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友爱关系
2015-07-07金晓莉
金晓莉
摘要:友好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体现,它是建立在分享、合作、尊重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对小班幼儿的友爱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尝试进行有效培养。
关键词:友好意识;幼儿;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74-1
幼儿间的友爱关系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友好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体现,它是建立在分享、合作、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友好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接纳他人、“友爱”他人的意识和倾向性。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特别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合。
小班幼儿的友爱关系极差,几乎没有友好意识,独占欲极强,而有过集体生活经验的幼儿明显优于其他幼儿,这个调查虽然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班幼儿的友爱关系,但足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幼儿友爱教育迫在眉睫,二是幼儿园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友好意识,但单凭幼儿园还是不行的,家园配合才是培养幼儿友好意识的最佳途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就小班幼儿友好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尝试,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现代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大多数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受不了半点委屈,家人也怕孩子从小受委屈,一味地引导孩子进行所谓的“自我保护”,家长的愿望和要求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因此,幼儿的行为问题时有发生,如抢玩具、推人,孤僻不合群、损坏公物等等。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向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的教育知识宣传,通过家长问卷、家访、个别沟通、家长课堂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生活情况,同时向家长介绍幼儿行为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友好意识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培养方法,使家园双方取得共识,从而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法。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道德品质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三个部分,道德认识是推动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道德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从幼儿的认识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来进行友爱教育是比较恰当的。
1.教师要真正尊重、理解幼儿,建立平等、友好、健康的师生关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和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关系密切,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幼儿间友爱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我把“尊重、理解幼儿”看作是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教师要真正地关爱每一个幼儿,把爱的情感贯穿于教育的活动的始终,多些鼓励,多些关心,用亲切的态度、甜甜的微笑与幼儿进行交流,藏起教师的威严,使孩子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的震撼,萌发初步的友好意识,并主动地尝试去爱别人。
2.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友好意识和行为。
幼儿仅仅有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愿望还远远不够,对幼儿进行友爱教育,关键还在于培养其行为,而意识则是行为的基础。所以我在日常教育中始终注意培养幼儿的友爱意识并把意识和行为二者有机结构。如教歌曲《好朋友》,先请幼儿讨论“我能为好朋友做哪些事”,学唱过程中请幼儿“做”互相帮助的动作,我还注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在生活活动中,我经常请幼儿互相帮着翻衣领、扣纽扣等。
3.帮助幼儿学会符合其年龄特征的交往策略。
针对幼儿在玩玩具时发生的互相争吵的现象,我设计了两个情景,请幼儿观察讨论。情景一:甜甜小朋友带来一个洋娃娃,我问小朋友:如果你也想玩该怎么办呢?情景二:琪琪和可可同时想看一本图书,应该怎么办?请小朋友想办法,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认识到抢玩具的坏处,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
我还充分利用角色游戏引导幼儿练习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礼貌用语,用不同的文明行为,如“娃娃家”的小朋友会说“请进”“请坐”等,“点心店”的“服务员”脸上要笑眯眯地接待“客人”等等。
此外,提倡同伴之间的友爱,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纯技巧的,在友爱教育中单讲交往技巧是片面的,还要让幼儿懂得相互尊重的道路,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交往和友爱才会有效。许多幼儿之间发生争吵,究其原因就在于只想要别人友爱自己,而没想到自己先要友爱别人。这也说明友爱教育要取得真实的效果,还必须研究友爱教育的整合性问题。
4.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应注意将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多项活动之中,教师既要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又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如“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让幼儿跟着说,而不管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相反,自然协调的情感渗透就非常有效。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使友爱教育达到长期性的效果,就必须使幼儿的友好行为成为习惯,并变成幼儿自身需要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幼儿的友爱教育与其他所有的教育一样,必须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