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旧模式 增加可看性
——小议会议新闻的改进方法
2015-07-08谢慕良
谢慕良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潮安广播电视台,广东潮州 515600
突破旧模式 增加可看性
——小议会议新闻的改进方法
谢慕良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潮安广播电视台,广东潮州 515600
本文从一个最基层区(县)级台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对新闻报道中的会议新闻进行解读,从提前介入,会前集“材”;沉下去,会里淘“金”;跳出去,会外“枝” 等方面阐述了如何突破旧模式,改进会议新闻的采写方法,增加会议新闻的可看性。
会议新闻;新闻敏感性;可看性;宣传效果
做好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提高其可看性,一直是各新闻单位和每位新闻工作者一直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但是,目前许多电视台特别是区(县)级电视台,会议新闻的报道还停留在较为单调呆板阶段,其报道千会一律,画面单调、枯燥、形式呆板模式化,令观众厌倦,造成了会议新闻无人愿看、无人愿听的尴尬境地。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写好会议新闻,真正提高会议新闻可看性呢?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笔者认为,要通过提前介入,会里淘“金”,节外生“枝”,等方法去创新会议新闻的报道方,使会议真正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第一,提前介入,会前集“材”。拍摄会议新闻和搞其他报道一样,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难。开会时到场,拍几组画面,把会议材料要全,便可告退,回单位根据会议材料写成稿子,配上画面即可大功告成(有的会议发通稿更省事)。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会议报道确实很简单,用不着做什么准备工作。然而应付了事是不会出好新闻的。要使会议报道真正成为会议新闻,电视记者就必须树立会议也能出好新闻的思想,对每一次会议报道都要认真对待。首要一条就是会前集“材”,特别是对于那些会程时间短的会议新闻这一条更为重要,需要做好摄录设备和资料素材的准备工作。
笔者所在的是一个以农为主,刚刚撤县设区的新区,报道农业的新闻也不少,不乏一些农科知识讲座。对于这些看似平常的知识讲座,记者争取提前介入,了解到当地群众是依靠经济作入作为主要家庭收入。他们虽然十分渴望学习农作物的管护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难以接受培训班凭空传授的农科知识,所以平常知识讲座所起的作用不明显。虽然群众对于举办这样的讲座不热衷,但对农技人员却是十分的欢迎。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讲座前后的间隙,请专家到果园中现场指导,对症下药提高自身的种植水平。所以对于这样一则会议新闻,记者在把镜头聚焦培训班结束田间果园,通过农技人员与果农的现场对话,果农的感想,改掉培训班干干巴巴的感觉,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宣传了党委、政府的对“三农”的帮扶政策。
第二,沉下去,会里淘“金”。 一个会议,往往有各种报告,各样会议材料,显得冗长,繁杂。如果浮在上面,做表面文章,就会拍会,就会写会,会议报道必然成为枯燥无味的流水帐,成为反复展示台上台下会议场景及参加者的图片展览。其实,会议并非没有新闻,“会海”并非没有“金”子。比如党代会,人代会等一些重大会议,本身就是重要新闻,关键是记者如何使会议变成新闻,使重要会议变成重大新闻传播给观众;各种行业会议和专业性会议,表面上看差不多,其实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新意,关键是记者能否下功夫把潜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至于产品鉴定等其他种类会议,只要记者沉到会议里边去,也是可以淘出“金”子的。改变电视会议新闻程序化、流水流帐式的老模式,使其生动活泼,吸引观众,首先应该从改变采访作风,转变会议新闻采访中的飘浮作风。真正“沉”到会议中去,“坐”得住,听得进,活动得开。要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竞技”状态,积极在会议现场发现、发掘新闻。搞会议报道的记者,要多听、多问、多观察、多思考,有时很可能从与会人员的一句话、一件事、一种情绪当中得到启发,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会“海”中淘出“金”子来。
笔者曾参与所在区(当时的行政设置为“县”)一场关于植树绿化工作现场会的报道。虽然是每年的例行新闻活动,但记者始终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没有放弃挖掘其新闻价值。经过事前的了解,记者得知今年植树活动与往年不同的二点。一是所种植的林木不同。今年种植的是一种速生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林木——U6速生桉树,而非平常的林木。二是今年植树地点处于较为偏僻的山村,种植的目的不仅是绿化,而且更主要的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这跟当前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十分吻合。抓住这一亮点,记者从当地林业部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积极探索农业致富路,带领农民奔小康为题,撰写了《县林业局:探索山区致富路 推广速生丰产林》一短信息。及时地宣传了速生丰产林,对如何做活“农”字文章,走致富路作了详细介绍。新闻播出之后,当地农民群众十分关注,已有一小部分农民开始种植,而且种植范围还在逐步扩大。这一新闻把单纯的植树绿化现场会行政命令要求种植绿化,转变为引导群众在绿化在路上致富,既实现了绿化的目标,又为解决“三农”问题出一份微薄的力量,一箭双雕,起到单纯会议新闻难以发挥的作用。
第三,跳出去,会外生“枝” 。会议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重在会议的实用价值;在新闻传播中重在会议的新闻价值。而作为电视传播中的会议新闻有它的天生缺陷;即会议上的活动基本上是议、是说,而不是做。是事情的计划、设想过程,而不是用行动变设想、计划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说,会议是务虚的过程,而不是务实的过程,其活动形式基本上坐而论道,这样必然导致电视画面呆板、枯燥,很难生动感人,这就给电视新闻采访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弊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会议又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源。除了召开会议,很难把众多的领导和先进代表人物集中到一起。从这一点上看,会议又为记者采访,为记者搜集新闻线索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如笔者曾经采访过的一则关于人大工作的新闻。当年恰好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潮安的人大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记者在宣传人大工作的新闻报道采取了典型化的处理方法,跳出了会议的局限,对该次的会议只报一条短消息。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会外,根据会议的典型放在会外,根据会议提供的典型线索,组织力量在短时期内采编出10多条人物新闻,在《潮安新闻》节目里的“人大代表风采”专栏中作了系列报道,让广大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真实的了解人大代表,使他们与人大代表之间现实真正的零距离,更好地促进人大代表发挥沟通群众与政府桥梁纽带作用、参政议政的职能。新闻播出之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收到了一般会议新闻难以起到的宣传效果。
另外,写新闻,要不拘一格。不能被固定模式牵着鼻子走。要在写法上不落俗套,在结构上推陈出新,摒弃陈腐老套的会议新闻用语,取而代之以朴实而又不失个性的语言来表述新闻。不能满足于单纯的使受众获得信息,而且要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增强会议报道的趣味性、可视性和艺术性,从而使会议报道成为电视新闻上一道诱人的大餐。
[1]黄匡宇.理论电视新闻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2]陶瑞兴.怎样采写新闻工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G2
A
1674-6708(2015)138-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