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巧玲:食品卫生界的“闯入者”

2015-07-06阎小青

华声 2015年7期
关键词:月牙清华食品

阎小青

“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的食品。”

刚入清华时的一堂商业伦理课上,陈巧玲被这句话打动。

她希望有一天,这句话成为现实。

几个月前,陈巧玲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清华女生。如今,她被外界誉为食品安全界的先驱者。

今年两会前,陈巧玲和她的团队自费十几万元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事件篇》,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再次关注。

未来,陈巧玲们还将继续出版《大米篇》、《生态有机篇》、《食用油篇》等等。这个即将毕业的清华经管学院研究生,放弃了金融街投行的光鲜工作,继续“死磕”食品安全问题:“我就是要揭露一些食品安全的真相。”

从门外汉到半个专家

在食品安全调研网站“月牙多”上,《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事件篇》(下称《档案》)的电子版是免费公开的。网站主创者、清华经管学院女生陈巧玲说,“月牙多”上的电子档案将永久免费开放。她的第一个目标是:《档案》中呈现的内容能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点点敬畏之心”。

从污土之殇到纸水浇田,从保鲜防腐肮脏八法到病死猪肉,从食品造假到酱油精,从粪便调味的臭豆腐到沥青拔毛带来的畜禽肉污染……《档案》中呈现的是一个接近“无食可吃”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并非虚构。

花了两年时间,陈巧玲和二十几个团队成员搜集了过去二十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和学术报告,再根据整理出的各类问题,走访全国各地的农场、食品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进行核实。实地走访时,陈巧玲用的都是“笨办法”——为了验证木耳造假的报道,她将超市中的木耳全闻一遍,因为“硫酸镁、硫酸铜的味道,很容易闻得出来”。

常年在超市走访,陈巧玲知道了许多食品方面的细节。比如羊肉片的真实商品名应该是“羊肉片风味速冻调味肉制品”,通过和小吃店老板侃大山,她证实了“罂粟”被生产者偷梁换柱成了“樱栗”……

渐渐地,主修经济的陈巧玲从门外汉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半个专家。现在,她能说出各种添加剂的成分和危害性。陈巧玲不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像做侦探一样,太有意思了。”

在陈巧玲眼中,这就是她们做《档案》的意义所在,“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花两年时间搞明白这些事情,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在19世纪的美国,食品安全问题同样泛滥猖獗,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父哈维·韦利完成了一系列报告,详细描述了食品造假的各种手段。那份报告曾经引发美国民众关注,从而促进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我想,在中国也需要有人做同样的事。”说到这里,陈巧玲笑了起来——自从《档案》出版,她已对太多人说起这段故事,一遍又一遍解释初衷——如今,她和小伙伴们已经成为食品卫生界的“闯入者”。

从金融街到“月牙多”

正式出版前,《档案》便已受到各界关注,首次印刷的200本《档案》很快就被分光,连作者陈巧玲手里也只剩下一本,封面已被翻得有些显旧。“根本没想到这本书能这么受欢迎。”一如三年前,陈巧玲没想过结缘食品安全界,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2年,清华101周年校庆活动上,陈巧玲遇到了一起创办“月牙多”的伙伴陈洪榕。陈洪榕问她“将来想做什么”?陈巧玲的回答简单直接,“找一份好工作,买房买车”。

对那时的陈巧玲而言,物质上的追求的确超越了一切——在清华经管学院读研期间,她已经在北京金融街找到了一份做投资的工作,那时的陈巧玲觉得,自己生活得既体面又富有挑战性。

没想到的是,她的回答遭到了校友的奚落。陈洪榕的回答刺激到了这个好强的女生:“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该有点别的追求。”随后,二人的话题转到陈巧玲家乡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她聊起了食品安全,说起自己刚刚接触到了商业伦理课,也提出了食品安全调研的雏形。那时的陈巧玲从未接触过营养学,也不懂食品安全科学原理。她甚至不知道怎样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然而,为了全身心投入这份理想和追求,陈巧玲辞去了那份体面多金的工作,还将此前的积蓄全部投入调研,从此踏上了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之路。

作为半个门外汉,陈巧玲和陈洪榕成立了“月牙多”食品安全调研中心,“我们决定,先熟悉一下这个行业”。

从那以后,清华经管院图书馆时常出现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生身影。早上8点开馆时,陈巧玲会准时出现,从双肩包中掏出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录入电脑,一直坐到晚上10点图书馆闭馆时。

为了更快进入“食品安全界”,她去拜访了“中国第一农民”安金磊,一有时间就和有机产品打假英雄孙德玮探讨,平时一出门就和身边的人聊食品问题。“食品行业是中国涉及面最广的行业”,陈巧玲感叹说,每次坐火车时,都能遇到在讨论食品安全的人。

“月牙多”的可能性

《档案》的走红让很多食品安全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注意到了陈巧玲的存在。

“有些人找我要书,有些人会提意见,还有人要加入我们的团队”。陈巧玲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变化。食品从业者的加入,可以解决陈巧玲此前最大的担忧:对食品问题认识的“不专业”——在编写《档案》前,陈巧玲对食品的认知完全来源于二十多年的生活经验。

出生在山东农村的陈巧玲,看着父母种了大半辈子的田,知道除草剂是怎么被农民接受的,也时常感慨家门前小河里的蝌蚪消失不见……但陈巧玲相信,“无食可吃”的世界并非绝望的,她在档案的后记中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的食品。” 刚入清华时的一堂商业伦理课上,陈巧玲被这句话打动。她希望有一天,这句话成为现实。

今年夏天,陈巧玲面临着硕士毕业。然而,她却并没有急着再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她更希望月牙多能够做成事业,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除了完成《档案》的其他篇章,陈巧玲正在考虑制定一套更容易执行的“月牙多食品安全标准”。

“以炸油条的油为例,在国家标准里,只规定了有害物质的含量标准,但执行过程中根本不可能要求一个早点铺每天去化验油的成分。” 陈巧玲说,与《档案》引发社会关注相比,她更希望看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月牙多的标准就是告诉商家:炸了多少斤的面粉,你就必须换油了。”

陈巧玲和她的团队目前无法评估月牙多标准能否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存,但至少是一种可能性。“《档案》起到的作用是‘惩恶,要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扬善”。在调研过程中,陈巧玲听到不少小商贩甚至食品企业抱怨:老老实实做产品却不能获得良好的回报。“我是学经济的。我觉得,只要渠道打通,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陈巧玲很少向别人提起,她在清华的创業项目中还有一个连锁云店项目,旨在为安全食品渠道提供解决方案,希望做成中国第一家真正的食品类O2O。

采访中,陈巧玲没有向记者提到这个项目。在记者电话核实时,她才笑着承认这个尚未成型的创业项目。但具体的信息,这个行动派女生不愿透露太多,“还是多做少说,等到成型才好说”。

猜你喜欢

月牙清华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我和月牙拉钩钩
月牙湾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弯月牙
造月牙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