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历史德育渗透实践研究
2015-07-06张育宣
张育宣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最基础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通过教授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倾向,使学生在学习史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理念,使历史课与德育相互结合,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建设。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德育渗透 教师要想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历史学科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就必须做到将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吃透、吃准,并且与德育教学充分联系,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功的德育教学课。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深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文化素养深厚、历史知识更加丰富、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健全的新世纪合格公民。那么,教师如何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历史实践课程中呢?这是值得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思考并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简单论述。
一、调查研究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师讲课与学生考试一样,就像上战场,学生不仅是教师培养的对象,更是教师在“战场”上要攻克的难关,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之门就是教师要攀岩和占领的“阵地”。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授课当中,如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呢?简单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调查问卷法。主要通过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主观了解以及结合本册历史书中的历史内容设计问卷内容。调查问卷法是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其又存在着学生表达想法真实性差、不能及时反映学生思想现状等缺点。(2)除了问卷调查法之外,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还有课堂谈话法。在课下的交流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交流的内容也就更具有可信性,更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强大的事实支持。但是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却耗时巨大,可操作性不如问卷调查法强。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就要求对这两种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共同作用。
二、初中生思想水平学情分析以及中学历史德育渗透的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对收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我得出以下两方面的学情分析:(1)积极方面的学情分析。学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在回答问卷调查中,对“如果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上有侮辱中国人或者中国这个国家的言论,你会怎么办?”问题时,有99%的学生选择了“发表有力言论参与讨论,捍卫国家尊严”,只有1%的学生选择“看热闹,不参与”。通过这鲜明的数字对比,充分证明了大部分初中学生满怀爱国热情,对有损国家声誉的事情持有绝不姑息的态度。(2)消极方面的学情分析。问到对以后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公务员或者部门领导”等职业,几乎很少学生选择“工人或者农民”。在这一个问题上暴露出学生偏激的择业观。学生的这种择业倾向展现出学生对工人和农民职业的歧视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
三、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有着其天然的学科优势。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历史事件中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历史责任感。
1.在典型历史事件中渗透德育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也是由历史事件组成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激起学生的共鸣,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康发展的善良的美好的人。例如,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不怕苦难,持之以恒终获解放;南京大屠杀等国耻难忘,却又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大仁大爱。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暗示,暗示学生想法的对错,还要适当对课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增加补充课外一些其他的知识作为背景或者延伸,使学生心中形成全面的史实,对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刻,受到的德育启迪也就准确。
2.将历史教材内容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是真实发生在过去社会背景之中的事件,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社会背景等发生的显著变化,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其内涵,甚至还会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产生误解,失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根基。想要改变历史教学的这一尴尬处境,需要教师将历史教材内容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带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教科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体会历史故事,对历史事件理解得更深刻、更准确,还有助于学生在感染力强、具有亲切感的历史教科书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得天独厚的教学特点,与德育教学相结合,设计出对学生德育培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张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德育渗透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5(01).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