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改革实践
2015-07-08兴乔赵晓宁
兴乔 赵晓宁
1 引言
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装备专职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发展,广泛进行了装备工作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保障和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各级装备部门不同程度地广泛进行了包括新课改在内的学习、研究、实践,不断加深认识,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方面改革的重大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课程改革,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套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凸现出来。为此,教育部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5月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装备工作的全面整合和改变。
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变“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科学结论教育”为“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从国家层面来看,将以前微观上的教学大纲改为宏观上的课程标准,允许因地制宜、教材版本的多样化[1]。
新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要求创设科学探究实验环境,以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2]。
3 积极发挥装备工作综合保障功能
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对装备工作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实验内容、新的实验模式、新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必然会要求教学设施也即教育装备与之做适应性转变。
深入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面两类课程与教育技术的主要关系不同。前者把技术本身当作一个学习领域,其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素养,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用技术课追求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技术素养,都具有四个维度,即情感、知识、技能和伦理。而其他学科,比如语文与教育技术的主要关系为更多地将教育技术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工具实现教学变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营造情景、增强感受等。”[3]
如图1、图2中有八个学习领域,其中普通高中有16个学科,初中与小学有13个学科。分析这些科目,从教育技术装备与课程的关系来看,中小学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高中占课程总量的43.8%,初中和小学占23.15%);另一类为其他课程。这两类学科的价值目标虽各有特点,但从教学改革的角度,都与教育技术装备有密切联系[3]。
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装备部门一方面积极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新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实际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从原来的“非直接实施者”变为直接参与。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探究性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设施和应用是否跟上,关系到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的成败。装备部门以科学探究实验仪器为主体,积极组织资源,参与开发、研制,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室。从常规的学科验证型实验转向超常的综合探索型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促进新课改实施。在学校普遍推广、建立科技实验室,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创新实验室或“做中学”实验室。并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条件。将传统实验与探究实验结合起来,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进行实验和科学探索的良好平台。
开展新课程建设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一门新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面向普通高中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总目标是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立,既是加强改进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
为保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按照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装备部门大力组织学校配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必备、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的仪器、工具、设施、资料和防护用具,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装备设施既有其自身的特性,要求既要体现课程理念,又要满足教学要求;既要符合装备建设的专业性,又要充分保障师生的安全。大部分装备部门以省为单位,制定、引进、学习相结合,积极组织实施与通用技术课程要求相适应,“涵盖专用教室建设、配备标准、技术环境、安全保障”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规划、标准,确保通用技术课程顺利实施。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常规实验仪器。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与常规设施、实验仪器整合,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信息化整合支持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
做好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设施、资源配套 积极组织开发新的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解决课程建设资源短缺这一突出矛盾。
解决新课改实施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由于教学实验设备投入不足,实验条件比较差,实验仪器装备相对滞后;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许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新课改教学需要;教学理念上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忽视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验证性实验多,探究性实验较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停留在层次较低的感知和操作层面,局限于书本,缺乏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多数未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实验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不够;装备配置不平衡,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向过于偏重信息电子设备,忽略了常规装备,与新课程教学及素质教育有关的基本设备不足;招投标采购过程中往往偏重最低价中标,“只注重了装备的器物性,没有注意到与教学的结合”。
面对上述问题,各级装备部门认真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反思装备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制定措施,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改进装备工作。对于适应新课改的设施短缺问题,浙江省装备部门通过三个途径积极加以解决。
一是装备机构自身进行研发,组织教师进行自制教具研发,指导企业进行开发。
二是更新《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原有“《目录》是指导性的,即使在一个地级市也可以根据当地教材情况编制相应的《目录》指导学校配备”。“在新课程背景下,《目录》应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编制,起到作为配备依据和引导企业开发的桥梁作用,迅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第三是构建自制教具信息与开发平台。自制教具本身是一种原创教学仪器,有些自制教具很有上升为教学仪器的价值。由于教师与企业之间信息不通,使得好的自制教具得不到开发推广。要建立这种平台,形成一定的机制,使好的自制教具迅速转化为教学仪器配备到学校使用,满足新课程教学要求[1]。
浙江省装备部门还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大力改进装备,提升服务水平。例如:“英国国王学校法拉利实验室中的能量转换实验,电热水器通过传感器连接电脑,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电能转化为热能过程中的效率问题”;“教学楼主钢梁上安装一个受力传感器,压力信息通过电脑处理在教学楼走廊显示,学生可以实时观察教学楼的主钢梁承受的压力是多少,进而可以比较出下雪天、下雨天、晴天钢梁承受的压力有什么不同”;“国王学校在学校周围安装了噪声和空气质量传感器,通过网络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项目学校进行联网,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对各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
对照国内学校与英国国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深切感受到存在很大差距。近几年,浙江省很多学校也装备了很多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大都存放在实验里面,由于没有创设具体的实验环境,一般比较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一些学校从理念和实践上进行切实改进,从创设环境的目标出发,改变将设备当作器物简单地装配起来的常规做法,将教学应用和环境建设两方面紧密结合,找到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价值、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现方式[3]。
重要参考文献
[1]陈峥嵘,张忠伟.教育装备行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12-14.
[2]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71-73.
[3]施建国.系统筹划 整体推进 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18-21.
[4]施建国,蒋辉.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