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创作探析

2015-07-08柯仲华

科技传播 2015年9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青少年

柯仲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 100035

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创作探析

柯仲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 100035

文章对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定义、真实性和艺术性三个方面,以媒体科学纪录片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和方法。

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探索科学世界、体验媒介技术、展示实践成果,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了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作为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的一项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探究性科普活动,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随着近年来纪录片行业的快速发展,从2015年第六届科学影像节开始,对科学影像DV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将科学探究与DV结合而成的作品形式,定义为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为做好此项活动,中国科协和各省市科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笔者作为培训老师参与了中国科协和部分省市的培训工作。本文将对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从媒体科学纪录片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和方法。

1 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定义

纪录片是以现实中的真实生活为基本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通过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还能够保存和延伸记忆的功能。“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同时,纪录片本身也具备着传播价值观念和提升人文精神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也更容易被全世界所接受。

在纪录片的题材类型中,其中有一类纪录片,它不从社会现实或历史人文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述。如《帝国的兴衰》这部纪录片,它并没有单纯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来探讨帝国的兴衰,而是更多地从自然、地理、气象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有王超的更迭和变迁。这种纪录片的创作角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科学的视角,我们称之为“科学纪录片”。它是指以科学精神为背景,以科学方法和科学视角揭示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娱乐性、故事性、专业性、商业性,不同于传统科教片和一般纪录片的影片。[1]可以说,科学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它以“科学”为核心,同时又以纪录的方式来表达。

在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科及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探究性学习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将学习的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种目的与科学纪录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科学纪录片本身也不是以教育和传播知识为目的,而在于如何传播科学文化。将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科学纪录片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式,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青少年的科学探究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这种新的模式,我们称为“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即以一个生活现象、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为创作选题,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现。作品内容须真实,不能虚构,并能够以艺术的影视手段引发人们对科学的思考。[2]

在2014第五届科学影像节中,有一部获奖作品《包皮壳的树棲蜗牛》,讲述的是三位同学对一种皮包着壳的奇怪蜗牛的探究,通过对蜗牛进行触碰、光照、干燥、高温、酸碱等各种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从而得出这种蜗牛可以用来帮助检测自然环境变化,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的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节目展现的就是对这种探究过程的真实纪录。当然,如果在节目中加入作者对观察过程的一些思考,无疑就是一部很好的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

对于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来说,在选题时都应该考虑三个基本要素。其一,是否对选题感兴趣,爱好驱动是探究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二,为什么要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影像的真实性能否保证;其三,必须要求具有科学属性,即探究的是科学现象,纪录的是科学过程,体现的是科学精神。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是科学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将科学教育和纪录片的创作特点结合起来,这种新的影像表达方式,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以真实性为自己的创作根本,它不仅要求内容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现象的真实;不仅要求事实本身的真实,而且要求艺术的真实。一个纪录片如果失去了真实性,这无疑是致命的问题。2011年,在BBC播出的纪录片《冰冻星球》中,其中一集拍摄到北极熊妈妈照料刚出生小熊的片段,主持人解释说:“在这冰天雪地的斜坡下,新生命正在诞生”,如此珍贵的画面大获观众赞赏。但该组镜头后来被英国《每日镜报》披露涉嫌造假,指出它事实上是在荷兰的一个动物园中拍摄的。结果,这部片子让观众感到被愚弄,备受指责。[3]这个事例充分告诉我们,对于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来说,更应该坚持真实性原则。它不仅是纪录片的要求,更是对青少年成长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只有怀着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纪录心态,青少年才能够获得真实的认知和情感,才能培养求真探求的科学精神。

纪录真实。即要求创作过程中,必须保证纪录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没有造假的成分。在青少年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探究的结论有可能与事实本身存在一定差距,但这并不妨碍纪录这个过程。在2012年第三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有一部作品《加油站里禁止打手机》,通过调查、搜寻、设计实验等方式,得出了加油站里打手机会引发爆炸的结论,解开了大家的疑问。然而,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科学纪录片《流言终结者》中,主持人通过一些专业的手段调查了同样的话题。然而,却没有得出同样的结论,他们最终未能通过实验来证明手机对加油站的危害。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究竟谁更正确,或许还会有更好的方式去探究。但笔者认为,在青少年科学探究过程中,探究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究的每一步过程都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某个结论去造假事实。

