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基点的高中生物课堂流程优选
2015-07-06刘宜红
刘宜红
摘 要: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学不好高中生物的学生多是沿袭了死记硬背的错误学习方法,造成他们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知识运用能力欠缺,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代之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教学实践优选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综合能力;知识脉络
对比以初步认知自然世界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为主的初中生物来说,高中生物逐渐深入到生物的微观领域及生命过程探索,这就让许多学生感到抽象,学习吃力。实际上许多一线生物教师也没能及时矫正学生沿袭初中生物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未能及时站在以探索和体验的认知方式展开教学。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站在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概括和实践体验来完善认知,提升能力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联络散漫知识,构建知识脉络
知识完善的过程其实是由知识点联系成知识脉络的过程。学习伊始我们认知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生成立体思维,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相关知识时,我们不但要逐步介绍教材内的知识,还要抓住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化的讲解,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显微镜观察对细胞进行全面的形象认知。为了强化学生印象,连贯知识脉络,我们还要让学生对比认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这样一来,我们就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切入点,以点带线,打通知识脉络,最终经过拓展和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从不同角度扩展知识面。
实际上许多学生生物知识掌握不牢,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将散漫的知识点贯串成知识脉络,所以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沿袭初中生物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方式,要能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知识脉络,这样才能旁征博引,延伸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二、通过典型试题,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生物的理科性凸显了出来,于是许多老师就动了题海战术的主意,其实题海战术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取有效信息,自我摸索出对应知识点的题型应用模型。认知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整合各个知识点,以典型试题的方式来帮学生建立健全各个知识点的解题模型。比如,我们在教学“分子与细胞”以及“细胞的生活环境”等知识点后,为了引导学生彻底掌握细胞的生理特征,笔者就摒弃了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设置如下典型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全面体验知识生成和运用:通过网络资料展示1L水和1L0.96%的盐水对于A、B两组男性尿液产生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这个材料进行思考:参照尿液状况联系新学的生物知识,分析一下哪一组是用过盐水的呢?说一说为什么?如此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生长点、重点练、专项练,有效提升综合探索和实践运用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对比性练习来强化学生认知,避免知识混淆。高中生物中许多知识和概念容易发生混淆,为了引导学生走出知识误区,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试题的形式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升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题:根据习题材料,让大家了解“多莉”是怎样克隆的,接着提出对比性问题引导大家分析:“多莉”有三个母亲,母亲A、B、C分别给了它什么?将“融合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应提供哪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多莉”的长相最像B羊,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克隆技术为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请合理展开畅想。
这样通过联系对比将常见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并建立实践运用模型,便于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及时排除信息干扰,抓住重点展开有效解决和处理,有效提升学生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贯通其他学科,提升综合能力
近些年各科知识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高考知识点也倾向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就不能只满足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脉络联系,我们要能及时引导学生能旁征博引,贯通相关学科进行问题分析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将来知识运用中遇到综合性问题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笔者在生物课堂上就常常抓住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切入点进行问题延伸和拓展,设置容易贯通学科之间的问题鼓励学生开放思路,融合多学科知识来会诊。例如,在学习细胞周期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高一物理知识中的振动周期概念与细胞周期进行类比,振动周期是指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可以将其演化为一个连续做简谐振动的物体,从一次全振动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全振动完成时为止。而细胞周期是指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细胞分裂时间和细胞总数计算则要借助数学等比数列求和知识。再如,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
总的来说,各科都不是独立的,许多生活中的生物现象都需要综合知识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综合性的课题来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与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的整个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有效实现知识融合和迁移,形成能力。
四、借助媒体设备,实现形象转化
高中教材所学习的生物现象对于远离大自然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微观生物规律更是抽象难懂。囿于课堂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随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更无法让每一个生物现象都在实验室里观察,所以许多生物知识学生没有形象的认识,无法及时转化成实践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就有效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材料对抽象和微观的生物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立体呈现。比如,在教学细胞知识时,我们凭借想象无法认知细胞的形象,即便是通过显微镜也不能观察透彻,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模拟,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生理功能等。由此可见,教学要能与时俱进,能巧妙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抽象知识的形象展现,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以形象认知的方式获取知识,发散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境界。
五、结合生活现象,鼓励自主探索
常言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生物现象都可以结合高中生物知识进行解释。反过来,我们可以借助大家熟悉的生物现象来鼓励他们探索生物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通常学习完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与生活结合紧密的生物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切实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迁移过程。例如,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教师可以提前4~5天请两三名学生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这个案例说明,探究性学习可以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对如何以能力为目标展开生物教学的分析与探索。概括地讲,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要想提升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方案适时引导他们去体验和实践知识生成,这样才能夯实基础生成知识脉络,才能及时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J].考试周刊,2014(15).
[2]江松青.浅谈构建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1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