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
2015-07-06饶彩
饶彩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课程,对于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确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概述出发,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设计的意义,研究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性问题的科学性设计原则和可行性设计对策。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性问题;设计原则;设计对策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被学生认为是枯燥难懂,又提不起学习兴趣的一门学科。新课改全面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行为发生了转变,课前准备不再是教课老师一人的闭门造车,而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创作、教学相长的艺术教学行为,也就是导学案的形成原因。导学性问题作为导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概述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自身的教学知识经验,编订的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新课改下,导学案逐步发展成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直推崇的“课堂三导——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导学案分为预习、新课探索、巩固练习和当堂检测三个阶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采用三阶段导学案,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检测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批阅情况,解决预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通常耗时5分钟;随后探索、讨论、解决新问题,所需时间大约是20分钟;接着检测、评价耗时10分钟;最后剩余10分钟,布置下节课导学案中的导学性问题。在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贯穿于整个导学教学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意识,顺利引导导学教学的开展,进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教学效益。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设计的意义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教学而言,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三个方面有重要意义。
1.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依据的原则是学生健康成长必须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全面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享受学习,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3)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借由问题的布置与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开启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质疑、求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研究三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发展趋势,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为重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2)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角色向引导者、教学研究者和建设者的方向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以问题的布置与引导代替传统的“教的灌输”,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3)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强化教师的教学研究,让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进行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准确定位和适当取舍,在问题的解答上进行科研知识的重新梳理和构造,在科研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能够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导学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进行初步掌握,初步适应社会规则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完善,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茁壮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包括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
1.设计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据一定的科学原则(包括适时原则、因人循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独立性原则)才能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导学性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依据适时原则把握教学时机,争取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教导学生,保障学生问题思维的流畅性和高效性。(2)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依据因人循序原则,即因材施教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结合学生的特定思维发展规律,
合理安排课堂上问题的布置与讲解进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接着,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注重反馈强化原则,留心观察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上的反应,注意学生的反馈评价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否。(3)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探索问题,最终实现知识上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2.设计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可行性设计对策,可以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以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三个方面进行设计。(1)作为导学性问题设计的首要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注重情境的生活性、价值性、多元性、系统性的四维结合。(2)作为导学性问题设计的实践环节,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有序性,提出的讨论问题要有探讨价值、延伸价值和现实价值,还要注重所提问题的差异性和普遍性。(3)作为导学性问题设计的讲解环节,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要注重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采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讨论方式,取得合作释疑和共同提高的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导学案的应用可以促成“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顺利转型,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艳.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方秀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林玉红.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提高导学案的实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2.
[4]张丹清.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扬州大学,201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