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这样开“两会”

2015-07-06詹妮

华声 2015年5期
关键词:百官两会君主

詹妮

与历代的集议制度一样,元代开集体大会的出席人员也会根据会议的具体主题有所调整,范围有大有小,有时一些品秩不高,甚至不入官品的人也能参加会议——这可能跟蒙古人不拘小节的气质有关吧。

2015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如果在古代,关于国家决策的会议应该叫什么?怎么开呢?

古代开会不叫“开会”,而叫“朝会”和“集议”。不过,今天给大家讲的,是集议。集议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就政治、军事、经济、政法、礼仪等重大事情,命令有关臣僚,集中都堂,共同讨论,作出决定的礼制和政制。与日常朝会不同,皇帝一般不参与集议的讨论,而是由丞相等主持,相关官员商议;此外,官员们讨论的结果不是最终决定,而是君主做最终决策时的一份参考材料,所以,会也很有可能白开。

中国人早在上古时就知道,一个人的意见靠不住,需要取谋于众。一直为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就提倡集体讨论,《尚书·洪范》中就有“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也就是说,即使做占卜,也要多人进行,最后少数服从多数。这种主张,也在秦朝得以采用。

秦朝小规模会议居多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很多制度都是在秦朝基础上批判继承的。秦人开会还处于“廷议”阶段,基本就是君王面前,有事说事,没有要求定期召开会议,更没有形成制度。上尊号以及罢侯置守、焚书禁学都是大臣廷议的产物。从有秦一国算起,其开会方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君臣共同商议,这种情况一般由君主亲自主持,因国有大事难以解决,故集君臣而谋。如“四国(楚、赵、吴、燕)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殽之役时,晋人即归秦师,秦大夫及左右议于秦王前。对于秦是否将汉中与楚一事,张仪与甘茂二人在秦惠王前表现不同的看法。

二是国家有紧急的情况时,王召人而与之议,这种情况一般是与王关系密切且王比较信任的人方可参与其中。如秦惠文王与张仪议关于陈轸,后又召陈轸而与之议。韩上党守将欲以城给秦昭王,昭王召赵胜、赵禹而与之谋。三国(齐、韩、魏)攻秦,入函谷,秦王召问楼缓,又召公子驰而问。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秦惠王患之,于是召张仪而与之议。

三是朝廷一时无主的情况下,由大臣们自己发起的集议。这种情况一般少有出现,它是大臣把政,皇权衰微的一种体现。如秦末年有“阎乐杀二世后,归报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而谋立公子婴”。

汉朝确立“集议”制度

“集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晃错传》。《汉书》同传作“杂议”。《匈奴传》作“庭议”。《史記·魏其侯传》又作“朝议”。措词不同,但实质都差不多。两汉魏晋以来,依所议内容、范围、场所以及历史阶段的不同,集议可分为廷议、朝议、中外朝议、二府议、三府议以及尚书八座、门下议、有司议和专题性会议等类型。

汉朝刚建立是,沿袭了秦朝廷议制度,史书记载为“廷争”或者“廷辩”。汉武帝以后,则发展为中、外朝议。朝议是汉集议制度中最主要的类型,也就是群臣朝见君主时商议国家大事的例行会议。古装剧里的定期上朝,是从西汉孝宣帝开始的,他定下了五日一听事的制度,从此朝议变得相对稳定。

汉朝开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分了内外,出现了一种国家机密级别的会议。汉武帝时,朝议分为中朝和外朝。中朝,又称内朝,皇帝常将重大机密问题交由身边的重臣——中朝官讨论。中朝官一般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汉武帝十分喜欢一位名叫严助的人,就把他提拔为中大夫,后来让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等也入中朝。同时,还有国家元老重臣引入禁中与中朝官一同商议。

于是,我们把皇帝身边的近臣以及皇帝指定入省中的腹心之臣范围内的集议概称为中朝议。中朝议在省中诸殿进行,一般属朝廷机密,参议官员如果泄漏,是要严加查办的。

与中朝相对的是外朝,又叫外廷。《汉书·司马迁传》记载:“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外朝议的官员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官员,上至三公,下至六百石的议郎、谏大夫、博士。列席会议者还有中朝官员以及特邀人士,如:待诏、学者、致仕大臣等。

外朝议的主持者一般是丞相、御史大夫。如果一场会议特别重要,为了显示严肃性,皇帝偶尔也会亲临廷中裁决或主持。比如汉武帝曾主持廷议讨论与匈奴和战问题。

少数民族开会,浓浓的草原风情

忽里台,蒙语,又译作大朝会,曾是大蒙古国时期(1206-1259年)议决国家大事的最高形式。参加忽里台的人员多是蒙古贵族,包括后妃、宗王、亲戚、大臣、将帅、百执事及四方朝附者,讨论的话题主要有推选大汗、出征外国、发布法令、向诸王和功臣分封领地与臣民等事物。

1229年的忽里台上,窝阔台被立为大汗,蒙哥在1257年的忽里台上宣布伐宋。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在开平城召开忽里台,宣布即大汗位,开始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建立政府机构,同时保留了大蒙古国时期的忽里台,并为后代皇帝继承。

但是,此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改为“堂议”制度,即燕京行中书省和中书省的省内议事。据王恽《中堂事记》,参加堂议的主要是各位相臣,忽必烈郊祀之前常常会关照他们认真议事,“凡内外之务,比还,悉裁定以闻”。议事时诸相“圆坐都省”,议定结果向皇帝奏报,皇帝批准实施,向全国颁诏执行。议事范围则有选官、民政、钞法、军事、立制、省规等军国大政。

但是,不管是忽里台,还是堂议,都有其局限,因此,“百官集议”一度成为中央决策系统中的最高层次。百官集议一般在中书省都堂举行,由宰相主持。当国家遇有重大和复杂的军国政务时,君主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指示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主要官员进行讨论,议论所提方案和群臣意见上奏君主,供君主参考。大多数问题经过一次这样的会议就能决定下来,但有些问题就需要反复辩论,也叫“廷辩”,多次会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决定方案。

到了元代中后期,由于中书省权力膨胀,百官集议式微,逐渐流于形式。从武宗朝起,百官集议的采用频率明显减少,元代中期,皇帝基本仍保持朝廷的最终决策权,百官集议基本也就说说典礼、弭灾之类的东西,即使这样,皇帝也有可能否决。比如1324年,皇帝因为灾异召集百官开会讨论,留守大都的院、台、翰林、集贤等机构官员开会讨论后,奔赴上都向皇帝上奏了洋洋数千言的报告,结果皇帝就回复两个字:“不从。”

与历代的集议制度一样,元代开集体大会的出席人员也会根据会议的具体主题有所调整,范围有大有小,有时一些品秩不高,甚至不入官品的人也能参加会议——这可能跟蒙古人不拘小节的气质有关吧。

猜你喜欢

百官两会君主
青菜豆腐到火锅, 就是皇子之间的距离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细节
会感恩的小狗
热火朝天迎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