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2015-07-06汤忠良
汤忠良
“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其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参与而获得的感性知识。间接经验是人凭借书本等各种文字记载所获得的知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直接经验为间接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撑和生长点,而间接经验又为直接经验提供事实和价值的解释。
以往学生的学习都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因为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产生对学生来说不可能再次亲身参与,唯有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如果片面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而忽视了直接经验的感知,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会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愈走愈远。
因而,近年来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正致力于对这种片面化进行校正,努力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把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引向生活世界,引向具体的生活实践领域,完善个体发展和创新能力,力求摆脱教师“死教书”“教死书”和学生“读死书”的局面。
新课程针对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虑了几个方面的因素:
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尽管新课程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中小学课程现实的问题,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非常重视国际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国家、地方与学校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扩大学校课程的自主权等等。
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有四方面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师,他们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满打满算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基础教育相对划分为三个学段: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框架内,按照不同阶段的教育功能定位,从内容到结构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在课程规划上又采用统筹规划与分段设计结合,这有利于各学段之间的课程更好的衔接。
人的间接经验的获得是基于直接经验的生成而获得的,是从无数的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中获得的。我国课程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
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间接经验是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文明成果的最基本的经验来源,因而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个基本来源。掌握间接经验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发展的认识前提,体现了学生素质发展中共性的一面。与个体活动紧密联系的直接经验则集中体现了学生素质发展中个性的一面。素质结构的个性特色只能在个性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个人直接经验的获得与积累才得以形成。
派纳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生活经验”,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能在独立个体的领域中找寻”。高夫指出,教育实践应恢复知觉作为知识来源的意义,我们应该靠自己的知觉系统来探索,而不是投入社会知识的“稻草课”里埋头研究。直接经验的高扬重新恢复了人的兴趣、直觉、情感、体验等在搜寻世界中的合法身份和目的性价值,使得机械化、刻板化的人的生命活动开始“返魅”,“返魅”后的求知活动充满生命的激情和心灵的感悟。同时应当指出,高扬学生的直接经验并不意味着间接经验的退避,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把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对立,它一方面尊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价值,另一方面寻求间接经验的个人意义,使之共同构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由于直接经验总是具体和历史的,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还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教材,它要向学生个体的、完整的生活经验开放。
总之,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改革,必然是学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现在和今后如何改进教学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以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仍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争论激烈的、尚在探讨中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