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方法
2015-07-07戴晓祥
戴晓祥
摘 要:问题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提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教育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是按时间顺序,以章、节、目的形式编排的,但它们三个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章节目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再现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提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和对一节课中具有连续性或可比性的前后知识点的分析上。例如,我在讲述《中华人民共和的外交》这一章时,我首先提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其他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时,实行了怎样的方针?人民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遵循什么原则?”(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回答分别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学生回答完后,提出第三个问题——“那么在外交上,新中国又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呢?”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又如在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渡过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时,可联系1931年毛泽东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中制定出的土地革命路线,提问:“为什么一个对地主是‘限制,而一个对地主是‘消灭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得出是由这两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所不同决定的,在纵横比较分析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设在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处,落实要点
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内容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一般来说,教材每一节的内容只安排了一课时,有些章节不但知识含量大而且要点较多。如果教师在课前不作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就很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重点,对非重点内容则可简单讲述或留给学生自己完成。但有些重点内容虽然重要却往往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很被动,而且难以理解容易忘记。这时教师应在重点处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掌握重点。
三、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激发思维
每一节历史课总存在着教学难点,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出现困难,产生疑问。因此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教师必须及时巧妙的设计问题,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设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激发热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趋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因此教师设计提问必须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在思考作答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如讲“鸦片战争”时,如果教师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那么学生听起来不太感兴趣,如变换一下角度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行非洲的好望角,而当时的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帆船,需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样的提问不但角度新颖,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又如在讲述“西安事变”时,我先请学生简单介绍事变发生的经过,然后提出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对此学生十分感兴趣,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了。
五、设问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评价
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还应该结合实际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惑然不解;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是”或“不是”,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设置问题应该难度适当,符合其认知水平,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实”的效果。第二,回答对象要有所选择。有的问题需要面向全班,有的则适宜个别回答。问题难易程度不同,所选择的学生层次也应有所不同: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则应适当“降级”。这样可以避免“卡壳”、冷场的情景,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学生回答后应适当评价。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因此,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给予充分肯定,也可以指出不足,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切忌学生作答后教师不置可否,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这样学生不仅不知道自己答对了多少,而且长期下去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