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

2015-07-06柳志文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柳志文

摘 要:数学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的源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恰当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和快速地消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思想;自主学习;训练技能

数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数学问题的设计需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时要有对比、分析、评价等推理性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性的问题设计上,精心设计合适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设计数学问题的几个方法。

一、基于数学思想创设问题

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依靠记忆和模仿,而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自主探索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然而在现实学习中往往缺乏这种自主探索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往往只是死记硬背或者照搬教师的讲解方法,这样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中要从激疑开始,让学生脑海中产生“为什么”“从何而来”,运用数学知识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笔者认为,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达到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目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寻找显示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具体例子。如,在“圆心角定理”的教学中,可作如下的程序让学生领会。(1)通过作图(同圆或等圆)和作其中两个相等的圆心角,比较所对的弦、弧、弦心距的关系。(2)通过作圆和作其中两条相等的弦,比较两个圆心角的大小关系。(3)通过圆中作长度不同的弦,比较弦心距、圆心角的大小关系。(4)对同圆和等圆中两个圆心角和它所对应的两条弦、两条弧、两弦心距,这四组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让学生猜测和证明。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过程、寻找联系,进行比较和辨别,形成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二、创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学能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于突出记忆和被动接受,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数学问题的设计需要通过学生自学来获取知识,教师设计的问题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既能自学又能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必须具有阶梯性,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设计训练技能的问题

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应当避免在缺乏教师引导下完全由学生去发现规律。设计好的问题序列有利于学生有兴趣去发现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由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和探索,教师必须将一些相互关联的问题串起来作为素材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来一次尝试和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组织起来的问题必然带有较大的人为因素,但这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设计这些问题序列,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形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树立榜样。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序列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零散到完整,从具体运算到心理运算。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因式分解法可设计序列问题:

(1)ab=0,则a=?,b=?;(2)(x-2)(x-3)=0,则x=?;(3)2x2+10x=0,则x=?;(4)x2+5x+4=0,则x=?;(5)2x2+7x-4=0,则x=?;(6)(2x-3)2=2x-3,则x=?;(7)(3x+1)2-5(3x+1)=-4,则x=?。

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沉闷课堂的清新剂,是学术课堂的活力所在。数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解法是多样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它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和创新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如,学习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和弓形的面积时,可设计“把一个圆分为面积相等的四部分”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充分的想象与创造。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已成为数学教师努力的目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设计问题,并鼓励师生间进行对话,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

参考文献:

曹一鸣.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