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与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15-07-06黄金平
黄金平
[摘 要]浦东开发开放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借助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实行“东西联动”、机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5-0033-03
浦东开发开放,在“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及“以东促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调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其产业结构调整演进
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一)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发展的数量,很多经济指标同新区初建时相比,都呈大幅增长,浦东已经成为上海区县经济的领头羊,是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只有60.24亿元,2013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6448.68亿元,23年间增长了107倍。在经济规模上,对上海市经济的影响力逐年增大,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由1990年的8.1%上升到2013年的29.9%。
(二)重点区域建设加快。2013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挂牌成立,标志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陆家嘴、金桥和张江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二次开发,完善配套设施,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项目。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截至2013年11月,累计引进持牌类金融机构695家,约占浦东金融机构数90%,金融从业人员17万,约占上海金融从业人员的70%。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1990年到“十五”期末,浦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1400多亿元,建设了以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上海信息港为核心的一批重大工程,以及越江交通、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东再投入150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覆盖整个区域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也大大提高了浦东郊区的市政、交通等设施的配套水平。浦东的园林绿化逐步形成了绿轴(世纪大道)、绿环(内外环线绿带)、绿网(东片生态林、孙桥生态农业)、绿片(世纪公园、陆家嘴中心绿地)的绿化格局,先后建成世纪、金桥、塘桥、紫薇、南浦、泾南、三林、花木等公园。截至2013年底,浦东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3166公顷,公共绿地615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4.0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11%。
(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社会事业也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期。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收入格局继续保持“两超一高”态势: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增速高于城镇。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5199元,是1990年初的15.6倍,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529万元,是1990年初的15倍。
(五)产业结构变化显著。浦东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产科技化、二产高级化、三产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一产科技化主要体现在浦东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一产产值并没有因为耕地减少而下降,反而因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浦东已基本形成了以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孙桥科技农业产业区、川沙新镇的川沙设施化农业生产示范区和紧靠长江出海口与浦东国际机场北侧的临空生态服务农业产业带。二产高级化主要体现在浦东制造业已经从以石油加工业、钢铁工业、船舶工业等传统制造业升级为以“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从以“三来一补”为主要产业发展业态升级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业态,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构成浦东现代制造业的主流产业。2013年,浦东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2509.3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1.6%。三产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浦东外资金融机构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物流货运国际运输量等指标方面。2007年浦东第三产业产值历史上第一次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超过50%,2013年又上升到64.4%。
二、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全市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借助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实行“东西联动”、机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成为推动上海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一)提高吸引外资水平。浦东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水平不断提高。至2013年底,到浦东投资的国家(地区)总数达到123个,累计设立外资项目2.16万个,累计合同外资775.69亿美元,累计实到资金531.78亿美元(未包含2009年7月之前原南汇数据)。浦东已经成为内地总部最集中、辐射面最广、服务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通用电气、诺华为代表的研发中心,以英迈、宜家等为代表的贸易中心,以小松、富士胶片为代表的结算中心,以IBM、百度等为代表的集成服务中心,以通用汽车、巴斯夫为代表的营运中心等纷纷落户浦东。截至2013年,浦东已集聚了21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约占全市总量的一半,其中超过1/4的总部机构具备亚太区管理功能。《财富》500强中已有308家落户浦东,投资项目1000多个,合同外资324亿美元。在对外商投资成功率的调查中,浦东位居全国首位,达到68.3%,不仅高于上海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更远超全国平均30%的成功率。通过引进外资、与外商资本嫁接,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浦东开发开放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推动功能拓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先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为全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逐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特别是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股指期货等交易新品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取得突破,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规模能级明显提升,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推进航运经纪、船舶交易、航运金融等航运服务业建设,打造国际邮轮母港,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深化“部市合作”机制,设立上海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推动“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支持开展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贸易便利化试点。依托“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后出台、实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扶持政策。2013年,上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34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2%,比上年提高1.8%。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调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发布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以及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一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并购重组、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endprint
(三)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要再造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按照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在106平方公里的内环线以内及内环线周边地区,除适当保留一部分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以外,把大部分工业企业从这一区域迁出,以提高市区生活空间的安全舒适度和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内外环线之间地区,以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和配套工业为主;外环线以外地区,主要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集中开发漕河泾、闵行和漕泾开发区以及9个市级工业区,在空间上为上海工业新一轮发展创造条件。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信息、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其中浦东新区的内环线部分区域也在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划布局范围之内,如陆家嘴的金融贸易区建设、竹园商贸区建设等。另一方面,浦东作为上海工业区规划建设中的龙头地区,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要求。
(四)推动企业改革创新。浦东开发开放使得上海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社会条件。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赋予浦东为全国深化改革攻坚探路的新使命。浦东综改坚持“浦东能突破、上海能推广、全国能借鉴”,围绕简政放权提升效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等,先后实施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200多项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上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从而带动上海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龙头”作用推动
上海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一)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2014年1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由原先的28.78平方公里扩至120.72平方公里。根据国家部署,要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制定负面清单,推出新一批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举措。要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加快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要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联动,推动实施新一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辐射范围,加快将各项成熟的改革创新经验向全市复制推广。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加快研究制定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制定实施本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杨浦、徐汇、紫竹、临港等重点区域,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集聚区和特色基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承担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等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一代核电等重大创新工程。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向全市域覆盖,加快宽带城市升级提速,促进交通、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智能应用推广,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示范应用。
(三)加强东西产业互动,处理好浦东开发开放与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浦东是上海实施产业政策调整的载体之一,上海成功的产业调整则是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依托。浦东要结合全球经济的新趋势、上海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浦东自身的产业基础,制定中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发挥“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战略新兴产业主导区、国家改革示范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形成提升上海产业结构的“龙头”优势,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从上海的产业结构发展看,重要的是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方向上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以浦东新区为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区,形成与其他区县相互配合的梯级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平致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