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历史现象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充分历史感
2015-07-06郭荣聪
郭荣聪
现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已使用多年,各种版本也都历经几次修改,但因囿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限制,无论哪一版本,都只能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这与之前几十年各个时期历史教材按照时间、国别编排的体系完全不同,这种编写体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规律性的了解与掌握。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编写形式,决定了每一本教材、每一个专题、每一部分都只能专注于陈述史论,阐述所谓的历史规律,从而使教材内容严重缺乏史实,干燥乏味,说服力不强。这种论而说道有余,史料、史据缺失,不仅导致学生阅读理解困难,还使得整本教材了无生气,毫无趣味可言。这样的情况,与历史知识本应该血肉丰满,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历史事件精彩纷呈、大相径庭。
史论应该来源于历史真实的感悟,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应该得之于对历史现象、客观史实的解读与总结,这样的教材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如果整本教材只是不断地描写规律性认识、总结性评论,给人的感觉往往只是编写者在阐述自己的主观性认识,而不是客观性的结论。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没有好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纯粹就是说教,学生也难以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听、学也就没有了主动性。其结果就是学生既不愿意记,想记住也难记住,即使记住了也是别人的思想。例如,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高中教材讲述的关于20世纪上半时期的所有世界史知识中,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并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没有任何讲述,这对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和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对学生了解世界形势的几次变化和重要大国的实力消长演变造成了很大困难。再比如,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三个历史阶段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也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高中历史教材对于这三段历史时期中体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史实——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没有任何论述,在讲相关模块的知识时,都严格根据课程标准,仅仅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情况(如宋元时期),对于这些历史时期,缺少了民族关系和民族关系演变,学生在学习时又怎么能够把握每个历史阶段的全面特征呢?
作为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与教学实际的要求既然有这样的差距,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课堂上一定要适当补充和丰富必要的历史现象。同时借助这个过程,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把因模块化编写而人为割裂了的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让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完整性体验和整体性感悟。使用现行教材两轮多以来,我有了一些粗浅的感受。下面,就高中教师如何加强历史现象教学谈一些个人认识与体会,试提出一些原则步骤。
首先,教师在教学每一模块的每一专题前,都要研究、对比初高中相应的知识内容,做出对初中相关知识内容的取舍。初中教材内容基本以论述历史现象为主,教师先选取对分析和理解高中相应史论内容有益、能起作用的史实,之后,再根据高中新课标要求,针对每一部分内容的相关史论,思考已从初中教材选取的内容还需要讲清哪些背景、补充什么过程、丰满哪些人物和史实,才能恰好得出课标所要得出的结论。这里,多数教师常犯一个错误,不管是否需要,都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详解详细过程、结果、影响等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在一些新课标并无要求的教学内容上枉费了不少精力。
其次,教师课前准备时还需把高中各个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将三本必修教材一起翻开备课,把相关的知识拼接在一起,对三个必修部分的相应内容做有机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缺乏对古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了解,就无法理解罗马法(政治史)兴盛的原因,也无法理解罗马法的基本特点;不了解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思想文化史)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等等。因此,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这是由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一切社会革命(政治史),无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史)发展的结果;一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进步、创新,无不是对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任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都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教学时,将三部分历史现象综合考察,才能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课堂上,教师经过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确支持该结论的基本理论和史实依据,这样的课堂,才是史论结合的精彩呈现。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史论之间关系的一致性,不能互相矛盾。历史现象的运用和理论的分析认识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和统一的表述,避免简单地罗列史实或者空发议论。运用的史料既要能够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思维,还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要从史实中引出理论,引导学生对典型史实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综合,使学生懂得理论的来龙去脉。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方法上深入探索,实践中下大力气,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有效教学途径,才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倪梁康.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