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导师制对高校“双班主任制”的启示与思考
2015-07-06张路杨
张路杨
摘要:国外导师制的学生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培养和“双班主任制”(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要求我们形成辅导员和双班主任三管齐下的育人格局和育人体系,提升育人实效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国外导师制;高校;双班主任;启示
一、导师制的缘起
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答法教学模式可以看做是导师制的最初形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起源于15世纪,最早由牛津大学的新学院院长威廉·威克姆创立。起初仅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后来将其推广于本科生的培养。其主要模式便是学生从入学开始学院为他们每个人指定的一位导师(Tutor)。每周学生至少接受导师一次辅导(Tutorial),导师通过和学生对话、研讨和答辩的的形式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学业计划、学业目标等。导师制的实施为牛津大学培养出了大量领袖、无数精英和学术人才,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牛津的辉煌源于导师制的创立。导师制由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得以保留,地位得以巩固。随后,美国的美国很多研究性大学诸如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院校和其他国家的学校也开始效仿和实施导师制。比如,哈佛大学将导师制与课程体系的实施紧密联结起来,同时,将导师安排在学生宿舍里,和学生一起生活,便于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好的做好指导和研讨,而且不同年级侧重点不同,注重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发挥“导”的作用。麻省理工学院不仅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位导师,还会配备一名高年级学生担任导师的助理。它的导师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与学分制相结合,导师需在学生的选课、学业生涯规划、研究方向、职业定位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决策,若学生对导师的水平和能力不满意则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更换。可见,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导”;二是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平等和和谐;三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力,即,“以人为本”;四是注重学术自由和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五是注重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国外“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实行的辅导员管理制,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单一的辅导员制不足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建议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和班主任助理(简称双班主任)三管齐下的育人格局,提升育人实效和育人质量。
二、“双班主任制”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境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实施“双班主任制”的工作模式成为了高校构建“大德育”格局的有效途径。而且,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以及2005年提出的“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要求为高校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克服辅导员制的不足,扩大育人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性的管理服务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他们往往负责几个专业或年级,人数相对较多,大约300人左右,工作量大,在育人时效性上难以保证。因此,引入“双班主任制”将一方面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发挥班主任在专业指导、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也发挥学生助理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一模式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益于实现育人合力最大化。
(三)开展互动式教育、朋辈教育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大多采用上大课的模式,一个专业老师给上百人进行“灌输式”的授课,老师上完课就走,和学生很难有更深层次的交流,这势必造成师生间不熟悉,课堂授课效果不一定好,无法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关系,而“双班主任制”的实施让班主任走进学生、走进寝室、走进课堂,这样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关切增多,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朋辈关系,增进师生友谊,这种工作模式将有助于班主任开展互动式教育,助理班主任大多是先从优秀学生中产生,他们本身生活在学生中,更加清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让他们辅助班主任工作,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
三、“双班主任制”的构建和实施
(一)制定“双班主任”选聘任用制度
在制度上,要从思想、道德、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建立“双班主任”选聘和任用制度体系。既要选择一些年轻、有活力、有水平的教师,也要将一些教授、硕博士生导师、领导、退休老教师等也纳入班主任的队伍中,同时从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入党积极分子中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协助他们工作。这样一方面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能力、新老结合的“双班主任”队伍,另一方面还能形成“大德育”育人格局。
(二)明晰“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明晰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是“双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他们在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班风学风建设、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负有职责。但目前我国实施的是辅导员制,所以,应该明晰“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避免出现工作重叠、职责不分、相互扯皮的现象。从工作的内容、职责和侧重点上,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团及志愿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安全稳定、勤工助学和助学货款、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工作等,负责和学校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组织部、学院等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桥梁”与“纽带”,完成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双班主任”则主要侧重于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科研创新的指导、班级学风建设、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生活关怀、奖助学金评定等。当然,“双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做到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分工不分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实现育人合力最大化。
(三)完善“双班主任”工作的激励机制
为激发“双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激情和动力,发挥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育人优势,取得工作成效,必须加大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力度,其中,物质激励是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首先,要加强“双班主任”的物质奖励力度。班主任工作繁杂,经常需要和学生就行沟通交流,学校或学院应该给他们适量的津贴和补助用于他们的交通费和通讯费,同时要对优秀班主任给予办公场所的提供、奖金的发放等物质层面的奖励,助理班主任大多是学生,没有经济来源,除了做好自身的学习外还有负责班主任的助理,做好学生工作,对他们进行物质激励,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求学经济压力和增强工作上进的热情。其次,要加大“双班主任”的精神激励力度。在班主任中要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挖掘典型事迹和树立榜样,对表现优秀、工作业绩突出的班主任,一定要在评先评优、职务和职称的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大力宣传和弘扬他们的精神、经验和做法。此外,对工作优秀的班主任,可以适当减少教学任务量和科研工作压力,可以将他们的学生工作的工作量折合成一定的课时量,减少一些教学任务,他们便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去,这种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对表现优秀的助理班主任,要在班干部的选拔和任命、综合测评和奖助学金的评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的发展等方面给予照顾。
(四)加强“双班主任”工作的培训机制
班主任大多是任课教师,他们往往没有学生工作经历,助理班主任本身就是学生,他们都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对“双班主任”进行系统培训是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措施。首先,一是建立校院两级培训体系,制定“双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内容和工作要求,细化和明确“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范围和职责,并对他们进行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系统业务培训。二是安排“双班主任”参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业务培训和一些辅导员沙龙、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国家形势任务报告会等活动或会议,让他们充分了解学生工作各方面的知识。三是要通过定期召开“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研讨会等途径加强工作交流,让他们相互借鉴与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四是鼓励“双班主任”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申报课题,并在科研资金上提供一定资助。以此有效提高“双班主任”工作质量和育人水平。
(五)健全“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健全、有效、完善且可操作性的“双班主任”考核评价机制是加强和提升“双班主任”队伍建设、取得工作实效的重要保障。“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做到量化、细化和结合实际有机结合,既要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深入班级、课堂、寝室次数、工作笔记的记录、工作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情况等)、组织管理能力(开展主题班会及组织活动次数、处理班级同学矛盾及突发事件情况等)、工作业绩(班级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班级学生的补考人数、降级人数、班级活动取得的成绩、班级学生的进步情况、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和课外活动次数及取得实效等)、学生的满意度、自我评价、学院领导及同事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构建。也要从班级学生基础、禀赋、努力程度等实际出发,避免因这些外在的差异否定了“双班主任”的辛劳付出。另外,对那些表现一般、履职不力、效果不好、学生评价不高的班主任要给予指导,必要时进行更换,从而更好的发挥班主任育人优势和作用,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