真实纪录。即要求创作过程中,纪录的方式是真实的。纪录片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记录客观存在的过程,而不是主观地去改变过程、缩短过程、延长过程,乃至制造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介入(更不能深度介入)过程。因为,我们介入过程就有可能程度不同地改变过程。过程变了,关系就要变,命运走向就要变,整个结果可能就要变。那么,这个过程的本质就可能不是真实的。[4]在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中,有许多过程可能是繁琐的,甚至是流水的,为了避免流水账式的纪录,创作者容易陷进探究过程的人为介入,从而将探究过程变成了一个探究秀。在2014年第五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作品《“摩易擦”的秘密》中,学生在探究遇到困难时,向老师请教。镜头表现的内容是,学生还没有提出问题,老师却把实验要准备的酒精灯、石棉网等材料准备好了。显然,这违背了真实纪录的原则,这个过程也很难让人看到学生是如何探究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但在另一部影片《漏斗高手——森林漏斗蛛生活习性的观察与研究》中,学生为了给漏斗蛛编号,第一次用的纸质编号牌被风雨刮跑了,为了继续观察,第二次制作了更结实的编号牌,最终完成了观察。作者在影片中将这一过程展现了出来,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有些镜头还用照片来代替,但是它的真实纪录过程得到了很好地展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在困难面前所表现的应对办法,无疑是这部影片成功的重要亮点。

因此,在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中,遵循真实性原则,强调纪录的真实和真实地纪录,坚决回避造假和过多的人为介入。对于青少年来说,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它的真实性却构成了科学探究纪录片的真谛。我们需要是真实,而不是为了追求画面成为一场探究秀。

3 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的艺术性

叙事与故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这是近年来纪录片创作的共识,也是纪录片对叙事方式上的一种探索。然而,对于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来说,应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叙事和故事呢?万彬彬在《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对故事和叙述的区别是这样阐述的:“故事”是按照发生时间的顺序去排列事件的叙述,而“叙事”,则是可以使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将事件排列组合的叙述。[5]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只是其中一种叙事方式。如果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叙述自由灵活,适合全方位描述人物事件,但由于缺乏事件的主角,生动性不够,同时,全知者视角的情感缺失,容易让科学探究过程变成一个冷冰冰的过程。但如果换一种视角,采用限知的视角,探究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容天然就形成了谜团,探究者和观众都会对此产生兴趣,悬念也由此而生。然而,对于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来说,由于题材一般不会宏大,故事一般不会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和悬念。但为了让探究过程变得有意思,注重限知视角来叙事仍很有必要。因此,在科学探究纪录片创作中,以人物主人公为主线,去探究某一个科学现象或科学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天然形成一定的悬念,应该是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采用的一种叙事模式。

叙事结构。笔者认为,科学纪录片应该具备科学的叙事逻辑和普遍的认知思维。即在叙事上可以采用科学研究的“假说-演绎法”。所谓“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客观事实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现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这种可以叙事结构可以简单地“翻译”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叙事结构,这是一种经典的科学逻辑叙事结构。对于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来说,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叙模式或者“怎么办-为什么-是什么”的倒叙模式,既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又易于操作。并且,在创作中,适当加入人物主人公的探究过程,展现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冲突,既增加了悬念和故事性,又能体现探究的科学精神。

影像表达。青少年科学探究过程,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科学研究过程都可以成为探究过程。根据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实践和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可以采用的影像表达手段通常有以下的方式:观察(肉眼观察、借助仪器观察等)、测量(简单仪器、仪表测量等)、实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专业实验等)、调查(采访、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体验(亲身去体验)、模型(模型制作说明)、动画、统计分析。在具体影像实现中,可以将探究的问题转化成多个关键词,并以关键词为核心来寻找影像的表达手段,注重细节,这种创作模式,或许是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值得采用的一种重要创作模式。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所学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石。并且,用纪实的方式纪录下青少年在探究中所遇到的困难、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感受到的乐趣,从而制作成一种新形态的纪录片——青少年科学探究纪录片,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7.

[2]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申报指南.

[3]王昱斌.浅谈纪录片影像的真实性[J].中国电视纪录,2012(7).

[4]陈汉元.陈汉元萤光微语[J].电视研究,2011(11).

[5]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64.

G2

A

1674-6708(2015)138-0135-02

柯仲华,三级导演,工作单位: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纪录类收藏作品
中国刷新一箭多星纪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