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新常态”经济研究
2015-07-07段欣悦
段欣悦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告别以往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就是中国式“新常态”经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转变了耗能高、效率低的经济发展结构,结束了以往旧常态时期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迈入一个新的征途,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个新局面。着重说明和分析了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特征以及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特征;提出建议;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0802
1中国式“新常态”经济的概述
1.1中国式“新常态”经济的内涵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来看,新常态中的“新”,表明与旧常态经济有很大不同;新常态中的“常”字,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比较稳定,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反映出中国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改变。就我的理解而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转变了耗能高、效率低的经济发展结构,结束了旧常态时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迈向新征途,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新局面。因此,新常态从时间上看绝不会是三五年的调整,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态势;从表现上看也并不只是增速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和新动力,进而更好的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新发展。
1.2中国式“新常态”经济的具体表现
(1)中国式“新常态”体现在速度方面。经济速度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7%的中高速增长形式。使中国经济告别以高速规模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进入到一种重视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式“新常态”体现在结构方面。经济不再是高耗能、低效率的结构模式,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原来的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使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健康。
(3)中国式“新常态”体现在动力方面。从旧常态经济下以要素和投资支撑,转变为技术和创新推动。调整过去依赖资源的思路,提高技术、节能、效率,使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的征途。
1.3中国式“新常态”经济的特征
(1)增长速度稳速减缓。GDP增幅保持在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水平上,这个速度是持续放慢的。虽然这个速度不能跟过去旧常态时期双倍速度相比,但是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中,7%左右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有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将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2)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改善。这两年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执政以来,反腐力度不断扩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分配将得到改善,这表明低收入人群、小型微型企业收入、收益状况不断改善和调整。同时可以看到,人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了,使得投资也不断增加。
(3)经济结构平衡健康。我们政府一直推行的是产业转型升级,由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核心产业。减少出口依赖,将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升级换代,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出口导向型,逐步转变为依靠内需、依靠消费,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使之更加平衡和健康。
(4)产业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体由原来只依赖加工工业,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创立国货品牌,提升中国经济实力。
(5)经济周期使得经济波动程度大。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经济周期的四个主要阶段。现在世界经济尚不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也变得难以完全把握,因此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留意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保持中国经济的稳速增长。
2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资源消耗比较大、利用率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部分产业存在着过量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产量的增长,但同时也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升级,甚至可能会阻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使经济发展受限
我国经济模式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初级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前期污染、后期治理。但是重化工业排放废渣、废水、废气不仅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还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工业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大量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当前,中国有关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各项环保政策的出台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对环境治理的帮扶力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环境治理的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2.3投资消费关系不对称,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投资和出口在我国经济贡献中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投资所占比重高,但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与国外对比来看,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较高。过量的投资和畸形的消费结构会使得投资的效率低下,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远来看,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工业化极剧发展,造成产业结构不平衡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规模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效率较低。从整体布局上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相关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国际上看,我国农业和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间的不均衡性也引发了很多的问题,例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第三产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支持鼓励发展服务业产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5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省份,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城乡、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极大地不平衡性,只有一部分人群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所带来的成果。我国各阶层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重较大,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比较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税收体制不完善,也对各阶层间的不平衡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尽快调整和改进城乡结构和区域发展中不合理的因素。
3完善中国式“新常态”经济的建议
3.1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必须要深入的改革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特别是要建设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宏观调控体制,通过财政支出在公共领域的投入和引导,使得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合理,推动金融机构改革,拓展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模式和调控制度。
3.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必须贯彻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健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制度,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外汇储备量巨大等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个领域同步推进,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平衡、健康发展。
3.3积极发展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
现阶段我们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仅把其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静脉产业是未来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类产业模式类似于人体内部系统,如果把工业建设系统比作人体内部动脉系统,那么,工业制造物的再回收和利用则就好像人体内部的静脉系统那样。将动脉经济和静脉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真正的循环经济模式。
3.4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即将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城市居民统一起来,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进行全局的思考,把城市发展与农村经济中共同出现的问题综合起来处理,创建一种统一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3.5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是要立足国内市场、满足本国人民需求,同时也应该拓宽国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发挥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推动作用,发展我国经济,同时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此外,需要创立对外开放的风险防范制度。慎重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对国际间的短期资本流动形成有效监控和管理。积极运用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壮大。深化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强我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4“新常态”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新机遇
4.1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增长速度平稳
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激发很多个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从而使经济发展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变成多个市场主体的主动行为。这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改革,让企业在投资、用资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中国经济具有很好的坚韧性,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应对方法,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中国经济的新发展。
4.2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革新
一方面,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服务业的壮大能够快速增加工作岗位,创造出更可观的经济产值。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消费增长相对稳定,由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增长速度,将会带来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形成消费导向型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革新。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这些高耗能、低效率的制造业产业也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源头。因此,我国政府大力推进高端交通产业发展,如汽车产业、高铁产业。这些产业依靠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结构正不断升级革新。
4.3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我国政府出台的这些经济
政策已经颇有成效。最近几年,劳动力人口红利的减少,中西部的发展机遇大了,由于国家政府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同时中西部地区拥有着许多优秀人才,更快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显然,这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抓好机会,脚踏实地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为中国国民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4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份额较少、生存环境相对脆弱,而且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着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要实现小康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民充分就业,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现阶段情况下,必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局部重点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发展顺序,推动经济平衡、健康发展。另外,要重点推进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将其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并且建立产业集群模式,鼓励优势领域优先发展。
4.5中国特色城镇化形成,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必须加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帮扶和引导作用,将社会中大量闲置资本引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城镇化进程与信息技术相对称,共同推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在今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5结语
中国式“新常态”经济,表明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期,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完善。在新常态经济中,虽然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实际经济产值不断增加;虽然经济调整有些艰难,但市场主体仍散发着朝气与活力。
中国式“新常态”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探索、新创造。我们应该积极、科学地推进中国式“新常态”经济,是我国经济迈向新的征途,推动中国经济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惠昌.论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权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02).
[2]郭廷杰.德日实施“循环型经济”相关法规简介[J].节能与环保,2003,(02).
[3]徐忠爱.试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适度增长的理论联系[J].商业研究,2003,(10).
[4]张立光,史有军,李华.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效应[J].财经科学,2004,(01).
[5]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02).
[6]张赞.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6,(02).
[7]王庆.2020年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结构调整[J].新金融,2011,(1).
[8]巴曙松,华中炜,杨现领.中国经济减速的性质与政策选项[J].中国市场,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