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是权利,生或不生是选择
2015-07-06
“全面二孩”终于放开了,能多生一个孩子,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老龄化问题有望得到缓解,独生子女也不再孤单。但还权于民后,最热议的却是要不要生的问题。
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一道“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正式宣告了独生子女时代的终结。
“单独二孩”政策刚推行两年,就又进行人口调整,据说是因“单独二孩”不奏效。卫计委原来预估的1100万对单独夫妇,到了今年8月,却只有6%提出再生育的申请。如此不给力的节奏,怎能缓解中国愈发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而“非独夫妇”可是“单独夫妇”的9倍。国家统计局满怀信心地算了算,大概有30%以上的被调查者愿意生育二孩。想生的理由大致相同:“独生子女太孤独,我们小时候至少还有堂表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连亲戚都快没了。”“两个孩子一起长大,能避免生出公主病、少爷病。”“天灾人祸太难说,万一自己成了失独父母呢。”
但在美好愿景来临前,“冷水”也毫不留情地泼了过来。一些社会现实与客观数据宣告,“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并不会如预期中那样乐观 。
一、女性家庭与社会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在中国家庭,再生一个的意义对男性来说是多挣奶粉钱,下班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对女性而言,除了考虑奶粉钱,还要冲奶粉喂奶。带孩子、家庭教育、做家务,一个孩子,就能让女性耗上个人的全部精力,何况两个;而那些迫于长辈压力生不生不由自己做主的女性,还要承受不生会滋生家庭矛盾,生又委屈自己的双重压力。我国婚姻法,却又无法回馈女性在婚姻中的“隐形”付出。
休产假,还会让女性的工作失去连贯性,事业发展受到影响。而“全面二孩”只是批准大家可以多生一个,并不意味着会出台相关的福利政策加以鼓励与支持。这样,企业在聘用女性员工时,就会多了生育二孩的担忧,女性的职场生存也就更加艰难。
二、经济压力
另一个影响生育二孩的因素就是“钱”。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压力大、抚养成本高”占50%。
《经济学人》杂志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中国,从孩子出生到年满18周岁之前,一对夫妇平均每年要在孩子身上花费2.25万元,奶粉、尿布、就医、教育……林林总总的开支能占到平均每个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三还要多。
三、年龄结构失衡与生育障碍
数量庞大的“非独夫妇”还将面临一个能不能生的问题。
从年龄结构分析来看,“非独夫妇”的年龄结构多集中在35~45岁之间, 在医学上,这可是一个可怕的年龄结构。超过35岁的孕妇,就会被划入高危孕产妇的行列。35岁女性的生育能力只有25岁女性的一半,而40岁时又只有35岁时的一半。如此看来,等这批高龄女性准备怀孕时,首先面临的,可能就是不孕不育及孕期胎儿的危险。
四、生活观念的改变导致生育意愿降低
生养孩子付出如此之大,还会让现代都市夫妇顾虑生活品质的下降。时间、精力、金钱、事业,随便拿出一项耗在孩子身上,都会影响自我追求。
这与自不自私无关,因为生育孩子的意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也可以是完成一次当爸妈的人生体验。有一次体验后,再来一次就显得多余了。
五、家庭结构变化
“421”式家庭结构将变成“422”式,这可苦了中间一代人,上有四老,下有两小,好不容易奋斗到65岁退休,还要再幫两个孩子带四个孙子,想想都笑了。
六、子女难以接受高年龄差弟弟妹妹
等你不差钱了,身体也还行,愿意再生一个时,你的孩子却不见得会同意。
已经有一个孩子的40岁以上的“非独夫妇”,孩子的年龄至少也都成年。再生一个比老大小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的弟弟妹妹,老大该怎么接受:一是他将失去全家专宠;二是弟弟或妹妹年幼,父母年迈后,他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抚养责任;三是未经历一起玩耍一起成长的手足情,情感上也不易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