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中俄油气合作分析
2015-07-07李泽维陈宪良
李泽维+陈宪良
摘 要:中俄双方在油气领域合作的相互需求与意愿突出,不断加强和扩大双方的油气合作,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增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尽管中俄两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是两国领导层必须重视的问题。双方应从战略角度,积极拓展合作的方式,加强两国油气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能源
中图分类号:F426. 22;F451. 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2-0009-06
油气合作是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和扩大双方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增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双方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力图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俄油气合作进行分析,探讨两国油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
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得到全面发展。201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庆祝音乐会上的致辞巾提出,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全方位深化国际战略协作,继续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共同利益。2012年,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同领导人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等12份政治、经济、能源等文件,中俄双方再次以经贸与能源合作来加强、巩固与深化其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5月,普京再次访问中国,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会晤,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等一系列协议文件,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最终确立。
在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稳步推进的同时,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油气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中俄两围,一个是油气进口大国,一个是油气出口大国,加强油气合作对双方经济、国家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后,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中俄两同也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俄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不但能够推动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两国能源战略的实施,维护双方能源安全。
(一)中国油气资源现状
中国能源最基本的状况是煤炭资源丰富、石油资源缺乏、天然气资源不足。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自身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已经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BP2014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探明石油储量共181亿桶(25亿吨),占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1.1%,储采比为11.9;天然气总储量为3.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8%,储采比为28。
从三大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及进口量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口国。2014年,中国石油产量2.1亿吨,净增长138万吨,同比增长0.7%。当年石油表观消费量5.18亿吨,全年净进口3.08亿吨,同比增长5.7%,对外依存度高达59.5%。天然气产量1329亿立方米(常规天然气1280亿立方米、煤层气36亿立方米、页岩气1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7%。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9%。,进口天然气58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增至32.2%。
从中国能源进口情况来看,中国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自2009年起,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后,不断攀升,至2014年已经接近60%。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逐年攀升。2002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液化天然气,这是中国首次进口液化天然气。随后,中国天然气的进口量快速攀升,截至2014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至32.2%。从目前巾国天然气消费情况来看,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天然气的进口量还会快速增加,对外依存度也将快速提升。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这要求中国政府从战略角度来考虑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能源安全的重视,并且着手能源进口多元化,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二)俄罗斯油气资源状况
俄罗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油气探明储量巨大,是世界上的能源生产与出口大国。数据显示,2014年俄罗斯天然气探明总储量达4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1/5强,位居世界首位;俄罗斯石油探明总储量为180亿吨,居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第六位。2014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达到苏联解体后的历史最高,为5.27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年产总量6070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
俄罗斯不但是能源储藏和生产大国,也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大国。近年来,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始终位居世界前列。201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为2.4亿吨,同比增长9.5%,石油出口量达到历史高点。2013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达2.37亿吨,同比下降1.4%,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2014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达1972亿立方米(含液化天然气),石油出口量为2.23亿吨,较上一年下降了5.7%,依然保持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地位。
传统上,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主要面向独联体及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由于同西方国家关系日趋紧张,为了摆脱对欧洲能源出口市场的依赖,俄罗斯开始加大对亚洲市场的开发。2014年,俄罗斯对亚洲石油的出口量大幅提升,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30%,较2012年增长了十个百分点。对欧洲管道石油出口量则由2012年的372万桶/天,降至2014年的296万桶/天。endprint
预计到2020年,俄罗斯出口到亚太地区国家的石油将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30%,出口到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将占其天然气出口总量的15%。而作为亚太国家最大的能源消费与能源进口国,中国将是俄罗斯现在与将来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这就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能源状况。可以说,目前,寻求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已经成为俄罗斯的既定能源战略。
