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是什么”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育人

2015-07-06王林凤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

王林凤

摘 要:张楚廷的《教育哲学》闪动着深邃的教育思想光芒,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读张先生的著作能使人强烈感受到丰厚的人文气息,“教育使人成为人,能够成为人”,是书中始终灌注的思想。书中以理性的批判艺术,敢于说真话的特点为教育者思考教育问题另辟了一条新路径。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但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教育哲学》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哲学,它用浅显的文字让读者去思考哲学命题,进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教育哲学;人文关怀;教育

一、《教育哲学》中“人”的根本特性

“人是什么”是教育也是教育者必须深思的话题,教育问“人是什么”才能从人成长的规律出发探索教育的规律,教育者问“人是什么”才能饱含育人成长之心,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什么”张楚廷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以理性的批判诠释出新的人的本质观。“人是什么”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诠释了人作为人是何其的尊贵,人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更不是何人、何事的附属品。张先生站在教育的角度否定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根本特性是社会性。他重新阐释了人的根本特性,人具有反身性,人具有自增性,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人所具有的反身性,使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反思自己的缺点,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所具有的自增性,使人能够接纳并吸收生活中有利于自己生活的经验,那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文明才能被人传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使人能够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美。张先生独特的人的本质观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育人提供的借鉴,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二、当前语文教师的根本使命

教育的根本使命指,教育者应该引领受教育者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其中伴随着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预期,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当教育者将受教育者从内心里内化为,你是一个人,你拥有不可估计的未来潜能,我应该尊重你,对你的成长抱有无限期许,教师才能从情意上改变自己,进而从自身特色、学生特色和自己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挥也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其中掺杂的是教师激情、学生灵性和课堂平等的互动。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在围墙内以“你讲我授”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需要心灵的碰撞,需要“你一言我一言”的交互,在碰撞和交互中生成对祖国语文的深刻感悟和热爱。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有人的参与,人有教师、有学生,也有语文课程内容所安排的课文主人公,现在的语文课本所安排的内容尽管呼吁人拥有美好的品质,但有些内容终究离现代的儿童生活过于遥远,要在教师、学生、课文主人公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需要教师以广阔的现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挖掘学生的真实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完成其根本使命

1.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

小学语文教师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他们既要让学生能够打好字词等基础,又要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先生的“人是什么”展现了人文的关怀,人是需要快乐的,但既定的目标,揠苗助长的手段不能给予一个生命快乐,让学生在反身性、自增性,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的基础上,走一条自由发展的路。新课改更加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人是什么”的人的根本特性,因为它更加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思想。语文是一种美,因为它浓缩了社区、社会甚至自然的美。美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去发现,强制的课堂不能让学生身心自由地去发现美。学生具有反身性,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查缺补漏地学习远比跟着大部队学习的效率更高。学生具有自增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而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自己走。按照美的规律建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地发展自己。

2.小学语文教师应构建有人、有规律、有美生成的课堂环境

语文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有人参与、有规律去探寻、有美要生成的课堂。“有人参与”指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需要更加注重的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建立在教师平等地关注每一个生命,课堂环境中没有师生歧视,教师没有在心里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地贴上了标签的基础上。“有规律探寻”指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一个探寻的世界,在课堂学习中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发现中构建学习的意义,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让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美生成”指的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总能去发现美的事物,美的品质,进而培养审美的心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强调了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语文这一工具,说话想说得漂亮,让人听着喜欢需要语文功底,生活中的各种广告想惹人注意也需要语文的功底,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对人精神生活的熏陶,语文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品位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更好地挖掘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赋予了语文教师建构有人、有规律、有美生成的课堂环境的良好基础,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才能有不同个性的人成为语文的活教材,生活中很多的规律留给学生探寻的空间,真、善、美的光环等着学生去发现。

学生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风雨的世界不会摧残他们,反而能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承认学生是能可持续发展的,是有潜在生命力的,才能让他们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哲学》始终强调学生潜力发展的无限可能,希望教育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自我觉醒,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语文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它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所以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能够站在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人,具有学生感的人的基础上,领悟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语文精神”,将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发扬光大,让语文走一条光明的大道。

参考文献:

[1]方娟.新课改后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有效转变[J].新课程学习,2011(08).

[2]王新蕾.乡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现象及其诱因初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09).

[3]郑少卿.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6).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