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搞好地方电视批评性报道
2015-07-08陈兴
陈 兴
广东省茂名市广播电视台,广东茂名 525000
新时期如何搞好地方电视批评性报道
陈 兴
广东省茂名市广播电视台,广东茂名 525000
近年来,传媒和社会对舆论监督越来越引人关注,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在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中,批评性报道占据着很大的份量,经营好批评性报道是民生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但是,批评性报道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本文根据一些媒体在舆论监督的操作、记者在批评报道的采写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搞好电视批评性报道的策略进行分析。
批评性报道;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看作同一个概念,认为批评性报道就是指舆论监督。事实上,批评报道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形式,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批评性报道,是新闻事业对现实中缺点、错误或问题的报道。它是目前经常使用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经常被作为考察衡量新闻舆论监督开展得如何的重要标准。
1 目前电视批评报道面临的问题
1.1 批评性报道环境越来越复杂
随着媒体业的发展及批评性报道在广度、深度加强,批评性报道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
1)批评对象暴力抗拒采访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正当采访常常遭到阻挠甚至殴打,人身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中国记协维权委曾对九个省区市的16个城市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阻挠。茂名市广播电视台《一线关注》是一档民生新闻,每天批评性稿件约占所有稿件的三分之一,文字、摄像共18个记者,都遭遇过阻挠采访、围攻的经历。有调查表明,记者已经成为国内高危职业之一。
2)批评对象维权意识、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有过度维权的倾向。报道稍有不慎,新闻单位和记者就被告上法庭,这给批评性报道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即使报道合理合法,也会有批评对象上门讨说法,像“医闹”一样在电视台门口拉横幅、喊口号,给采访部门、记者造成很大的压力。
3)批评对象应付采访的技巧越来越娴熟、圆滑。近年来,政府部门和大企业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有一套应对的方法。不少批评对象对事件采取避重就轻、掩藏真相,或“耍太极”式的应对方法,采访难度越来越大。
1.2 题材甄别越来越困难
当今信息时代,获取批评性报道的信息渠道十分广泛,给批评性报道选取题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也给鉴别批评性新闻题材的真伪增加了难度。网络论坛、微信等,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往往都会夸大事情严重程度,甚至杜撰假信息;有些报料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向新闻媒体投诉,希望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的事件,投诉人只反映对自己一方有利的事实,记者往往到达现场后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导致报道“流产”。
2 相应的对策
2.1 防止、减少批评性报道引发的矛盾冲突
1)报道客观、真实、公正、全面。
“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是批评性报道的基本要求,是避免发生矛盾冲突的根本保证。记者对自己的身份必须时刻谨记,记者只是新闻的传播者,对事件的是非曲直,并没有权利进行“裁判”。记者要“行得正,走得直”,不收受任何利益输送,在感情不上受任何因素、特别是涉事双方的影响,站在中立的角度看问题。记者要对批评事件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必须深入采访涉事各方人员,知情群众和相关部门。
2)引导批评对象走出“批评性报道=负面报道”的误区。
批评性报道就是媒体报道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揭露假、丑、恶现象,教育引导群众从事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但在很多群众、甚至领导干部的眼里,批评性报道就等同于负面报道,为此,一提到批评报道,就想方设法干扰、阻止记者的采访。因此,记者不能在站在批评对象的对立面,要在采访交流的过程中让批评对象理解:监督批评是记者的职责,不是故意找麻烦,更不是要整死对方。要引导批评对象认识到,批评是为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我们曾经做一个企业污染农作物的批评报道,一开始企业也非常抗拒记者的采访,找领导、找关系阻止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工厂附近的农民因为污染问题经常堵工厂大门,破坏设施,掘断通道,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也很苦恼。通过交流,企业也认识到,必须解决污染问题企业才有出路,最后同意报道,表示认真整改,取得村民的谅解。事情报道后也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重视,帮助企业解决了污染问题,企业也有恨记者转变为表扬记者。
3)批评与服务相结合。记者在搞批评报道时,不但要引导批评对象走出“批评性报道=负面报道”的误区,还要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如有个电视台记者在做一个问题种子坑农的报道中,当了解到种子公司并不是故意坑农,而是技术上的原因导致种子问题时,记者从双方的利益出发积极调停,让公司出面解析了原因并赔偿了农民的损失。记者又根据相关规定协助公司向农业部门申请到一定的补贴,联系农科所为公司解决了种子的技术问题,还建议公司投入一定的农业保险,使公司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2 正确处理采访过程中发生的冲突
批评报道的矛盾可以防止、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搞批评报道必须做好矛盾冲突的处理预案。
1)及时报警,防止事态扩大,保障记者人身安全。
2)保留证据,正确维权。对批评性采访要在设备、人员上做足准备。如果是重大事件,或估计可能会发生冲突的事件,要做好明、暗两种采访的准备,两种采访又要配备足够的人员。一旦发生冲突,保证有暗访摄录设备正常运作,为报道留下素材,也为解决纷争、维护记者权益留下证据。
3)尽快撤离现场。碰到野蛮的批评对象,早一分钟离开,多一份安全。
2.3 批评要有“度”,选材要有“方”
批评报道应从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目的,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深化改革,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批评报道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对于批评性报道所产生的后果应能够预知。要以让报道的事情得以解决、相关部门工作得以完善以及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作为最终效果。因此,批评报道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既揭露了事情的真相,又不将矛盾扩大化,利用好批评报道这把“双刃剑”;对画面上一些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的图案、文字、人物应作模糊处理。在选材上,不能只考虑报道的效应和收视率,有些影响重大,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动荡的事件,可以以内参的形式,反映给政府和相关部门。
2.4 记者要有较强法律意识
在强调依法治国的时代,做批评报道的记者更加要有法律意识。要加强法律学习,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打好法律根底。要学会与律师、专家打交道,必要时引用律师说法,请专家分析评论。批评性报道中,应保证内容证据的有效性,使批评报道中的内容,即便到法庭上也可以被认可。
3 结论
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把握好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新时期的电视批评性报道更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现实为依据,运用正确的方法,把握好方向,把握好尺度,实现最好的批评效果。
[1]贺明华.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以瓮安6·28事件深度报道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5-100.
[2]骆峰.论当代教育话语模式及其发展趋向[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23.
[3]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雷汇敏.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核心[J].声屏世界,2000.
G2
A
1674-6708(2015)138-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