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生态离不开小英雄

2015-07-08尹飒

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福寿螺潮水珊瑚礁

尹飒

前不久,著名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出了一件大新闻,整个珊瑚礁都沸腾了。

别紧张,这里说的“沸腾”可不是海水煮沸了,而是因为首届珊瑚礁英雄评选大会的冠军竟然被“黑马”海绵夺走,让珊瑚礁里炸了锅。珊瑚虫叽叽喳喳地为自己鸣不平:“珊瑚礁的英雄竟然不是珊瑚虫,真是天大的笑话!要是没有我们,珊瑚礁根本就不会存在!”浮游生物联名向大会组委会提交了一封抗议信,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这一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直言浮游生物对珊瑚礁的贡献比海绵大得多。连向来只讲付出,不图回报的藻类也忍不住吐槽:“海绵只给海龟提供食物,我们供给的对象可是珊瑚礁的核心生物珊瑚虫,谁的作用更大,是非常明显的嘛。”

大家的不服气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可是,当组委会公布了海绵的颁奖词后,所有居民都自觉地闭上了嘴巴。为什么?事实胜于雄辩啊!

小螃蟹建设红树林

海绵当选珊瑚礁英雄的事很快传遍了各个生态系统。没多久,同样名声在外的红树林,位于孟加拉海岸的苏达班也选出了自己的小英雄——螃蟹。不同的是,在颁奖典礼上,各位居民对此结果表示百分之百支持。

孟加拉虎作为居民代表,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红树林的环境:“听说珊瑚礁居民很羡慕我们红树林拥有丰富的营养,殊不知营养过剩也不是什么好事。且不说一片巨大的沼泽地让人无法脚踏实地,感觉很不安,这里每天都要经历两次潮水涨落。当潮水袭来时,整个红树林都被浸泡在有毒的咸水中;当潮水退去时,又会带走珍贵的营养物质,比如树叶,只留下厚厚的淤泥。这些淤泥连空气都无法穿透,却能使硫磺细菌大量繁殖,排放出有毒的硫化氢气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臭鸡蛋味儿,让人闻着直犯恶心”

眼看孟加拉虎就要潸然泪下,弹涂鱼顾不得满身泥浆,赶忙走上台接过话筒,及时扭转了现场气氛:“难道看上去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会打击我们努力生活的信心吗?当然不!红树林生机勃勃,各种动植物在这里过着不太舒适,却很幸福的日子。而这一切,我们都要感谢每天和潮水做斗争的小螃蟹!”

是的,这里的居民们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招潮蟹和地蟹对淤泥做各种“加工处理”,红树林恐怕会变成人间地狱。它们在淤泥中挖出无数个洞穴,并用隧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涨潮时,海水涌入洞穴与淡水混合,盐的浓度被稀释,红树林才不至于被咸死;退潮的时候,空气通过这些管道直接输送到树木的根部,红树林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除此之外,招潮蟹还担任了土壤清洁工的职务。每天,它们都在勤勤恳恳地做同一件事:与潮水赛跑,将淤泥带回洞穴,吃掉上面的细菌,同时“制造”营养物质和干净的泥球。而地蟹则会赶在落叶被潮水冲走之前,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储藏在洞穴底部。据统计,苏达班80%的落叶都是由于地蟹的努力才得以保留在红树林里,最终转化为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当居民们听说,科学家做实验,将一片红树林里的蟹类集体搬家后,红树林里的8棵树死了7棵,它们一点儿也没觉得奇怪。

福寿螺奉献大湿地

地球另一边的世界最大湿地,潘塔纳尔湿地也不甘落后,经过一番紧张有序的评选,不起眼的福寿螺被授予了小英雄的美称。虽然大部分居民对这群小家伙了解有限,但对它们的作用都表示十分肯定。

凯门鳄:“说来惭愧,我对福寿螺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旱季的美餐。那时,湿地会变成草原,福寿螺暴露在干燥的地面上,遍地都是。因为它们的壳富含钙质,可以让我们的皮变得更厚、更坚韧,所以,我和同伴还会比赛,看谁吃得多。”

王莲:“据我所知,福寿螺的牙齿很厉害,可以磨碎腐肉和坚韧的植物。它们的消化能力也很强,连其他动物最难消化的纤维素都可以轻松搞定。湿地中各种坏死的物质被它吞下后,会重新变成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再被我们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尤其是到雨季,整个湿地会有数百万吨的草被水淹没,然后开始腐烂,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氧气。如果没有福寿螺和其他螺类夜以继日地啃食咀嚼,将它们消灭,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巨獭:“说的没错,福寿螺确实为湿地植物的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我们动物来说,它们的功劳也不小。水生植物繁茂,水中氧气充足,自然会吸引大量鱼儿前来产卵孵化。现在,大家知道我为什么从来不为食物问题发愁了吧?!哈哈。”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其他生态系统的小英雄评选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位小哥迷,如果你们认为哪种动植物名声虽小,作用却很大,可别忘了给各评选委员会投票推荐哦!

猜你喜欢

福寿螺潮水珊瑚礁
终于等到你!ATOLL(珊瑚礁)ST200流媒体播放机、SDA200流媒体播放/功放一体机
潮水的秘密
珊瑚礁世界的鱼儿
跟踪导练(三)3
稻田里的福寿螺
静与净
盐度胁迫对入侵生物福寿螺的急性毒性效应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石门县福寿螺分布和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中国南方不同品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