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下,出版大有可为
2015-07-06黎金飞
黎金飞
四季更迭,寒来暑往,出版也像年轮一样,圈点着我的生命。纵观整个2014年,数字浪潮持续汹涌之势,给人诸多触动和思考。以下试就新形势下的出版,略谈管见,求诸同道。
近年来,传统纸媒遭受数字浪潮的重大冲击,市场萎缩、业绩下滑、人才流失、报刊停办等负面消息不断传来。2014年12月,封新城卸任《新周刊》执行主编之位,极具象征意义,印证了时代的嬗变。纸媒的危机,给以纸质出版为重心的传统出版业也笼罩了一层厚厚的阴云,出版业也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而依本人愚见,出版业不但能以立足,甚至大有可为,开辟新的领地。
先说纸质出版。如今,人们在阅读之外享有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在纸书之外获得更多出版的机遇,原有的读者资源及出版空间受到分化、挤占。然而,在这个节奏加快的世界,人们对个人生活品位、生命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出版物,尤其是纸质出版物以其不可替代的物质形态、可见可嗅可感的温情材料、足以分享传阅的能量聚合力、附着内容之上的装帧设计、值得搜集珍藏题签的版本、容易凝结承载情感记忆等的优越性,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了更为生动、更多互动、更有温度的可能。因而,在海量的信息碎片、巨大的数字垃圾、盲目无序的竞争、低俗恶搞的乱象、“众神狂欢”的饜足之后,纸质出版将以优雅的姿势实现“逆淘汰”,并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质的提升。
再谈数字出版的机遇。数字出版物以其低廉的成本、海量的存储、便捷的传输携带、交互式的多媒体在线体验、精准的检索定位等优势,为读者检索资料、了解讯息、获取资源、拥抱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体验。同时,数字出版也在节能减排、文化保存与传播、国际交流方面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因而,数字出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外,我们当前的出版领域还存在大量的“盲区”,倘若深入研究这宝贵的未及之地,或许能发现另一片天空。窃以为,我们的出版盲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需求盲区——人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重视带来出版的需求、海量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输出需求等;第二,服务盲区——数码快印、3D打印、私人订制等为出版服务提供新的视角;第三,历史盲区——只要人类继续向前发展,就有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和历史的盲区,等待开垦;第四,文化盲区——有数不尽的小语种、次文化、原生态的文化宝库未经发现;第五,资源盲区——对原有资源的利用、文化品牌的认识、出版资金的运作、筹资方式的试验、商业模式的探索、周边产品的开发都有较大的空间。
综上,潮涨潮落,出版前途无量;务虚务实,务求顺势而为。不论世界如何天翻地覆,出版改变的只是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变的是出版本身的使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