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研究综述
2015-07-07朱艳婷
朱艳婷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叙述了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背景,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本概念,并且从发展环境、集群化、创新能力上对国内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环境;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2102
我国高新技术的概念源于1986年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也叫《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党中央国务院把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新材料作为重点突破的七个高技术领域。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概念进行界定。高雷虹,原梅生(2009)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指在特定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条件、市场空间和技术资源,并且具备了相当的产业集聚优势,逐步形成高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具有竞争力强、鲜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孙剑,孙文建(2010)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特色产业集群化为发展路径,建立起的具有特定竞争优势的产业区域。基地依托一批产业关联度较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其集聚优势如人才、技术、信息、资本和市场等要素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目标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或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环境综述
国内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研究虽起步较晚,相比较国外也有一定差距。但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代表人物如赵令励、顾朝林等人,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政策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丰富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理论研究。
从政策环境上,顾朝林、赵令励(1998)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应该关注的区位因素有:基础设施、智力密集程度、信息、生活环境、技术开放程度等,指出高新技术产业选择的区位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还为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的选择提供了相关的评价标准。
在产业环境上,孙巍,张少杰,张凯(1995)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对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长环境进行分析。赵小芸、苘明杰(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将其归纳为六个因素,运用特尔菲法规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前景进行可数据化的预测,从而为政府部门对企业政策扶持提供依据。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定义上:王缉慈(2002)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关联密切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在政府和相关服务中介等支持机构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有科技和产业价值链形成紧密合作网络,不断创新形成科技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倪卫红,董敏,胡汉辉(2003)指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里一些具有横向、纵向或互补性联系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与之相关的公司和中介系统的现象,包括在产业内协同合作和竞争的经济体以及其他相关实体,他们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此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延伸、协同创新,最终取得协作经济效益。
国内有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区位因素、形成的角度、制度安排和创新环境以及对高科技产品的集群发展生命周期等。下面展示一下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位影响因素角度:梁文(2003)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区位因素必须包含的条件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利的自然条件、政府扶持且有高技术作为支撑条件,同时也是智力和风险资金密集区;童旭红(2004)则认为一定的集聚因素、区域因素和创新因素才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其中集聚因素包含专业化分工是否明确、技术人员的流动量多少、知识共享程度、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的紧密程度;区域因素则包含本地化程度、劳动力素质、运输成本多少等;赵玉林(2004)则把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分为两大因素:一是以自然条件好坏、生产技术条件、资本量、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市场广泛性、以及企业家能力为内容的生产影响因素,二是以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高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工作氛围的良好性、政府的支持和发展等为内容的管理影响因素。
从对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和启示角度:李国麟、吴若陶(2000)通过对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群问题的研究,指出硅谷的成功需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商业意识的企业家带头,给予商业企业自由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它不仅仅依靠政府扶持或者研究机构和大学所发明的科技成果获得成功,也不单靠建立科技园或实行税收优惠来实现的。它的成功是各种复杂的因素结合到一起实现的结果,包括整个国家对科技的投资和重视、对中介机构的重视以及独特商业文化等;王晓津(2005)也以美国硅谷为例,对美国高技术企业创业投资地域分布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现实分析,得出美国高技术企业创业投资在空间上呈现的非均衡的地理分布,运用供求模型得出了创业投资生产的两个必要条件,从而为国内高技术企业集群提出启示。
从产业制度安排以及创新环境优劣的角度:王铮(2005)研究认为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人力资本密集程度、知识溢出环境、贸易市场和供应链环境等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环境因素。崔志明(2004)和甄峰、赵彦云(2007)等提出应针对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以及产业本身的市场特性和需求选择相关制度,并据此采用切实可行的合理化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的发展。张少杰,徐颖,杨雪(2006)认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向前发展的因素是内在功能效应,即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提出应研究集群应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在功能效应的表现入手,包含自溢出效应、自学习效应、自增长效应、自创新效应,且对如何实现集群内在效应创新做出了总结。
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升级角度:郝宇等(2005)指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发展初期的价值链裂变模式,中期的供应链整合模式,以及成熟期的虚拟链聚焦模式,并提出利用价值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组织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任家华、王成璋(2005)研究则立足于全球价值链,通过对在全球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的具体分析,正确的识别和定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从高科技产品的集群发展生命周期角度,朱方伟,王莉莹(2004)等人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入手,将产业集群分为孵化、发育、繁衍和衰退四个阶段,并通过对各个阶段分析提出识别和规避每个阶段成长风险的方法和途径。
3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能力研究
王慧、张洪涛(2008)创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基础四个方面入手,评价了2006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中17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据此延伸分析出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佟锐,高旭,王伟青(2008)针对人力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将前人学者的研究理论,应用于具体行业,分析人力资本在特点和机制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得出高新产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
谷建全(2010)提出创新型企业概念和应该具有的六个基本特征,根据基本特征运用模糊决策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创新型企业应包含五个因素的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持续情况和科技创新效果,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章亚南,宋华明,孙小勇(2011)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其中包含35个二级指标的创新型园区的评价指标):园区总量指标、创新效益、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效率、创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指出创新型园区评价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研发以及知识成果等。
参考文献
[1]孙剑,孙文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2]赵小芸,芮明杰.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成果评价体系构建[J].科学发展,2011,(9).
[3]赵玉林.高技术产业化的界面管理原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3).
[4]王铮,毛可晶.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5,(4).
[5]张少杰,徐颖,杨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在功能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6]朱方伟,王莉莹,王国红.基于成长特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风险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8).
[7]王慧,张洪涛.安徽省髙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8,(4).
[8]谷建全.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探讨[J].企业活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