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本“深读”预留一定的时空
2015-07-06张湘君
张湘君
从一堂大市公开课想到文本“深读”要立足文本,关注课堂细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把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密度间的关系,要给学生“深读”文本预留一定的时空。
大市评优课《老王》一文的教学带给我深刻的反思:没有精美的课件,缺少热烈的氛围,是否就不能称之为优课?两个月后,观摩了秦晓华教授《老王》教学实录,忽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文本的深度解读是需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
散文《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作品,起初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继而再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在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之后,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老王》一文有越讲越热的趋势,不少专家名师携《老王》驰骋于语文教学的大讲堂。在这一背景下,个性化的解读让教者对《老王》一文越剖越深。大家对《老王》一文的关注点由最初的“底层光辉”,到重抓文末的“愧怍”,再到推翻关键词“愧怍”转对“渐渐”一词的咀嚼……当教者带着一遍又一遍品出了越来越浓味道的《老王》走上讲台
时,往往忽略了讲台下坐着的是靠专题目录“底层的光芒”的提示而对《老王》一文仅有表层了解的学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本有不少都是乍读“浅”、实读“深”,颇耐品味的佳作。“浅文深教”靠的是教师的功力,“浅文深读”对受众提出的要求也不低。它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切实的人生经历,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走进文本,更别说产生共鸣,深度解读了。以《老王》一文为例,文革的时代背景、杨绛夫妇的文革遭际、杨绛本人的性格学识、杨绛写作本文的时间节点……没有这些纵向的知识储备何谈“深读”《老王》?然而纵使知识储备够深厚,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篇文章,感受也确乎是不一样的。
当教者历经“跋涉”对文本的解读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本该给学生预留的阅读“时空”。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大家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如何用有限的45分钟去营造一番情境,呈现共鸣呼应,得出某个结论。我们撇开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急切地拖着学生往前走,对于《老王》一类文本的“深读”,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学生习惯性地顺着教师的引导“拔高”文章,或者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拖到”点上去,甚至学生干脆赖在原地不动。教师在讲台上或自我陶醉,或焦急无奈,甚而“对牛弹琴”。对学生来说,“热闹”是教师的,他们什么也没有。由此看来,对于文本的“深读”,特别是公开课上的文本“深读”,实在要把握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学形式的追求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忽略掉了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文本,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不少教师课件做得很精美,多媒体运用得很到位,课堂上为了完美呈现各种教学形式,不知不觉中被多媒体俘虏成为一个课件播放器。课件“演示”完了,课也就上完了,所谓的“教学任务”似乎也完成了。殊不知,眼花缭乱的课件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教师的关注度。一堂课下来,学生连文本都未走进,谈何“深读”?可见立足文本,不被外在形式束缚手脚,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差异,我们才不会忽略学生具体而细微的语文学习细节,才有可能由细节入手,预留时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阅读。
二、把握好教学环节与教学密度的关系
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不少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依据。教学环节设计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不但要学生动起来(比如各种分组讨论,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还要师生互动起来(有时教师还要煞费苦心地加入学生共同“表演”);不但要体现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比如字词过关),还要呈现流畅的过程与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后再来一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常常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一堂课下来,“环环相扣”热闹异常,师生携手一会儿都没闲着。然而,过后一想,教学密度如此之高的课堂是否等同于高效的课堂?不给学生留有个体思考的时空,又怎能对文本作出“深度”的解读?抛去根本主要的文本解读,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环节设置,高密度的课堂容量让教师忙于环节推进,学生难以深度思考,如此舍本逐末的做法实在要不得。
其实,面对有限的“时空”,立足“深读”的文本,抓住学情,以学生为中心,才是重中之重。教师如何设计引入和导出的问题,怎样把握拓展的时机和程度,如何平衡“浅读”和“深读”的关系,这一切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同,环节设置不同,课堂效果当然也不同。教师要做的是不强求、不做作,不一味地追求情境营造—呈现呼应—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做课堂上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更非被控制者。“悠游从容如大鱼前导,日久自有小鱼从游。”当然,此番工夫非三两年就能练就,它需要一次次不成功的课堂作为铺垫。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谨记一点,不在课堂上做“生硬的表演”。质朴的就是美丽的,天然的就是魅力的。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老王”,至于这幅图需多久绘得出,绘得怎样,还是让我们多一分等待的耐心吧。
给文本的“深读”预留一定的“时空”,有时,看来“疙瘩”的环节才是有效的环节,稍感“冷清”的课堂也不失为成功的课堂。
参考文献:
刘煦.中学语文课本举误[J].山东教育,1998(2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