着选题而去,就与单纯地工作出访感受不一样,她自己也很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选题策划。

有一部分专家型作者,他们掌握的素材本身很有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怎样让少年儿童接受并喜欢。这时,作为杂家的科普期刊编辑将再次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引导专家们从少年儿童容易接受的点切入。

对于这点,我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我曾引导古生物作者以动画片《冰河世纪》为蓝本,撰写古生物的稿件;引导军事作者以几部涉及军事题材的热门美剧为蓝本,撰写军事方面的稿件。心理学是看上去很高深很神秘的学科,但其实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用到。我的一位心理学作者在与我合作伊始,面对众多选题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我引导她以一期做心理学趣味实验相关的内容,一期做心理治疗相关的内容,穿插进行的方式组织专栏。2011年,电影《国王的演讲》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影片讲的是英国国王治疗口吃的真实历史故事,其中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心理治疗方法。于是,我引导作者做了一个专题,既结合时事,又非常生动。心理学专栏也成了刊物的招牌栏目之一。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投放足够的精力来与作者交流,这对于科普期刊编辑尤为重要。与作者的交流是科普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主要途径。在交流过程中,编辑需要拿出“四个心”——用心,细心,有耐心,有恒心,否则即使“凌云木”就在你眼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G2

A

1674-6708(2015)138-0162-02

猜你喜欢

博学选题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谈诗词的选题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微科普
“博学”的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