(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俄油气合作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经历了短暂徘徊期后开始稳步发展。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也日渐深入,油气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尽管两国在该领域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但基于能源安全考虑,双方领导层总体上是积极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二十多年来,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核电建设及电力购买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2005年7月8日,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宣布,俄罗斯将优先铺设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的石油管线。一波三折的中俄石油管线项目终于尘埃落定。2009年2月17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贷款换石油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同时,俄罗斯将在20年间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并优先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该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1年1月1日,中俄石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原油进口的战略要道贯通了。根据中俄双方协议,在此后20年中,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输送原油1500万吨。这不仅缓解了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而且还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随之,中俄石油贸易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至2013年,中俄在其能源委员会主席会晤达成扩大原油贸易的重要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双方签署两国政府间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的背景下,俄罗斯在中国原油进口排名上升至第四位。2013年,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量达2435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201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大幅增长,达3310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0.4%,俄罗斯成这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三大来源国。中俄两国除了签署石油购销合同外,还在石油开发方面取得了进展。2014年9月,俄罗斯石油公司向中国石油公司提议,邀请其人股俄罗斯石油公司旗下的万科尔油田。11月,中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框架协议,中国石油公司获得了万科尔油田10%的股份。这意味着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得到深化。
与石油领域的合作相比,中俄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则更显艰难。2006年3月,经过中俄两国各方努力,双方终于签署了《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通过管道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但随后,因天然气价格问题,中俄天然气谈判陷入僵局。直至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才达成谅解,签署了《关于在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对华供气的主要框架协议。但随后,两国又因天然气价格分歧过大,谈判十分艰难。由于中俄双方在天然气领域均有较强烈的合作愿望,加之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及天然气市场发生了对中国有利的变化,俄罗斯开始做出相应的让步,中俄双方天然气贸易谈判取得了进展。2014年5月,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两国的油气企业也签署了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根据该合同,从2008年起,俄罗斯将通过两国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增至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总价值为4000亿美元。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在两国政府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在双方企业长期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是中俄加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互信互利原则。
二、中俄双方油气领域合作的制约因素
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仅就两国油气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双方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时常出现反复。纵观中俄能源合作现状,不难看出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的国家地位、双方的互信程度、域外围家的竞争和国家利益的相悖等,是制约两围油气合作的重要因素。
(一)亚太地区能源进口国的竞争
从当前中俄油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亚太地区油气进口大国的激烈竞争是影响中俄在该领域合作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能源极度匮乏且石油消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日本,为了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不断寻求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的机会,积极参与俄罗斯能源项目的开发,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来实现其油气进口的多元化,与中国在修建远东油气管道等项目上竞争激烈。可以说,“安大线”的流产,其中不乏日本因素。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俄罗斯也希望与日本、韩国等更多的油气进口国进行合作,希望亚太地区油气进口国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态势。这一方面可使俄罗斯油气出口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希望通过亚太地区油气进口国之间的竞争,使亚太地区油气进口国形成竞争机制,自身可在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
此外,在中俄能源合作中,中国除了要面临与日本的竞争之外,还要面临与印度的竞争。印度作为亚洲缺油的新兴经济体,同样也需要每年进口大量石油来保障其能源的供应及其经济的发展。为此,印度除不断深化与中东、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外,也在积极加强与能源大国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二)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尚不十分稳固
从地缘政治学的观点来看,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双方既有地缘政治的相互需求,同时也存在着地缘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潜在竞争。目前,中俄两国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两国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双方在各个领域内展开合作。可以说,两国政治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两国的政治互信尚不十分稳固,特别是俄罗斯始终担心中国崛起会在地缘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给其带来威胁。因此,俄罗斯对中国崛起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与担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罗斯与中国在油气合作方面的意愿。endprint
尽管中国始终表示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俄罗斯上下始终对中国崛起存有疑虑。历史上,中俄两国曾兵戎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俄罗斯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心。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中国有很多人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做生意,远东地区中国人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俄罗斯地方政府的疑虑。他们担心中国人长期在远东地区生活,会造成事实上对远东的“占领”。总之,多种因素导致俄罗斯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复杂心态,使得两国关系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伴随着不和谐音,使两国始终无法建立充分的政治互信。政治上的信任不够充分,使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俄罗斯希望利用中国的资金及其能源市场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愿意与中国进行油气合作;另一方面,俄罗斯又不希望其能源出口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用自己的“血液”来供养自身潜在的对手,并最终演变为中国的原料基地。这种矛盾心理使中俄油气合作始终充满波折与变数。我们从21世纪初俄罗斯竭力拉拢美国、印度的石油公司参与收购俄罗斯石油企业,却不愿让中国企业参与,便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三)中俄两国利益诉求的差异
油气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对此十分重视。但中俄两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并不顺利,总是波折不断。其中两国利益诉求不一致便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俄罗斯而言,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它在对外能源合作中会更加注重油气出口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作为卖家,俄罗斯希望油气出口价格始终处于高位,因此,在与合作伙伴进行油气价格谈判时不愿轻易妥协。另一方面,俄罗斯希望通过油气的出口,不仅要实现其商业利益,而且还要实现其国际战略利益。力图通过“打能源牌”来提升其国际地位。为此,俄罗斯希望通过油气出口多元化来实现其能源战略目标。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油气消费和进口大国,它一方面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定且安全的油气供应地;另一方面也希望油气价格保持在相对较低或较为合理的区间,以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为此,中国尽量避免对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能源的过度依赖,避免受制于人。所以,中国也希望通过能源进口多元化,来应对石油出口国。正是这种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过程中产生一些矛盾。
