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5-07-08黄艳华
黄艳华
摘 要 探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改革、平台及激励机制建设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创新型人才;实验平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61-02
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人才,高校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能,必须勇敢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
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经济虽已高速发展,但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技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作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把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期育人的重要标准。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目前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创新教育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课余时间投入创新活动中,避免沉迷网络和学习目标迷失,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更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创业教育架起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教育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90后的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磨练创新意志,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成长,使学生终身受益,也使学生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2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教学滞后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停留于通类教育,重在基础培养,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教学形式停留在灌输式教育,个性化不足,未能满足有创新意愿学生的培养要求。再次,高校基本采取学分制的教育制度,学生修够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包括课程、实验等学分,但没有指定要求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取得学分的限制,导致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往往也影响专业学分的修读。
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及激励机制 首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实践平台和实验平台,但高校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有限,且实验室管理比较独立,未能向学生开放,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其次,缺少锻炼实践的赛事平台,不利于学生交流学习。再次,校园内的创新氛围不够浓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围绕文化体育等内容开展,不利于创新人文环境的形成。最后,无论是针对学生还是教师,均缺乏健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未能形成良性引导。
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之一,但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创业能力重视不足,创业教育力度尚待提高
第一,学生对创业认识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认为创业很遥远,自身没有资金、能力,不可能创业;二是未充分认识创业的艰辛,对困难估算不够,盲目乐观,遇到挫折时一蹶不振。
第二,没有开设创业课程和培训,学生缺乏获取创业知识的途径,创业能力不足。
第三,学生缺乏创业实践锻炼,即使有创业意愿,也没有模拟的机会,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第四,创业需要办理的手续繁杂,场地、资金难以解决,高校未能为学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服务。
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教学改革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首先,突破统一培养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基础课程的情况下,把主要专业课程穿插到低年级课程中,使学生早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这是学生参与创新的基础;实行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制度,让学生主动申报科研课题,由教师指导学生选题,通过查阅文献、撰写申报书和参加答辩等过程,锻炼科研能力,通过项目实施和过程修正,锻炼坚韧的创新意志。
其次,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取学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并上台讲解的形式,让其他学生参与研讨,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创新品质;实行个性化教育,对有创新意愿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想法并给予指引,为他们联系专业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改变传统的单纯闭卷考试的形式,采取生产实践、社会调研、论文撰写等辅助考核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创新意识。
再次,在学分制中引入必修的创新学分,学生必须通过参加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来获取,使参与创新培养成为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对于有特殊创新才能和参加创新竞赛获奖的学生,可根据创新成果和获奖情况,给予专业学分认定和免修的政策,使他们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参加个性化的创新培养。
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健全激励制度,鼓励、推动创新实践的开展
首先,建立创新实验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持。一方面,充分运用校内资源,在不影响学校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向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同时聘请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创新导师予以指导;另一方面,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利用企业的科研基地和实验设备,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基地,既能弥补学校实验基地不足的问题,也能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创新技能。
其次,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竞赛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开展有行业特性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大赛、材料创新大赛、桥梁设计大赛等,使学生通过项目选题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坚韧的创新意志,在比赛中交流学习,在竞争中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展示,增强学生参与创新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再次,搭建创新型活动平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人文环境,举办“名师导航”讲座向学生传递最前沿的科技资讯,以创新竞赛获奖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励大家参与创新工作,开展学生创新成果展,提高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和普及性,形成“人人了解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最后,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开展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评选,对积极参与创新竞赛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在学年综合测评中按照学生的创新成果等级予以加分,并设立创新奖学金,专门对在创新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在国家级、国际级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进一步深入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进行工作量计算,给予工作量补贴;对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竞赛获奖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表彰,并在年度绩效考核时予以加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创业教育能促使学生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带动更多学生就业
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理念。高校可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代表为学生做榜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白手兴家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让学生了解创业并不遥远,鼓励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创业的艰辛,坚定他们实现创业梦想的信念。
第二,要传授创业的本领。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法律、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知名教授为学生传授创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第三,要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让学生模拟创业历程。高校要善于运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等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模拟创业的模式,提供创业所需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所需的能力。
第四,要协助学生开展创业工作。高校可以校园为依托,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场所;联系投资企业,为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联系生产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形式参加企业运营,进行合作创业;联系相关部门,为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创业提供包括工商注册、项目申报、企业管理技能培训、财务代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何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保障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
[2]魏岚.浅论高校如何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理论界,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