(四)俄罗斯利益集团立场不一
目前,俄罗斯存在诸多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想方设法去影响俄罗斯的内政外交,对中俄油气领域合作也有很大影响。在中俄油气合作过程中,俄罗斯各个利益集团的纷争与角逐给中俄能源合作增添了变数。如在中俄石油管线合作项目中,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尤科斯石油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就态度很积极,大力倡导修建中俄石油管道项目,是“安大线”项目的积极推动者。而俄罗斯的石油运输公司则更倾向于同日本进行合作,以“安纳线”取代“安大线”。因为,修建“安纳线”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运输利益。
此外,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希望修建日本主张的“安纳线”方案,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允诺,如果俄政府修建“安纳线”,日本将加大对远东地区的投资。显然,选择“安纳线”对缺少资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地方政府积极向俄政府施压,坚决主张与支持“安纳线”修建项目。而正是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激烈角逐,最终导致中俄“安大线”合作项目的破产。
此外,域外大国——美国对中俄能源合作也产生着一定影响。多年来,每当俄美关系、俄罗斯与两方国家关系发展顺利时,中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出现一些停滞或曲折,中俄两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多处于僵局。而当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同家关系紧张时,中俄关系就相对发展顺畅,俄罗斯在中国关心的能源合作问题上也会采取积极态度。
三、中俄油气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尽管还有一些障碍与消极因素,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俄两国的能源发展战略选择与能源供需的高度契合性必将使两国间的油气合作不断走向成熟与深入。因此,在对待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上,中国必须站在能源战略的高度,以政治、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来加强与推动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由被动变主动,强化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积极争取实现互利双赢的巾俄油气合作。
(一)突出中俄油气合作在中国能源外交中的战略地位
首先,在中俄油气合作的过程中,中国要把中俄油气合作放在其能源外交大局中来考虑,积极实行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上个世纪末,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将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提升至战略角度考量,致使“安大线”输油管线项目经过近十年的谈判后胎死腹中。后来中方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补救,才使俄罗斯答应在修建远东输油管线时,首先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但中方在这次事件中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安大线”最终被取消虽然是多种因素导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中方在之前并未真正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该输油管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与能源输出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方面一定要吸取类似教训。
其次,中国要在全面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巩同中俄双方的能源合作的内容,利用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双方政府首脑会晤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机制等一切积极因素,来不断协调中俄两围油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中俄双方的互信与合作。
再次,中国还要全面深入研究与了解俄罗斯的国家能源战略及其政策,在尊重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俄罗斯的能源开发及其项目的投资与建设。同时,我们必须重视俄罗斯的利益集团及其地方政府的作用。
(二)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采取措施,推动俄罗斯加强与中国的油气合作
由于俄罗斯能源政策不断变化,有时甚至缺乏政策连续性,影响和制约了两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为了维护我们的能源安全,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中国必须深入研究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及其能源外交的走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中俄能源合作长期战略规划。endprint
201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超过了30%。这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安全存在着重大隐患,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考虑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但在重视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多年来,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在与俄罗斯油气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发现,在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方面中国多处于被动地位。只有俄罗斯处于困境时,它才肯加大与中国的油气合作,两国的能源合作才能顺利一些。尽管我们对俄罗斯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予以理解,但我们也要考虑如何才能尽量摆脱这种被动局面。
首先,利用当前美欧等国制裁俄罗斯,给俄罗斯及其能源企业造成极大困难,尤其是资金方面的困难,中国应借势而为,借俄罗斯油企需要资金及技术投入之机,逐渐进入俄罗斯能源开发的上游,进而加强与俄罗斯能源企业的合作。
其次,进一步推动中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从战略上减少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近年来,中国在油气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哈油气管道运量得到较大提升,通过缅甸境内的西南油气管道也通油、通气,在油气来源方面也呈多元化态势。这不但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客观上也削弱了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这也正是俄罗斯近年来在加强与中国油气合作方面一定程度上放下身段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双方政治互信,推动两国油气合作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不仅增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而且也为其油气合作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俄之间密切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增进了两国在全球与地区性事务中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协作,而且促进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为了不断增强双方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加双方自上而下的全面政治互信,消除双方油气合作中一切消极的因素与障碍。要全面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相互沟通与协商机制,如中俄双方已经建立的最高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中俄能源战略对话机制等。这些对话机制,不仅可以消除俄罗斯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增进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与认同,还可以通过双方政府之间所建立的政治互信来推动两国油气合作。中俄双方在建立政府间相互协调与磋商机制的同时,也要积极建立双方企业及民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机制。特别要建立中方与俄罗斯一些利益集团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减少其对中国政策的不信任。
中国还要加强与俄罗斯地方政府及民众的交流与联系,建立民间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增进双方民间的信任与理解,使双方的政治互信深入民心,从而改变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政热经冷”、“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中俄油气领域的合作中,只有全面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双方政治互信,才能使两国的油气合作更加持续而稳定地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